2月底,就在环保部换帅消息刚刚发布的次日,柴静推出了个人演讲视频《穹顶之下》,讲诉雾霾及其成因和治理。此时,北方的冬天刚刚过去,而冬天被认为是雾霾最重的季节。感同身受的人们,用自己的热情回应着这部作品。
在各大视频网站,《穹顶之下》获得了空前点击;在股市,空气治理类个股被冠名“柴静概念股”,连续几天站上涨停板;在社交媒体,人们除了对治理雾霾争论不休,甚至对柴静个人也诸多质疑。
再大的争议都要过去,对于企业、个人和政府来说,该如何应对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月7日,百度地图上线了“全国污染监测地图”,用户可以通过通过手机查询到地图上任意位置,正在遭受到的污染情况。
看清身边的污染源
过去,人们只能从新闻和网络看到某个地方的污染事件报道,而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人们的需求可以与场景密切结合起来。正如柴静在视频中提到的,每天早上起来,先看看今天PM2.5是多少,然后决定要不要戴口罩,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
而或许人们还希望了解更多,我家附近有污染源在排放吗?这些排放在国家环保部的监测范围内吗?这些企业的排放情况在国家要求的环保标准内吗?如今,这些情况都可以在“百度污染监测地图”查到。
百度地图目前引入了各地环保局污染源环境监测公开数据,供网友实时查询。网民打开百度地图客户端,搜索“污染地图”,即可进入全国污染监测地图页面,查看全国及自己所在区域省市,所有的在环保局监控之下的排放机构(包括各类火电厂,国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等)的位置信息、机构名称、排放污染源的种类,最近一次环保局公布的污染排放达标情况等。
同时,用户可以一键选择查看全监测点数据和未达标企业数据情况,直观高效的了解所在区域污染源信息。当网民点击查看距离自己最近的污染源,会立即出现提醒,该监测点检测项目,哪些超标,超标多少倍等等。
自然,这些信息都可以实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告知好友,提醒大家一同注意污染源情况及个人安全健康。或许,在未来某一个环境事件发生的时候,会出现全民围观该污染源数据实时变化的新现象。
而围观自然会产生改变的力量。
污染地图有多重要?
虽然现在看来,这只是百度地图增加了一个功能,对于技术强大的百度,似乎也不费吹灰之力。但或许它会成为改变和保护我们的环境的重要一步。
今年1月1日新的《环境保护法》生效,其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就包括政府要促进污染信息的公开。另外,过去需要污染受害者才有提起赔偿诉讼的主体资格,而新法规定,环保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为污染受害者争得赔偿。
这两者与污染地图中公开的污染源数据相结合,会产生奇妙的“催化反应”。过去的环保诉讼很难取证到污染企业的侵害事实,而污染地图的实时数据因为来自环保部门的公开数据,因此就让诉讼主体提取证据做好了准备。环保诉讼,再也不会成为没有牙齿的诉讼了。
可见,污染监测地图带来的透明性,蕴含着改变环保力量格局的可能。产生污染源的企业会越来越懂得自律,民众参与度的提高,会改变监督无力的格局。
百度用科技改变公益生活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提到公民应对的办法就是拨打监督电话,在一般人看来,公益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污染地图为改变创造了可能。我们可以通过监控数据向有关部门举报,甚至提起环境诉讼。
互联网公司有一个天然优势,其创造的技术应用可以抵达每一个人,其所做出的事情都能让每一个公众马上触及与感知。污染地图只是百度在科技应用上一个非常小的层面,它顺应了用户需求和时代。但百度一直在用科技改变用户的生活,也塑造着用户——他们人数最多,有忧患意识,有公益心,能保护自己和家人……这或许才是科技的真实力量。
与其他“污染地图”相比,百度地图用方便、快捷赢得了用户,他为用户创造了丰富的场景化应用,导航、团购、餐饮等O2O领域的应用不胜枚举,而污染监测地图,让我们看到位置服务,从商业走向公益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百度地图上,会让更多用户对环境的关注顺其自然,而不是刻意做出的公益行动。而顺其自然形成的关注,自然也更有力量,更能持续。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