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媒体平台-搜狐网站>教育

他一出家就成中国最帅和尚

眼眸深邃、轮廓分明、身材颀长,活生生的一幅画。

大学副教授与在押服刑女结婚

这在监狱民警看来,那么令人不可思议。

综合考试(新闻)复习大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复习指导

  综合考试的概述

  综合考试旨在考核考生的文科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和表达能力。考试内容包括两部分文史基础知识和政论写作。题型包括专业词语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和写作。

  关于文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文史基础知识涵盖文科8门课程: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世界近代史为主的世界史;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以欧美近现代文学为主的外国文学;语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 

  文史知识命题原则:报考专业非掌握不可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和有争论的题目;重理解运用,不出单纯记忆的考题;难易程度控制在文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考生不复习也可以及格的范围内。

  1、 关于语言

  古代汉语主要检验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适当选择若干篇先秦、秦汉的文章,认真读懂读通,力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阅读时注意弄清单双音词、同字异读词(如“说”有4种读音,大月氏的“氏”)、多义词(如“之”既是虚词又是动词)、词性、通假和常用虚词。

  现代汉语,重点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媒介语言现象和二者的关系;学会健康运用祖国语音文字;辨别和抵制损害民族语言纯洁性的错误倾向。这点要特别注意,在你的写作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外来词,或者是某些流行的但是不尊重我们民族语音的词语,另外不要出现英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WTO就要说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判卷老师不换,大家真的要注意这点,因为老师特别指出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不喜欢。

  2、 关于历史

  中外历史以中国史为主,中国史以古代史为主,古代史着重注意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近代史选一个推荐本通读,因为它关系政治考试和新闻史,就综合考试来说,主要把握近现代史的革新运动和中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纵向把握4个转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度、从列国向统一、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到统一、民族矛盾和民族融合),唐宋之交时期(封建社会从顶峰走向没落),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 

  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制度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赋税、币制、选举制度),国内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除四大发明外着重注意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方面的贡献。 

  注意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梳成辫子,这样既能巩固记忆,也才能确切理解、融会贯通,如历史赋税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从力役、实物、货币或从人头税到以土地为主的财产税的变化;如民族有统称: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有特(专)称;如族称之间存在着分合承继的关系:肃慎——鲜卑——契丹——女真——满族之间就存在复杂的关系,匈奴、鲜卑、羯、氐、羌与十六国的关系,党项(羌)——西夏、鲜卑——辽、女真——金与两宋。 

  世界史:主要文明的起源,重点是近代史上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事件,如英国产业革命、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

  3、 关于文学 

  中外文学以中国文学为主,中国文学以古典文学为主,古典文学以散体文为主。 

  以史(文学与社会发展、文体的发育,嬗变)为经,以文学思想(文论)、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为纬。 

  古代文学史反映古代文学的纵向发展及其规律。着重把握四个时期:

  ① 先秦及秦汉——中国文学起源和巩固期:两总集、韵文、散文(文与笔),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语录体、对话体和散文体制的形成,楚辞与汉赋,司马迁和史记,汉代的政论。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分化和总结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散文的分化和文体的多样化,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曹操、孔融、嵇康、阮籍、陶渊明。

  ③ 唐宋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文学革新运动,唐以韩、柳为首,宋以欧阳修为首,韩愈的“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勿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王安石、苏轼的文学成就。

  ④ 明中期以后的文学思想和形式“以李贽为代表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学观——《童心说》(注意其中的文论思想以及对它的评论),市民文学的兴起,新的文学、文章形式;小品文、笑话、评点文学和文学评点。 

  在把握各个时期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注意散体文形式的演变: 

  小说:志怪志人小说——唐宋传奇(文言小说)——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 

  散文:散体文——政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品文——现代杂文 

  敦煌变文——宋元话本——评话脚本 

  近现代文学:以文学团体、流派带作家、作品。重点:鲁迅与左联,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鸳鸯蝴蝶派、新月社、文学主张、代表作家、阵地(刊物和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解放区文学。 

  外国文学:重点是法、俄小说。其中雨果、左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要注意 

  推荐参考书:辞海《中国历史》分册,中国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外国历史或光盘。章培恒、骆玉明著复旦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看每个阶段的概述即可),唐韬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政论写作 

  着重从思想、政治或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阐述有关问题的论说文。与一般论说文的区别在于非专业性,与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淡化时效要求。 

  内容上要求“言之有物”,尤其是“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形式上要求“言之有序”,包括讲究逻辑和词章。 

  政论写作旨在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1、 命题原则

  所有考生同一起点

  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

  所有考生都猜不到(这点好象不可能,因为02年的题目我就猜到了)

  2、 不能怎样写

  切勿预先准备“万能文章”

  切勿在重要性、必要性上作文章

  切忌从概念到概念,要讲道理,切忌空、悬

  切忌强词夺理、牵强附会

  切忌以叙代论、材料和观点“两张皮”

  切忌堆砌辞藻、滥用外语缩略词(这个我在昨天的帖子中举过例子)

  3、 掌握论说文的基本要求和论述方法

  力求开门见山

  认真提炼论点、力求论点集中

  精心选择、剪裁论据、赋予文章以丰满的血肉

  行文瞻前顾后,力求文从字顺,防止前后脱节和相互矛盾

  学会夹叙夹议

  掌握正——反——合表达方法 

  综合考试的提纲大体上就这些,最后提醒各位注意的是看一下林放写的一些论说文,通过交谈得知老师比较喜欢他的风格,如果能找到的话,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综合考试复习范围

  中国古代史

  政治史

  三皇五帝  三国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封建王朝 统一的封建王朝 古代史上的分裂时期:三国、南北朝、五代、宋辽西夏金 两汉、两宋

  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三家分晋两晋 初税亩 合纵联横 焚书坑儒 楚汉战争 文景之治 吴楚七国之乱 推恩令 盐铁之议 党锢 赤壁之战 肥水之战 魏孝文帝改制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吏治改革  阉党 东林党 成市民变 明、清文字狱 收复台湾 统一台湾 改土归流 闭关政策 

  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 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赵匡胤 吕后、武则天 魏武帝曹操  魏孝文帝元宏 岳飞、文天祥 戚继光、郑成功、施琅

  社会经济

  屯田 均田制 常平仓 漕运 驿传 户籍 

  先秦:井田 藕耕 钱布 

  秦汉:白渠、灵渠、都江堰 钱币:半两、五铢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屯田 占田课田制 户调 

  隋唐五代:租庸调 两税法 

  辽宋西夏金:榷场 两税法 交子 、钱引、会子、关子 折帛 

  元:大钞  元代海运

  明:鱼鳞图册 黄册制度 一条鞭法 银锭 制钱 

  清:旗地 民田典卖 摊丁入亩 

  典章制度

  郡县制 太学 九品中正制 分封制 国子监 明经 爵制 书院 科举制 六部 察举 进士科 御史台、翰林院 征辟 府州县学 府兵制 募兵制 乡兵 秦汉烽燧 厂卫、锦衣卫 军机处 理藩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八旗制度

  民族

  蛮 羌 匈奴 鲜卑 氐 奚 回鹘 鞑靼 

  先秦:巴蜀 三苗秦 肃慎

  秦汉:越 南越 西南夷 夜郎 滇 哀牢 乌孙 乌桓

  隋唐五代:南诏 契丹 党项 突厥 沙陀 土古浑 吐藩 渤海

  辽宋西夏金:大理 壮族 

  元:畏兀儿 吉利吉思 色目人

  明:建州三卫 吐鲁番 女真 

  中外关系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市舶司 佛教 景教 祆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 

  秦汉:南海交通 西域:康居、月氏、安息  大夏、身毒、大秦  朝鲜、倭 张骞、班超

  隋唐五代:遣隋使 遣唐使 扶南 真腊 吐火罗 波斯、大食 《大唐西域记》

  明:郑和下西洋 荷兰侵占台湾 耶稣会教士 倭寇 佛郎机 郑和 马可波罗 利玛窦 

  文化

  先秦:稷下学宫 孔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黄帝内经》

  秦汉:罢黜百家 经今古文学 白虎观会议  《九章算术》 《汜胜之书》 《神农本草经》 张衡  张仲景和《伤寒论》  华佗 

  三国两晋南北朝:玄学 范缜 祖冲之和《缀术》《齐民要术》

  隋唐五代:禅宗 雕板印刷术 李春 孙思邈 

  宋:火药武器 活字印刷 指南针 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 沈括与《梦溪笔谈》 《王祯农书》

  明:皇史宬 天一阁 汲古阁 《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清:乾嘉学派 清今文经学

  史学:纪传体编年体 记事本末体 纲目体 会要 通史 断代史 通考 典志

  史学家:左丘明 司马迁 班固 刘知几 杜佑 司马光 谈迁

  外国历史

  四大文明古国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马雅文明 印加文明 非洲奴隶贸易 古代希腊 古代罗马 宗教改革 地理大发现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1848年革命 法国大革命 普法战争 巴黎公社 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殖民扩张 英国东印度公司 北美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南北战争 门罗主义 美国排华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体 

  散体文与韵文 语录体 对话体  诗(古体、律诗、绝句) 骚 赋 词 曲 杂剧

  先秦文学

  神话 《尚书》 《诗经》 古谣谚 楚辞 先秦散文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先秦寓言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汉赋 秦汉散文 贾谊 晁错(重要) 司马迁和《史记》 王充和《论衡》班彪、班固和《汉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散文

  稽康和《绝交书》、《声无哀乐论》 李康和《命运论》 陈寿和《三国志》 杜预和《左转集注》 鲁褒和《钱神论》 陶渊明和《归去来》、《桃花源记》、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挚虞《文章流别论》 葛洪《抱朴子》 刘勰《文心雕龙》 萧统《文选》  汉魏六朝小说 《搜神记》《世说新语》 

  隋唐五代文学

  唐宋古文运动 (几乎年年考) 韩 柳 唐宋八大家 文体:古文、时文、四六文 唐代传奇 《唐宋传奇集》 敦煌歌辞 敦煌变文

  宋代文学

  宋词 宋代古文运动 欧阳修 三苏 王安石 宋代笔记文 宋元话本 

  明代文学

  风格流派:唐宋派 公安派 明代小说:《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封神演义》 《金瓶梅》 “三言二拍”  文体:拟话本 章回小说 李贽和评点 张岱和小品文

  清代文学

  流派:桐城派、阳湖派  

  曹雪芹和《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李汝珍《镜花缘》 《东周列国志》 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 

  理论批评家:金人瑞、毛宗岗、李渔、王士祯、袁枚

  近代文学

  近代散文流派:曾国藩和湘乡派、梁启超和新民派

  近代小说流派:谴责小说、侠义公案小说

  现代文学

  文学运动与文学现象:“五四”新文学运动、白话文学、乡土文学、左翼文学、文艺大众化、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

  文学团体、流派:鲁迅和左联、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鸳鸯蝴蝶派、太阳社、新月社

  少数民族文学

  《江格尔》、《格斯尔传》、《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阿凡提的故事、《阿诗玛》、《召树屯》

  外国文学

  (日本)

  物语文学 俳语 夏目漱石 井上靖 德永直

  (俄罗斯)

  普希金 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

  (德国)

  歌德 海涅 格林兄弟《格林童话》 狂飙突进运动

  (英国)

  莎士比亚 笛福 司各特 狄更斯 萧伯纳 伏尼契

  (法国)

  莫里哀 卢梭 巴尔扎克 雨果 梅里美 乔治。桑 福楼拜 左拉 罗曼罗兰

  (意大利)

  但丁 彼特拉克 乔托 薄伽丘

  (希腊)

  荷马史诗 希腊神话 希腊悲剧

  (美国)

  霍桑 马克吐温 杰克伦敦 海明威 黑色幽默(流派)

  (作家、作品)伊索及其寓言、《一千零一夜》、塞万提斯《唐吉珂德》、安徒生及其童话、泰戈尔

  汉语言文字

  汉语语言规范化  方言  同行语(行话)  术语  缩略语  口语与书面语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六书 本字 通假 声符和意符 元音和辅音(母音和子音)

  实词和虚词 语言三化:规范化、口语化、通俗化 语言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四声和平仄

  中国古代史

  政 治 史

  三皇五帝——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代——夏、商、周三代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或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从历史状况看,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因诸侯割据,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所以诸侯相继兴起,他们都为争夺仆从国而展开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以谋求霸主地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战国主要诸侯国,为争夺霸权不断进行战争,生灵涂炭,客观上促进了统一。

  商鞅变法——战国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以强国之术说孝公,先后两次变法:个体家庭化,禁私斗,鼓励秦民杀敌,重农抑末,采取连坐法,要求宗室也立军功。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等。秦国终富强,促使封建经济发展和集权政治形成,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基础。贵族怨恨,被车裂。

  三家分晋——春秋战国之际,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斗争。最后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掉知氏,瓜分晋地。奴隶制的晋国转变为封建制的韩赵魏三国。

  初税亩——春秋时期著名的赋税改革。春秋时期私田数量增多,又不纳税,私肥于公,为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开始征收耕地税,不分公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私有土地合法性,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合纵连横——战国时诸侯征战所采用的军事外交策略,西汉时称为“长短说”。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成定局,故凡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苏秦张仪为代表人物。“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焚书坑儒——秦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末年,诸国归于统一,思想文化也出现兼收并蓄,熔各家于一炉之趋势。秦始皇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秦初有儒生和游士引证诗书,以古非今,李斯提出焚书建议,所焚之书包括统一前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诗》《书》等,并禁止谈论、禁止开办私学。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后又将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秦的暴政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统一,只会摧残学术,激起人民反抗。

  封禅——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起源春秋,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最高帝王应当到此祭至高无上的上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者是秦始皇。

  秦始皇——秦王朝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实行郡县制,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法律,重农抑商,扶植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发展交通,修建“灵渠”。进行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扩大统一战争,北击匈奴,南定百越。但是以刑杀为威,滥用民力,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秦二世元年,被征发到渔阳戍守的农民在大泽乡遇大雨无法按期到达,按秦法当斩。队伍中陈胜、吴广提出“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起义军发展迅速,建立张楚政权,逼近秦都咸阳。起义坚持六个月后失败,沉重打击秦朝残暴统治,揭开秦末农民起义序幕。

  楚汉战争——秦灭后项羽恢复分封,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以鸿沟为界,东楚西汉。次年刘邦攻打项羽,项羽兵败垓下,投江自杀。这是一场刘邦战胜以项羽为首的复辟势力,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历时4年,最终建立汉朝。

  文景之治——西汉初以来,诸帝着力恢复农业生产,贯彻重农抑末,休养生息政策,稳定统治。文景相继,采取“贵粟”、轻徭薄赋、惠商、与民休息的措施。文帝减租率为三十税一,奖励耕农,提倡节俭,促进农副业和盐铁业,减废刑罚,取消连坐;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相安。期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保护了地主、商人的利益。为求政治安定,绥靖同姓诸侯王,隐患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景帝时诸侯王权力越发增大,威胁中央统治,景帝接受晁错“削藩”建议,剥削王国封地,引起诸侯不满,以吴楚为首的七个王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景帝三个月平叛,把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官到王国境内治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加强,维护了统一。

  汉高祖刘邦——参加秦末农民起义。秦灭后,废秦苛法,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受到人民欢迎。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采取“与民休息”政策,采取许多措施恢复发展生产,重农抑商,剪除异姓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后又与其和亲,缓和关系。刘邦的这些政策恢复了汉初遭战争破坏的经济,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创造了比较好的内外环境,为后来西汉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吕后——汉高祖皇后,名雉。多谋而性残忍,在刘邦清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八年,继续推行汉高祖以来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秦以来的多项刑令,减赋税,奖农耕,放宽对商业的限制。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汉武帝——西汉皇帝。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打击地主豪强,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平定南越。外交上,两次张骞出使西域,遣使至夜郎等西南地区。后期挥霍无度,赋税徭役繁重,农民疾苦,起义不断。

  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贾谊曾在《治安策》提出其具体方法,令诸侯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出生后分封。主父偃向武帝提出新建议,子弟无封地,仁孝之道得不到播扬,故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上施德,实际上削弱。既迎合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反抗的可能。

  盐铁之议——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盐铁官营政策引起民怨,辩论主要内容有:与会的贤良文学反对盐铁专卖,桑弘羊认为盐铁专卖扩大财源,加强统治,有利于抵抗匈奴侵扰;贤良文学主张对匈奴和好,桑认为匈奴反复无信;贤良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桑以法家为指导思想。贤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这次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和统治方法之争,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桑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酒类专卖停止,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经济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

  党锢——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东汉自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日渐黑暗。官僚士大夫为东汉政权担忧,在两种势力的争夺中,他们更倾向于外戚一边。东汉后在官僚士大夫中盛行一种褒贬人物、左右舆论的风气,称为“清议”。风气传到太学,诸生与官僚进而抨击时政,对宦官集团形成严重威胁。此后,李膺捕杀宦官张成,被诬诽谤朝廷,桓帝下诏将“党人”禁锢终身,由此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此后,党锢共延续了十几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才告结束。

  绿林起义——新莽末年农民起义。王莽篡权后实行倒退似的改革,农民疾苦,矛盾激化。王匡、王凤组织荆州饥民发动起义,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史称“绿林军”。后立汉皇族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并攻入长安,杀王莽。刘玄移都长安,被判起义军。后赤眉军攻入长安,杀刘玄,更始政权结束。

  赤眉起义——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因发生灾荒,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作风纯朴,纪律严明,为与敌军区别用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更始三年立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后攻入长安。建世三年因粮食断绝退出长安,后陷入刘秀重围,最终失败。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灵帝时宦官专权,横征暴敛,政治腐败。土地集中严重,天灾不断,矛盾激化。太平道领袖张角秘密组织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义军黄巾裹头,遂称“黄巾军”。矛头直指汉王朝和地主阶级,后来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在政府军和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失败。沉重打击了地主豪族,动摇东汉统治。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地主军阀割据混战。黄河中下游袁绍、曹操逐渐强大。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占优,发展生产,提拔人才,日益壮大。200年与袁绍在官渡大战,焚毁对方军粮,以少胜多,袁绍元气大伤,此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东汉末割据混战,北方曹操和南方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强大。在诸葛亮建议下,刘备联孙抗曹。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率大军进攻南方。两军在赤壁大战。曹军不习水战,又发疫病,孙刘联军采用火攻,以少胜多。曹军惨败退回北方,一时损失巨大,无力南进,促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曹操——东汉末权臣,魏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基本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主动,精通兵法,第一个为《孙子兵法》做注。募民屯田,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唯才是举”,赏罚分明。慎用刑罚。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从此巩固北方,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诗歌造诣极高,悲凉雄浑,周围聚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建安文学。

  淝水之战——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时期,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国力强盛。不顾反对,出兵欲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主张抵抗,派谢石、谢玄迎战。秦军虽众,但战线过长,战斗力不强。军队内部人心不齐,存在民族矛盾。晋军虽少但富有战斗力,两军大战淝水,秦军失败。之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东晋趁机收复大片失地。

  北魏孝文帝其人及改革——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鲜卑族。又名拓跋宏,童年即位,有深厚汉文化教养。认为鲜卑必须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均田制,恢复经济;迁都洛阳,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族政治制度,变风俗,评士族,令族人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通婚等。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时,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山东长白山首先起义,各地响应,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他们攻占隋朝粮仓,隋政权摇摇欲坠,后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灭。此时地主官僚乘机割据一方,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此次起义遍及全国,摧毁隋朝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削弱了他们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开明,政绩卓著。主要表现是:从谏如流,举贤任能,认识到君民是“舟水”关系,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吏治,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释放宫女,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政策和措施具有进步性,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后期逐渐走向奢靡,纳谏用人执法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

  开元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是唐朝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精简官吏,稳定政治局面,任用有才干的人,如姚崇、宋璟为宰相。农业商业繁荣,人口剧增。文化发展成就显著。加强边防,设节度使,声威远达西亚。但在繁荣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边境藩镇权限扩大,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很快攻占长安,洛阳。两年后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收复长安、洛阳。后安部下史思明又起兵反唐,最后唐军终于平叛,先后八年,农民流离失所,生产遭重创,中央集权削弱,唐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出现边防危机。

  藩镇割据——玄宗时为加强边防,大量扩充边防军镇,设立节度使,赋军事、财政及监察权力。唐中叶后,一部分地方军政官,不服从中央命令,不纳税,自认官吏甚至世袭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平叛后,各地节度使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军镇制度扩展到全国,构成唐朝后期所谓藩镇。黄巢起义时,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征战,生产破坏,生灵涂炭,以后的五代十国,成为唐藩镇割据的延续。直至北宋统一,才结束此局面。

  唐末农民战争——唐末统治黑暗,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纷纷起义,主要有王仙芝和黄巢两支起义军。王战死,黄巢在全国流动作战,先后占领洛阳、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但没有乘胜追击唐残部,最后被反扑,撤出长安,黄兵败自杀。起义瓦解了唐的统治,沉重打击封建地主,摧垮了士族势力,推动了历史前进。但起义失败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法家代表人物。高宗死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执政时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滥杀自己所怀疑的官员。为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虽选拔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使官员倍增。重视农业,经济呈发展趋势。进一步打击旧士族和大贵族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灭教训,轻徭薄赋,减缓刑罚,缓和矛盾;调整完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兴水利,设义仓,恢复发展经济;完善三省六部制,兴科举,扩大统治基础;虚心纳谏,选贤任能,注意协调各个集团间的利益;民族政策开明,致力边疆巩固开拓。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晚年多猜忌,频繁用兵。但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的繁荣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武将,于陈桥驿兵变掌权建宋,并继续统一事业,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资浅易制者掌禁军,设三衙,实行更戍法,加强对军队控制。在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财权;地方军、财权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文官治州,科举取士,后立殿试。有效地防止了割据的出现,但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许多弊端

  王安石变法——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建立之初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危机严重。为富国强兵,扭转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宋神宗任命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变法。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与理财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要发展生产,首先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他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在王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在各领域展开广泛变革。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对科举、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改革。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破坏了大部分变法,变法失败。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宋赵构即位,上书力请返回开封,收复失地,被削夺军职,后随王彦、宗泽抗击金军,屡立战功。金军毁约南侵,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宋廷反而迫使之班师。因反对和议,力保韩世忠,遭弹劾。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并遭杀害。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提出和贯彻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和正规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明,爱兵如子,以身作则,金军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朝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战役的统帅。

  文天祥——南宋末名臣。元发动对宋战争,文反降主战,继续抗元,后被俘。南宋灭亡后,文被押北上,劝降不果,就义。身在狱中时,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诗词散文悲壮刚劲,感人至深。把国家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诗词记录,佳作《正气歌》、《过零丁洋》为百年传诵。

  成吉思汗——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大汗,军事家。十三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统一蒙古诸部,后被推为大汗,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制度,开始使用文字,有进步作用。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征战,和部下先后灭掉中国境内和外国许多政权,取得欧亚大片领土,他病逝后其孙忽必烈继承汉位,建立元朝。

  张居正吏治改革——元代著名政治家。在整顿吏治方面,提出“考成法”,规定各衙门凡属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缓急限期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另造文册二本,一本送六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一本送内阁考查。考成法实施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不敢玩忽职守,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阉党——明代时依附阉宦的官僚,结成党羽,称阉党。宦官之权,驾于内阁之上。熹宗时魏忠贤专政,朝政腐败,统治黑暗,对不同政见者残酷迫害。形成党争,影响社会安定和进步。当时内外官僚,奔走门下,自称儿孙。思宗即位后,清查党羽,定为逆案

  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二年,革职还乡的顾宪成等在东林书院讽议朝政,得到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都聚集在东林派周围,时称东林党。明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激化。东林党人提出反对掠夺、减轻赋税、发展东南经济的主张。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的意见,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集团反对。魏忠贤党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东林与阉党斗争,持续很久。

  城市民变——明万历、天启年间人民反对矿监税使与封建权贵的斗争。参加者主要是城镇商人、业主、工匠、地方中下级官吏及乡绅等。多起因于矿监税使的疯狂劫夺。代表性的有苏州、临清、武昌等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及北京的民变。这些城市民变与农民起义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城市社会力量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要求改革政治,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愿望。但他们缺乏长远目标,也没有同广大农民或其他被统治势力结合,斗争孤立分散。一些官吏虽参加但仍忠于明朝。因而成果不显著。

  明末农民起义——明末政治腐败,剥削严重,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有影响的陕北地区的起义军分为张献忠和李自成两只,1640年李自成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入北京,明灭。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但由于放松警惕,起义失败,残余势力转入抗清斗争。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腐朽的明统治,目标明确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打击了封建统治。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精通练兵,治械等。明中期海防松弛,日本商人、武士等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调任浙江,抵抗倭寇。他从地方招募农民、矿工严格训练,其部作战英勇、纪律严明,被称“戚家军”,扫平浙江倭寇后,戚与俞大猷配合继续给倭寇沉重打击,是我国民族英雄。

  文字狱——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已而设置的刑狱。明太祖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效法。清代文字狱,在康雍乾三朝文字多达上百起,愈演愈烈。文字狱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清代前期的文字狱的冤滥,遏制言论,禁锢思想,造成了万马齐喑的严重历史后果,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历史发展中的浊流。到乾隆末叶,一方面清廷已经通过文字狱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隐伏着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清代统治者面临着比反清思想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文字狱遂趋平息。

  收复台湾——台湾于16241626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清初,郑成功帅军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兰守军出降。其后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荷军签订投降书,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郑成功到台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在经济上实施屯垦,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

  统一台湾——清康熙年间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康熙初年,全国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唯郑成功子郑经占据台湾。福建水师施琅上疏要求进军台湾,未准。三藩叛乱被平定后,清政府命施琅进剿。经充分准备,收复澎湖,郑克爽归降。郑氏政权灭亡之后,清廷对台湾弃守问题有争议。经施琅等力争,决定设官驻军,台湾致此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元朝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明朝开始废土司,清雍正年间得到广泛推行,中央政府在当地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改土归流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闭关政策——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源于清初颁布的禁海令。1757年,乾隆下令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产物。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虽具有一定的自我消极防御功能,但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真正抵挡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步伐,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

  社 会 经 济

  屯田——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为主。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在西部进行屯田,以养边防军,此后曹魏直至两宋,都推行过屯田。金元以来,屯田遍及内地和边陲。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屯田保证了军队的粮需,对于边疆可耕地的开拓和边防的巩固有积极作用。因集中较多人力物力,可以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推广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屯田成绩与历代政策密切相关。大致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国初期,成绩都比较显著,随着统治日益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也就逐渐瓦解。

  曹魏屯田——三国时魏国的屯田制度。分军屯民屯,以军为主。使农业发展,军粮充足,边防巩固,荒地得垦。劳动者人身依附性强,地租数额大。曹魏末年趋于瓦解,西晋初废,吴蜀也曾屯田但不如曹魏

  均田制——北魏中期到唐朝前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以上内容各朝有过变动。均田制一方面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限制他们占田过限。一方面又规定授田时先贫后富,以及限制民户出卖应受份额地,以期农民也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阶级矛盾,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宗后,均田制又逐渐破坏,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均田实际上已不能实行。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均田制终被废驰。

  常平仓——中国历代封建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源于战国,但后来这种粮仓成为官吏、土豪压榨农民,侵吞国家财产的工具。

  漕运——中国古代政府将所征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起源较早,元朝时主要为海运,漕运是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客观上对交通和物资交流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后全部废止。

  驿转——中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官吏往来和传递文书等用的交通组织。始于春秋战国,驿转停歇地设“驿站”“驿亭”等,直到清末创办邮局废止。

  户籍——中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战国时期已建立了这种制度。汉代称“名数”。唐代户籍主要包括户口、土地、赋役三项内容。清沿明制,以丁口定赋役,故有编审户口制度。

  井田——中国古时田制。最早源于夏代,是商朝和西周时期的奴隶制土地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土地为国有,君王分赐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还要缴纳赋税。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纵横阡陌,形状似“井”字,因得名。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大量出现,井田制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逐渐瓦解。

  耦耕——战国以前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特征是两人合作。耦耕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劳动方式,往往由官吏对劳动力组合安排。战国时期牛耕推广,加之授田的普遍,土地由个体小农去耕种,所以耦耕逐渐消失。

  钱布——战国时一种铜币的称谓。形似铲,因古代曾用布帛作为交换媒介,因此后来也称币为布。

  都江堰——我国古代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今四川岷江中游,是秦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秦昭王时,蜀守李冰主持,是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江堰的建成使蜀都成为秦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直到今天,都江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灵渠——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在今广西境内开凿运河,称灵渠。沟通湘漓两江,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动了秦对岭南的统治,巩固南北统一,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

  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平原修建的连接泾水和渭水的人工灌溉渠。因大夫白公建议修建,故名白渠。建成后灌溉大片土地,对发展泾渭流域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东汉迁都洛阳后,白渠渐废。

  半两——秦及汉初铜币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货币,实行统一,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为下币,重12铢,遂曰“半两”,后汉代重量减轻,仍用此名。

  五铢钱——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重五铢,故名。继承半两钱形状。汉初,币制混乱,武帝为弥补财政亏空,操纵货币,决定进行币制改革。流通近700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数量和时间的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国家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经济上的保证。

  占田课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晋初社会经济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为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国家赋税徭役,颁布占田课田令: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没有年龄限制,原则上任何男女都有权按此标准占有土地,政府没有任何措施保证人民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所以占田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课田的意义一是课税,二是课耕,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占田课田的实行,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限制了官僚士族过度占田,与屯田相比,恢复了自耕农身份,也使小农占有一定耕地,以保证国家赋税收入。但事实上仍有许多无业或业少之人,农民所受剥削也较前加重。

  户调——魏晋时按户征收的赋税。根据户主性别和所在地区不同,所征税额也不同。产生于东汉末年。户调与田租相配合,构成了对自然经济下自耕农的赋税剥削。西晋时与占田课田同时实行,户调额加重。实行均田制后,改为按丁征收赋税。

  租庸调——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每年交纳定量的谷物为“租”,交纳定量的绢布为调、交纳绢布代役为“庸”。租庸调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赋税。这是建立在唐初自耕农大量存在,并且都占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基础上的一种赋税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唐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破产逃亡,租庸调已与当时土地占有情况不相适应。后被两税法代替。

  两税法——唐代后期取代租庸调的赋税制度。土地兼并严重,国家收入减少,德宗退位后,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将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将此总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无论有什么变化,不准减少,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变人丁征税为按财产主要是按土地状况征税,将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短期内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榷场——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它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以及安边绥远的作用。

  两税——宋至明中叶所实行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不按人丁按户等和田地状况征税。宋承唐制,两税按纳税时间分为夏秋税。金循宋制,元代江南地区沿用宋制,明代全国通行两税制。万历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交子、钱引——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发行于成都,随即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法定货币。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钱引为徽宗时代替交子的纸币,意即兑换钱币的凭证。

  会子——南宋时的一种纸币,东南地区广泛使用,以铜钱为本位

  关子——宋代的票据和货币,开始为汇票性质,后才成为纸币,流通时间不长。

  折帛——南宋折纳绢帛的一项重赋。

  折征——中国古代政府的赋税从原征的财物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唐以前多征实物,两税法施行后钱物并征,后来将原定征收的钱物按一定比例改征其他财物。一条鞭法后,除了粮食外其他赋税大都征银,清朝征银成为主要形式。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钞——金、元的一种纸币,又称“交钞”。金内铜少,仿南宋交子而发行,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

  元代海运——元朝政府组织的将南方粮食由海路的调运。元朝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主要取自南方,由于旧运河失修,所以南方的粮食经海道运至直沽,再经河道运达大都。海运的开通和发展,标志着漕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造船技术和外贸的发展,沿海城镇也由此而繁荣,对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元朝统治阶级也因海运而因循苟且,依赖江南,忽视了对北方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鱼鳞图册——最早始于宋朝,明朝在全国范围内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通过实地调查记录绘制成图,因图中田亩形状如鱼鳞,故名。其登记的内容相当完备。它的编制,实际上是国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凭证。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防止偷漏赋役,使政府收入有了保证。

  黄册制度——明朝为管理户口、征调赋役而制定的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记,按职业主要分军、民、匠三类。因皆以黄纸为面,故名,又叫“赋役黄册”,奠定了明的户籍制度,加强了户口控制。

  一条鞭法——明代中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以丁田分摊役银,一律征银。上承“两税法”,下启“摊丁入亩”,简化征收项目和手续,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资本主义萌芽。

  银锭——古代货币。白银熔铸成锭,始自汉代,自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有元宝、中锭、錁子,福珠四种。

  制钱——明清两代按本朝定制的官铸铜币。以别于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铸钱。

  旗地——清代八旗成员所占有的田地。相对于广大汉族官民的民田而言。原则上国家所有,但后来买卖严重。

  民田典卖——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下民田的典当和买卖。土地典当,即典入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收租权,出典者若干年后可以原价收回。土地买卖称绝卖,即买者取得土地所有权。清代取消封建宗法束缚,为土地自由典卖创造了条件。

  摊丁入亩——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乾隆年间普遍实行。摊丁入地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典 章 制 度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始于商代,盛于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封诸侯由中央控制,服从天子,定期纳贡缴税,提供劳役,随从出征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分封制本为加强中央对国家的控制,但是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不服从中央,最后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被郡县制逐渐取代。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源于春秋,盛于秦汉。郡县制确立后,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为后来两千年的封建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六部——三省六部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确立,唐完善。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中央命令,监督地方领导。也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户、礼、兵、刑、工部。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

  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曾一度权任重要,但后来被皇帝疏远,不参加机密。学士人选重才不重资历。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五经》,后太学科目和人数都逐渐增加,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为皇太子讲经。源于西晋,原为贵族学校,唐代以后发展较快,清代地方设州府县学,京师设国子监。

  书院——始于唐代,为官方藏书、修书或咨询的机构。后朝有发展,创办者有官有私,为藏书讲学之所。宋尤盛,有白鹿、石鼓、岳麓、应天四大书院。处幽圣之地,研儒经,传孔道。明清时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废科举后书院多改为学校

  察举——从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向朝廷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武帝时形成完备的以儒术取士的制度。察举实行之初,对于完善封建官僚制度,吸收有用人才参政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政治腐败,察举不实严重,成为豪强安插亲信的工具。

  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下属。被聘者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助长了官僚中的私人权势。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为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曹操曾提倡“唯才是举”,后曹丕为取得大地主集团的政治支持制定九品中正制,西晋逐渐完善,衰于南北朝,隋文帝废。该制度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品。该制度成为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明经——汉代出现的科举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

  科举制——隋朝建立,唐完善,并被后朝沿用的官吏选拔制度。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取士,隋炀帝又置进士科,科举逐渐形成。武则天又创“武举”,唐代的科举逐渐形成一套严格完备的程序,通过考试体现平等精神,使有才之士有机会步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网罗了人才。但是科举竞争激烈,后朝的科举科目越发固定,死板,很多知识分子以此为进入仕途,获得金钱名誉的道路,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进士科——隋炀帝置,科举考试科目之一,难度大,竞争激烈,又因进士出身的仕途比较优越,所以考试者很多。第一名为状元。宋以后科举除了进士科以外都无足轻重,遂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

  府州县学——明代开始设于地方府州县的学校,清代广泛设置。

  府兵制——古代兵制之一。始于西魏,盛于隋唐。所属军士单立户籍,平时务农,农隙训练,出征时自备兵器资粮,轮翻守卫京师和边境。军府多分布于京师附近,以加强中央集权。唐末后逐渐消亡。

  募兵制——古代兵制之一。源于唐初,募兵原则上是自愿的,唐初以府兵为主,兼募兵士。应征者多为博取功名。唐五代后,取代征兵制,是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老弱者就不能揭竿反抗,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乡兵——封建社会的地方性武装,主要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多由地方地主势力掌握。历代多有,名称不同。宋代乡兵曾在抗击辽、西夏、金和蒙古侵略时起到一定作用。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所属的湘军淮军最初也属乡兵性质。

  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特务机构。厂,东西厂;卫,锦衣卫。合称厂卫。

  军机处——清代时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掌书谕旨,参议重要政务及用兵用刑,文武换防引荐等。雍正时设。加强了中央集权。

  理藩院——清朝用来处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秦汉烽燧——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燧”设在边塞的一种亭,以观望敌情来报警为主要职责,烽是报警时所用的信号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特点是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入关后圈地分得份地。八旗制度为发展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其落后的一面日益明显,在征战中作用愈来愈小。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末主管外交、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咸丰年间设立,体制仿军机处,《辛丑条约》后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民   族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羌——狭义为中国三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曾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无文字。秦汉曾骚扰我国边境,被汉武帝击败,势力渐衰,分裂。南北朝后,匈奴名称消失。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东胡部落一支,曾建立政权。汉武帝时降汉。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两晋南北朝时,各部先后建立政权,如北魏、前、后、南燕,很大程度上汉化。到隋唐时,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存在。

  氐——古代西北西南部地区的民族之一。与羌关系密切。长期与汉族错居,魏晋时大规模汉化,两晋时建有前秦、后凉等政权。

  奚——古代北方民族。原为东部鲜卑宇文部一支,以畜牧射独行其是为生,冬夏迁徙。唐时为契丹征服,金以后与女真、汉族融合。

  回鹘——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唐时灭东突厥建立政权,仍以游牧为主,有文字,与唐交好,协助平判安史之乱。

  回纥——后改为回鹘。今译维吾尔。

  鞑靼——北方游牧民族名称,达靼、塔坦、达打、达达。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取代突阙语部族成为蒙古高原主体居民,鞑靼逐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的泛称。明末降清。清代西方人又称满族为鞑靼。

  巴蜀——先秦时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内。东为巴,西为蜀。后并于秦。

  三苗——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又被称为南蛮,夏商以后统一用蛮记述。

  夷——先秦时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

  肃慎——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息慎、稷慎。后为革末 革曷,主要有黑水和粟末两部,射猎为主,有原始农业。唐设黑水都督府,后大祚荣以粟末为中心建渤海政权。被辽灭。

  越——古代南部民族名。秦汉前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部族众多,有百越之称。从事渔猎,农耕,冶炼等,秦汉后部分与汉融合。与今壮、黎、傣有密切关系。

  南越——汉初建立的诸侯王国。

  西南夷——秦汉时代对居住在今四川成都西北、西南,云贵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诸少数民族的总称。

  夜郎——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在云贵地区,秦及汉初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

  滇——秦汉时西南夷中一个较大的部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昆明滇池地区,曾帮助汉使探求通往印度的道路。

  哀牢——汉代西南夷的一个重要部族。因哀牢任酋长时最盛而得名。

  乌孙——汉代至拓跋魏中叶居于天山伊犁河上游。张骞曾出使此,与汉和好,与北魏关系密切

  乌桓——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南诏——唐代中国云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是彝族白族祖先。首领皮逻阁统一五诏,唐玄宗封云南王,采用唐朝政治制度,统治者用汉文,初期为奴隶社会,后封建化,后被大理政权取代

  契丹——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原附突厥,后附唐,关系多次反复,至唐末强大,五代时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党项——6-14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的一支,又称党项羌。北宋时建立西夏封建政权。

  沙陀——古代部落名。西突厥别部。

  突厥——古代游牧少数民族之一,曾分布在阿尔泰山一代,后建立政权,有文字、官制、法制等社会制度。与北朝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后分裂东西两部,皆为唐所灭。

  吐谷浑——古代活跃在今中国青海及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曾在4世纪建国至7世纪,国名亦称吐谷浑。

  吐藩——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边疆民族政权。其君称赞普。松赞干布与唐关系好

  渤海——唐年间东北地区以 革末 革曷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政权。唐册封其创立者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去 革末 革曷称号,专称渤海。

  大理——五代、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政区含云南、四川西南等。

  壮族——自称“布壮”,壮是健壮的意思,布壮是健壮的人。1965年定为壮族。先民原是岭南西部百越一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畏兀儿——元朝对回鶻的异称,就是今天的维吾尔。

  吉利吉思——元朝谦河流域的民族,即唐代的黠戛斯。

  色目人——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

  建州三卫——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努尔哈赤建立金后,建州三卫结束。

  土鲁番——即今新疆吐鲁番。地处往来西域之交通要道。

  女真——东北古代民族,源于唐黑水磨合,北宋初完颜部迅速发展,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政权。明代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明末努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主要组成部分

  中 外 关 系

  中外文化交流——

  有史以来中国与东西方各国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及产生的结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由近及远地与别国接触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包括人员往来,物产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渠道。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秦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汉朝国势强盛,张骞、班超先后活跃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远在更西的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移植到中国。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贵族衣着所用的奢侈品。中国的丝纸入印度。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需要巩固与发展,海上及陆路交通条件也有改善。佛教成为中国与许多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工具,而日本这时开始用汉字表达日语的声音,以后发展成沿用至今的两套假名。波斯商人信仰的祆教,也传入中国。蚕丝业传入欧洲。

  经过政治上的大分裂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之后,隋和唐又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王朝。李世民不仅对境内诸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成为前代汉族帝王所未有过的“天可汗”,而且对境外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极为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长安成为国际性城市。唐朝接受不少外国青年来长安学习,他们回国后传播唐文化,推动了本国各方面的发展。日本的朝衡还出仕朝廷。四川“土生波斯”李(王旬)作品被选入《花间集》。印度医药和医术在唐代颇受欢迎。中外贸易空前繁荣,海上的“丝绸之路”也兴起。唐以后佛教在中国开始出现中国化的宗派,禅宗在此时繁荣。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也在这一时期先后传入我国。751年,高仙芝为大食所败,唐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后经大食传入欧洲。绫锦纺织技术传入阿拉伯国家。

  北宋政权的北面的辽,西北有西夏;南宋则北有金、蒙古。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海上贸易兴盛,远及阿拉伯半岛。南宋偏安,对外贸易兴旺过于北宋。罗盘为阿拉伯航海家仿效并传入欧洲。日本的木材颇受欢迎。越南的占城稻由南而北得到推广。泉州还有大食人的公墓。宋代的禅宗与理学,对外发生重大影响,禅宗在日本兴盛,理学传入朝鲜。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经过中亚通行为表现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更频繁,而且范围更加扩大,向西直达欧洲。联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代基础上更繁荣活跃。欧洲教士兼营商业,从事贸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商人更是接踵而来,马可波罗最为有名。火药于13世纪传进伊斯兰国家。西方语言中的茶字译音,一是从福建方音传去,另一则由蒙古西传的北方读音。与高丽、日本、缅甸、爪哇的商船贸易从未中断。非洲摩洛哥人拔图塔到过泉州、广州。

  明代中外文化交流均无超过昔日。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无不起过作用。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意外地为中朝日三国某些方面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渠道。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利玛窦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学说。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采取锁国政策,并未能阻挡交流的势态。清朝的医生、画家们东渡日本,日本的汉诗和有关中国古典的研究,受到清学者称赞。东来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受到清廷重视,传播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圆明园是融会法国、意大利及东方园林艺术特征的精心之和,其万园之园之称,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结晶。伏尔泰曾赞美科举制度。早已为朝鲜、越南所仿效的以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19世纪末法国开始采用,以后英国继之,成为沿袭至今的文官考试制度。歌德接触过极其有限的中国文学作品,颇为化倾倒,说:“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鸦片战争至1849年,中国国际地位沦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自由、平等而广泛。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曾有学习日本的高潮。康梁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1905年废科举后,全国各地设立学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习。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早就是能过日本刊物得知的。严复和林纾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名著风靡一时。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通往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绸制品经此西运,故名。汉武帝击败匈奴,巩固西北边塞,西域得以沟通,张骞出使后,丝绸之路已更加畅通。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至今,丝绸之路仍是东西交往的友好象征。

  市舶司——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管理机关。唐代在广东设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市舶司前身。北宋设立市舶司,负责验货,收税等。是宋政府重要财政收入。元、明保留,制度有变。

  佛教——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西汉始,晋后期逐渐盛行,对中国思想文化各领域和社会风习产生较大影响。

  景教——唐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称谓。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东罗马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唐武宗灭佛,景教同被禁止。元代再度传入,元亡后,再次衰落。

  祆教——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敬拜火光及日月星辰。中国古代以其拜火及天,故称为火祆,俗称拜火教。武宗时被禁。

  摩尼教——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中国旧译明教、牟尼教。教义融合祆教、佛教、基督教而成。安史之乱后,摩尼教借助回鹘人的势力,大大发展。

  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宗教。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元代是全面发展时期。

  西域——西汉以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康居——中亚古国,可能是塞人一支,操伊朗语,与汉交往比较早,主要是援助与汉交战的国家

  月氏——亦称“月支”。原居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在战国初期,月氏在该地过着游牧生活。

  安息——古代中东的地名和国名。大致相当于伊朗。

  大夏——中亚古地名和国名。原始居民为伊朗人。(阿富汗)

  身毒(yuandu)——印度河流域古国名。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

  大秦——西域古地名、国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城)

  朝鲜——古国名。秦汉时其地包括今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

  倭——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泛称。

  张骞——西汉时期外交家,武帝时期为联合西域讨伐匈奴,历尽艰险,两次出使西域,到达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等。开辟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特别对开辟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

  班超——东汉外交家,军事家。曾北伐匈奴,出使西域。利用过人的谋略和胆识,使西域各国臣服于汉,并摆脱匈奴的骚扰。后为西域都护,并遣甘英出使大秦,到达安息。班超西域30年,评定城郭诸国内乱,对外抵御了强敌。为政宽简,吏士团结。后人无人能与其功绩相比。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

  遣唐使——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来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使日本各方面深受影响,推动了日本发展,加强了中日交流。

  扶南——中国古史所载1-7世纪印度支那半岛南部的古国名。

  真腊——7~15世纪印度支那吉蔑族所建王国名。7世纪取代扶南。

  吐火罗——本是民族名,中世纪转为地名。阿富汗北部地区。

  波斯——今伊朗。与中国交往密切。7世纪有一位王子住在长安,波斯人在中国定居。波斯商人足迹遍及中国,带来胡椒、药品、香料等,中国丝绸、瓷器、纸张等运往波斯和西方。艺术对唐代有很大影响。

  大食——唐称阿拉伯为大食。与中国来往密切,唐代曾派使节来,商业来往密切,还有人来做官,考科举中进士。其风俗受唐政府重视。造纸、纺织由大食传到非欧。

  《大唐西域记》——唐代有关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玄奘等撰。内容丰富,有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叙述。对研究三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政府致力于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往。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对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纷纷来华。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瓷器业,丝织业,棉织业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下西洋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明朝三宝太监,航海家,出身航海世家。

  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在当地征收重税,掠夺奴隶到海外。后被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佛朗机——明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称谓。

  倭寇——1416世纪掠夺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人,主要由武士、商人、海盗等组成,他们大肆进行劫掠,影响沿海地区正常生产生活。明政府先后点将反击,著名的有戚继光、余大猷等。倭寇遭受严重打击。

  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旅居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意大利人。在中国度过其后半生,他在中国广泛传播天主教义,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著有《几何原本》等。他又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耶稣会教士——16世纪,欧洲成立耶稣会,是天主教内部的一个修士会,与殖民势力结合,开始东来传教。在中国建立会院。雍乾两朝禁教排教,耶稣会传教几乎中断。会中一部分人具有殖民扩张野心。他们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中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威尼斯商人之子。元朝来华,并长期在政府任职。著有《马可波罗游记》,介绍中国和亚洲的人文地理,物产经济等。他的书在当时是欧洲人了解亚洲和中国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也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书中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明昌盛,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有很大影响。

  文 化

  稷下学宫——战国时齐的学宫。刘向认为齐都临淄有稷门,稷门附近称稷下,谈说之士皆朝会于此。故名。由于齐宣王礼贤下士,在稷下聚集了大批知名学者。这些文学之士不担任具体官职,而是专门议论政事。这就是“不治而议论”。稷下中有荀子、孟子等。稷下是诸子百家争鸣和思想交流的中心,促进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和繁荣。议政的盛行,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我国后来的封建王朝起了深远的影响。他推崇恢复周礼,抵制社会变革。反对暴政和残酷剥削,主张“仁政”,“仁”是孔子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为“礼”,“仁礼”学说是我国封建政治和社会伦理的精华。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以六科教育学生,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注重德行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但是他歧视劳动人民,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熟悉古代经典,传删定六经。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

  墨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尚贤是要求君王能尚贤使能;节用,反对厚葬。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西汉后衰落,有《墨子》。

  孟子——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继承孔子思想而有发展。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突出“仁政”“保民”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反对实行载道,反对诸侯混战和剥削压迫。同时也具有阶级局限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尊为“亚胜”。

  荀子——战国末期唯物思想家,以儒学文本,有较浓厚的法家思想,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结果。受老子影响,以为天没有意志,不过是能征万物的自然界,不能决定人事的吉凶、祸福。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但也可改变自然。主张以礼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治理国家。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重农抑商,赞扬各国富国强兵之策。荀子的学说,对西汉经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荀子》

  罢黜百家——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武帝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统治力量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加重,阶级矛盾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吸收了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杂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

  《黄帝内经》——战国著名医书,分《灵枢》和《素问》两部,介绍脉理病因,经络针刺,提出病理学说,记载两千多年前的人体解剖和血液循环的知识

  经今古文学——西汉末期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战国以来儒生传经,大都是师徒、父子口耳相传,到汉代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著于竹帛,故称为今文经,其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哀帝、平帝之后,谶纬盛行,今文经学与之结合,内容更为空疏荒诞。汉代出现的先秦经籍,相传或出于孔壁,或发自中秘,或献自民间,经文都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故称为古文经,其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但在认辨解释先秦文字的过程中,建立了系统和训诂方法,有一定贡献,主要著作有《尔雅》、《说文》。东汉最有名的学者,如贾逵、郑玄、马融都是古文家,兼通古今,后今古渐趋于同。汉末,董卓乱后,今文学衰微。

  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章帝召集各地著名儒生讨论五经异同。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与儒家经典杂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九章算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著作。

  《汜胜之书》——西汉汜胜之著,我国现存最早农书。总结关中农民经验,如区田法和溲种法。已佚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要药典,秦汉前整理。有最早药物分类法,论述药物采集加工鉴别等,为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张衡——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天文学《浑天仪图注》,认为天外有天,宇宙无限。《东京赋》、《西京赋》、《南都赋》为世人称道。

  张仲景——东汉后期的医学家。“医圣”,著《伤寒杂病论》,在医学成就主要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根据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世称八纲辩证,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药剂,开后世方剂学先河。

  华佗——东汉后期著名医学家。精于各科,特擅外科,创有“五禽戏”,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强调体育锻炼,预防疾病。使用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记录。

  玄学——魏晋时期唯心主义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亦即本体论的问题。时政局动荡,儒学受到冲击。发展经历了正始、竹林和中朝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王澄等。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第四阶段,此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东晋以后,玄佛合流。

  范缜——南朝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著《神灭论》,论证了一元论,但不彻底,不敢否定鬼神存在,在解释“圣人”和“凡人”时陷入宿命论

  祖冲之和缀术——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中有贡献,第一次计算圆周绿到小数点后7位。《缀术》,曾被唐代国子监和朝鲜日本用做算学课本,已失传。

  《齐民要术》——北魏和东魏的农学家贾思勰著,他通过研究文献,访问农民,实地考察而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中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经验,提倡因地制宜,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禅宗——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传说开始分南北两宗,后南宗流传甚广成正系。宣扬“见性成佛”的主观唯心主义。宋元后继续流传,影响宋代理学,播及朝日欧美。他们的宗教领袖多半出身平民,没有很多学问,甚至不识字,他们不占有大量财产,生活俭朴,不累世修行,不大量布施,不繁琐仪式,不讲经背卷,只每人依靠的信仰和良心。

  雕版印刷——我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的国家。隋唐就有大量印刷品出现,868年《金刚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李春——隋工匠,设计建造赵州桥,现在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很多设计非常独特,在当时很先进。

  孙思邈——隋唐著名医学家,著《千金方》,包括大量药物、药方和临床理论、治疗经验,首创妇科、儿科,被称“药王”

  火药武器——火药为四大发明之一,唐应用战争,宋进一步改进,有火箭,突火枪等。

  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毕升发明,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早欧洲几百年,对中国和世界闻名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源于战国,磁针指南北原理。后主要用于航海只是方向,极大提高了航行能力,加快了人类探索海洋、寻找新大陆的步伐。

  沈括及《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博学,精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著有《梦溪笔谈》,笔记,比较全面的记述了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其中在天文、历法、数学和物理、地质地理等方面都很多新发现。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王祯农书》——元代总结农业生产的农学著作。有农桑通诀、农器图谱、谷谱三部分。

  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今南池子。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档案库房。曾收《永乐大典》副本。

  天一阁——中国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明范钦建,宁波,环境优美。

  汲古阁——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常熟

  《徐霞客游记》——明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著。日记体裁。最早记载科斯特地貌。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中药学专著,收录1800多种药物,1万多医方。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水利和荒政占篇幅较多。

  《天工开物》——古代科学技术专著。明宋应星著。杰出的农艺学和工艺学文献。

  乾嘉学派——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亦称汉学、朴学或才气学派。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学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乾嘉时期思想禁锢,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之学风靡,是清初之学的倒退,原因深植于清迁的封建文化专制之中。在文网罗织之下,封建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清初具有反理学、反民族压迫思想的学者无不噤若寒蝉,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然而就其为学的特色及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又是清初之学的发展,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扬帜。其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

  清今文经学——清朝中叶兴起的一个经学流派。清代复兴今文经学,利用《春秋》公羊学以阐发其政治主张,故又称公羊学派,常州学派。及至龚自珍、魏源更是把公羊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抨击封建专制,使其逐渐变为一种政治学说,鸦片战争后,公羊漟更为风行,谈改制、议变法为一时大势所趋。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清今文经学亦随之衰败。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史记》。纪传体突出以帝王将相为历史主人,从根本上颠倒历史。优点在于方便考察各类人物的情况和分门别类叙述了典章制度,但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的相互联系。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的史书体裁。《春秋》《左传》《汉纪》《资治通鉴》等。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联系。缺点在于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连贯。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事件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时间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之不足。但同时期各事件间缺乏联系。

  纲目体——中国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宋朱熹《通鉴纲目》,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称目,每事有一提纲,方便检阅。

  会要——中国历代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汇编,始于唐苏冕《九朝会要》。此类书籍所记典章制度更为详尽。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通史》《资治通鉴》《通志》。《通志》为梁武帝命群臣编撰。起自三皇,到南朝齐。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于班固《汉书》,二十五史除《史记》皆为断代史。

  通考——汇及考核典制的书常以通考为名。《文献通考》《读礼通考》《五礼通考》

  典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文章和书籍。《通典》,《礼记》中《王制》,《史书》八书,《汉书》十志。

  左丘明——春秋鲁国史学家,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传也著《国语》。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史记》,最早的的纪传体通史。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修成《汉书》,开创纪传体断代史。他尊儒反法,善做赋,有《两都赋》。《白虎通义》

  刘知几——唐武则天时史学家。著《史通》。第一部历史理论学著作。史学家应具“史学”“史才”“史识”

  杜佑——唐史学家。著《通典》,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长期修史,保守派。著《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

  谈迁——明清之际史学家,编次明代历史,花多年精力完成《国榷》,著有《北游录》《枣林集》等。

  《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于一书的纪传体通史体例。班固的《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先例。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己(首次提出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被时人称为笃论)的《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对古代史学作了系统性评论。中唐以后出现了旨在“通变”、“致用”的通史,如杜佑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制通史;郑樵《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马端临《文献通考》(典制通史,旨在通古今典制,不涉时政,因此以汇集考核典制为特点,此后凡与此同类之书均称通考),以上三通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后有“续三通”,“清三通”,合称“九通”,加上清人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十通”,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西汉会要》等,统称为典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袁枢根据《通鉴》,编成《通鉴纪事本末》,首创了将史事分别立目,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的纪事本末体。注释《通鉴》者以胡三省之《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中国古代文学

  古 代 文 体

  散文——是古代区别于韵文、骈文的一种文体,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统称散文。今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之外的文学作品。

  语录体——是一种古代诸子散文文体,《论语》是代表,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概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语句。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歌体裁。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五言、六、七和杂言体,以五古七古居多。

  律诗——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上下句平仄相对。

  绝句——有五言七言两种,源于魏晋南北朝的歌谣。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间的意念和感受,广为使用,创作最繁荣。

  骚——见楚辞

  赋——古代文体。内容上大多借物抒志;艺术上重铺排,重夸饰,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

  词——见宋词

  曲——见元曲

  剧——见元杂剧

  先 秦 文 学

  神话——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产生基础是远古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山海经》

  《尚书》——中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是上古,“书”是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为“上古的史书”。又称《书》。记载商、周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

  先秦散文——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包括论说文和说明文。甲骨卜辞和铭文都是雏形。《尚书》是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春秋》。《国语》《战国策》。战国时分成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散文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影响。

  先秦寓言——是指先秦文学中一些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说明一定道理的短小精悍的故事,多为哲理寓言,有法家寓言和道家寓言之分。高度文学性,所以逐渐流传。《孟子》、《庄子》、《韩非子》中都有。具有比喻性质,但在当时尚未形成独立文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三百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五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雅颂是朝廷和宗庙的乐歌,大多出于贵族之手。《国风》160篇诗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古谣谚——中国辑录古代民谣和言语的专书。清杜文澜辑。保存上古至明代的谣谚。由各地区各时代劳动者和少数民族的作品和古代王臣、文人、僧道的创作。主要以农事、气象、风土等为主,有些直接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带有讽刺或赞美。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共242年的故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该书语言简练,记事有严格的倾向性,书中记录的日蚀、地震资料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笔法。现存《春秋》分别载于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后两部书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思想史之重要资料。

  《左传》——中国春秋历史的史学名著。传为鲁人左丘明作。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后两部书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思想史之重要资料。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录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以记载议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的姐妹篇,有很高的原始素材价值。

  《战国策》——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整理。技术战国谋士游说或辩论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文思开阔,寓意深刻。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语言集。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文学影响深远,言简意赅,活泼生动。

  《墨子》——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兼爱》《非功》为主要。保留对话形式,但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常用设问、比喻。

  《孟子》——孟子及其门人的散文集。基本为对话体,善辨著称。明白易懂,寓意深刻。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著作集。大量运用寓言阐述道义,自觉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想象丰富,结构灵活。

  《荀子》——基本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用于概括。长与说理和辩驳,运用对偶。

  《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说理散文风格独特,思想犀利,逻辑严密,具有很强说服力

  《吕氏春秋》——吕不韦集中门客所著之书,出于众手各记所闻,以儒家为主,兼及各家。体例一致,结构完整,组织严密,语言生动。运用寓言和比喻。

  楚辞——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成为专称,指以战国对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是一种韵文形式。这种诗体是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而来,又是南北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想象丰富、风格瑰丽,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由于《离骚》为代表作,故又名骚或骚体。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离骚》《九歌》《九章》。

  秦 汉 文 学

  两汉乐府——汉代诗歌一种,乐府为汉朝掌管音乐的官府,搜集整理民乐俗曲,故名。两汉乐府体裁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自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浓厚,题材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怨歌行》

  《古诗十九首》——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内容多为中下层文人的漂泊之苦和相思之情,表达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团聚的愿望。真实记录了失意文人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总的来说比较单薄,没有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疾苦,但艺术成就突出。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创作于东汉,描写劳动人民对封建礼教进行最后抗争,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为人民所喜爱,传诵不衰。

  汉赋——汉代文体。直接受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影响,是汉代主要文学样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内容有五类:城市宫殿类,游猎类,记行类,述志类,咏物类。汉赋思想性一般不高,艺术上呆板,形式主义严重,但客观上反映了汉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贵族的审美,具有一定认识价值,对于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赋比兴——赋就是铺陈,在《大雅》中使用较多;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但这种事物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秦汉散文——秦朝留下来的散文很少,主要有《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两汉散文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特征:(与诸子散文相比)更注重具体的实际政策方针,而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原则;既继承了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事饬谨严的风貌;更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身在其中的热情。贾谊《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晁错的政论文比贾谊的文章更细密严谨,切合实际,文采和情感则稍逊

  贾谊——西汉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思想博采异说,而折诸儒家。主要社会政治主张反映在《治安策》《过秦论》,分析透彻,文笔犀利流畅。

  晁错——西汉政论家,看到匈奴侵扰严重、商人兼并农民土地等问题,先后上书主张加强边防,重农抑商,与民休息。《论贵粟疏》《晁错三十一篇》,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该书记事起于黄帝,终于武帝。取材丰富,材料选择谨慎,堪称第一步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通史。开辟的纪传体对后来史书影响深远。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后来的散文和传记文学影响深刻。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第一次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认识到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才是人的历史活动的潜在动机;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

  王充和《论衡》——东汉唯物思想家。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伦理上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较全面的阐述了逻辑论证问题。无神论著作《论衡》,总结前人基础,建立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强调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在文学上强调真实。该书评述了东汉以前各种学说,有一定价值。

  班彪——东汉史学家,博学,专门从事修史,著有《史记》后传。

  班固和《汉书》——东汉史学家。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首创断代史,对后来影响大。首次创立《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反映当时官职制度和变迁。中的志最为人重视,系统记载法律制度等的沿革。还有中国现存最早书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研究西汉的重要典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散文

  康和《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博学,擅长诗文音乐。《绝交书《是代表作,对虚伪的儒家法礼制度以及礼法之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美学哲学著作,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认为音乐属于客观事物,哀乐属于内心情感,与音乐无关。

  李康《运命论》——三国魏文学家。《运命论》探讨国家命运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穷达首个人的“命”与时代的“时”摆布。

  陈寿《三国志》——西晋史学家。分《蜀书》《魏书》《吴书》,纪传体。其文笔和史学受推崇,《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史记》并称“四史”

  杜预《左传集注》——西晋军事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

  鲁褒《钱神论》——西晋文学家。《钱神论》是词赋问难之体,论钱之妙如神。

  陶渊明《归去来》《桃花源记》——晋宋时期文学家。渴望进取,干一番事业,但由于儒道思想矛盾,时隐时退。后期毅然辞官隐居,后期诗歌成就很高。有饮酒、田园、咏怀三类。《归去来》是陶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宣言,描写了他隐退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生动自然,引人入胜。《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曲折反映了随现实的不满,对现存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郦道元《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著名地理著作、散文。集6世纪以前中国地理学大成,又是山水散文佳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佛教著作,北魏杨衒之撰,记述当时洛阳佛寺兴衰,提供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曹丕《典论.论文》——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爱好文学,有成就。《典》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评论了建安七子在文学才力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高了文学社会地位,推动了文学的繁荣,是中国文学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志。

  陆机《文赋》——西晋文学家、书法家。《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对于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等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见解。

  挚虞《文章流别论》——晋人,文学理论专著,关于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的专论,也有文章的作用和文章评价。

  葛洪《抱朴子》——晋代道士,医学家。《抱朴子》有仙道学说,兼收诸子学说,还记载了很多炼丹之法,是魏晋时期道教丹鼎派集大成之作,也是化学冶炼的著作。

  刘勰《文心雕龙》——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提出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继承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认为儒家经典是一切文体的本源;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念;分析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总结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初步建立文学批评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奠基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著作。

  萧(肖)统《文选》——现存最早诗文总集。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有诗歌、词赋、杂文三类。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

  汉魏六朝小说——中国小说萌芽。小说的概念最早见于刘歆《七略》。分志人志怪两种,对后代小说戏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有着直接重要影响。

  《搜神记》——志怪小说代表作。东晋干宝编撰,多为灵异怪事或民间传说。情节简单,设想奇幻,富浪漫色彩,暴露统治阶级的残暴,歌颂反抗者的斗争。

  《世说新语》——志人小说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撰,记述南北朝时期人物的遗闻轶事,文字质朴,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很大。

  隋唐五代文学

  古文运动——唐宋时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代表有“唐宋八大家”,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丰硕的成果。始于韩愈,提倡继承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提倡“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明道”,目的在于复兴儒学。还承认个人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反对骈文刻意模仿,内容空虚。宋代进一步开创了平易流畅、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并为后代所遵循直到被白话所替代。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对实用散文和艺术散文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强调道对文的支配性,从而取消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这在文学观念上是重大倒退,进而导致了作家个性收敛,对文学的发展加上了沉重的束缚。

  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倡导者和领袖。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文章,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复兴儒道;强调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载道;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散文和诗歌创作实践中成就卓著,《师说》《南山诗》《昌黎先生集》。散文气势充沛,诗歌奇特雄伟。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的严谨性,强调作家道德修养,推崇先秦两汉文章。在诗歌方面的主张也代表了进步倾向。论说文、山水游记等散文成就很大《捕蛇者说》《永州八记》,诗歌《梦归赋》,文集《河东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古文——以文言写作的散体文,唐韩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供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采用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时文——流行于一个时期的文体。唐代指科举考试采用的律赋,北宋时指骈俪文,明清指八股文。古文运动时与古文相对而言,律赋骈偶化、声韵化,对偶工整。

  骈文(四六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骈俪文。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讲究平仄、韵律和谐。重视修辞。总的来说重视形式技巧而忽视了内容表达。唐以后,骈文形式完善,宋代一般称四六文。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因晚唐小说集《传奇》而得名。内容多述奇闻轶事,标志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与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内容更多记载人间世态,反映社会生活。篇幅加长,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多为散体,多四字句,句法整体,沿袭六朝志怪小说传统。经历了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南柯太守传》《莺莺传》《柳毅传》等。影响深远,为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

  《唐宋传奇集》——唐宋传奇小说选集,鲁迅编。收录脍炙人口的名篇。

  敦煌歌辞——唐敦煌通俗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大多为唐五代时期所作。符合乐理原则,能演奏和歌唱,歌词大都源自民间,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下层人民感情。有征战、爱情和妇女生活内容。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敦煌变文——唐代俗讲文学底本,说唱文学体裁,因变文在敦煌千佛洞发现而得名。主要是散韵并陈,说唱相间的体制。内容有佛教故事,历史故事或当代故事。《伍子胥变文》、《降魔变文》。以变文为代表的唐代通俗文学,是后世话本、词话、弹词、戏曲的先驱。变文实质上是通俗叙事文学,说唱相间为主要艺术特征,是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

  宋 代 文 学

  宋词——中国古代的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繁荣时期。词以宋称,体现宋词的重要地位。词兴起于唐代,盛于宋。主要作家有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唐入宋的过渡;多风格的繁荣局面;蜕变。到南宋时,宋词与民间抒情小调,蜕变为曲,为元曲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代,词在写实、抒情方面还存在局限,但有特殊的艺术个性,宋代艺术家在这一领域尽展其才。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继承汉与古文运动精神,提出以文明道,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从实际出发提出平时的散文理论,自己的创作成就也很高,尤以散文最著名。《醉翁亭记》《归田录》《笔说》《试笔》开宋代笔记文创作先河。赋和诗歌也有特色。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

  苏轼——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对文学创作倾毕生精力,重视文学社会功能,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生活感受,敢于革新独创,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取得独到成就。《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石钟山记》。

  苏洵——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文章多为军事和政论,《衡论》《六国论》,论点鲜明,论据有利,语言犀利,抒情散文不多。

  苏辙——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擅长政论和史论,《六国论》《三国论》,以古鉴今,针砭时弊。赋也相当出色《墨竹赋》,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倡导者。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文章以论说见长,也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笔记(宋代笔记文)——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属野史。起始于魏晋,可分为鬼怪神仙、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类。《搜神记》。考据辩证类居多,宋《梦溪笔谈》清《日知录》。笔记所载,多琐碎,但较官修史书生动,其中很多为正史所不载。

  话本——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随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代说话。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可分为小说和讲史(平话)两大类,是白话文学的最早形式,也是后来章回小说的起源。《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小说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话本编印成书就成了通俗文学作品。明清模仿话本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被称为拟话本,其中讲史类称为演义。

  元 代 文 学

  元曲——元杂剧和元代散曲的合称。均以当时的北曲配乐,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四大元曲作家”,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尤为突出。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明 代 文 学

  唐宋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拟古。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既推崇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曾。主张文从字顺,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唐宋派指出复古派的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但是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清桐城派继承了传统。

  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中道,袁宗道,袁宏道。因籍贯为湖广公安,故名。给复古派有力的打击。他们反对抄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建功,但是他们在现实中消极避世,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实践未能与理论同一高度。

  《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基础上撰写。以三国时期历史为基本内容,着重描写魏蜀吴三国纷争和兴衰。对封建社会历史面貌和统治阶级本质特征描绘细致。擅长战争描写。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艺术成就很高: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传》——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施耐庵著。在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基础上加工而成。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茅盾,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场面宏伟壮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剥削和压迫,肯定和歌颂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但是“招安”也显示出其阶级思想局限性。人物形象塑造生动,情节紧张,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富于表现力。

  《西游记》——明代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作。以唐僧玄奘赴天竺取经史实为依据,通过加工神化,描写孙悟空保护师傅唐僧历尽艰险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神话形式歌颂正义和勇敢,鞭挞黑恶势力,曲折的反映出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情节生动奇幻,人物语言具有鲜明个性。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

  《封神演义》——明代长篇小说。作者许仲琳或陆西星,以宋元话本和民间传说为基础。通过描写周武王伐纣灭商,肯定文王、武王的仁政,鞭挞商纣王的荒淫残暴,表现了作者主张仁政反对暴君的思想,说明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托古讽今,反映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宿命论和儒释道合一的思想。想象丰富,艺术形象生动,但人物缺乏个性,情节雷同荒唐。

  《金瓶梅》——明代长篇小说,兰陵笑笑生。借《水浒》武松杀嫂为引子,通过对封建市侩西门庆的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具有深刻认识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从此文人创作成为小说主流。之前的小说多为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金瓶梅》摆脱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的家庭和人物为题材,使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逐渐成熟,为《红楼梦》的出现作了铺垫。缺乏鲜明的爱憎分明感情和严肃的批判态度,大量色情描写,有宿命论和虚无观念。

  三言二拍——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恒言》。白话拟话本小说集。冯博学多才,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多取材于古往今来的奇闻轶事,有劝惩之意。部分作品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和发展和市民意识的形成,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暴露统治者的荒淫,但消极迷信成分较大,继三言后最有影响的白话小说集。但不及三言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文体特点:分回标目,段落整齐,收尾完具。一般用工整偶句做回目,概括基本内容。篇幅较长。明清近代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的形式。

  拟话本——明代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模拟话本形式写作的通俗文学。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特点是:比起话本来,它们的篇幅大大加长了,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更为曲折,尤其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上比话本丰富,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更细腻丰富。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没有话本鲜明生动。

  李贽和评点学说的内容——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反对礼教、抨击道学,有唯物主义倾向,反权威和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对人欲表示充分肯定,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评点为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世说评语》为小说评点发端。李贽关于《水浒》的评点有广泛影响,词后评点广泛流行。

  张岱和小品文——晚明散文家,沿袭共安派。作品题材广阔,涉及山水景物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书写自有,篇幅简短,文字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多种功能。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杂记随笔。

  清 代 文 学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方苞创。主要由刘大櫆和姚鼐,因都是桐城人,故名。以义法为中心,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强调“义理,考证,文章”合一。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简明清晰。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在清代文坛影响极大,对矫正文风起了一定作用。

  阳湖派——清代乾嘉年间散文流派。代表人李兆洛、张惠言等,因籍贯得名。接受桐城派主张,致力唐宋古文,又提出文章要取骈散二者之长,兼学诸子百家,主张不像桐城派那样拘谨狭隘,与桐城派互有短长。

  曹雪芹和《红楼梦》——清代小说家。清代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水平。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封建家族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道德、文化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奴婢形象,展示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典型环境,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还歌颂了贵族青年的叛逆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艺术成就辉煌,博大精深。

  《儒林外史》——吴敬梓。小说。写明代生活,展示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讽刺封建官吏的昏庸和封建地主豪绅的虚伪,以及封建礼教的腐朽。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被扭曲。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清代文学家。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广泛,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迫害和人民的反抗;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反对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和婚姻,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是历史传奇和传记的结合。

  《镜花缘》——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描写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和其中一人之女寻父的故事,记叙了多国风光风俗,容量庞大,结构独特,颂扬了女性的聪明才智,肯定女子社会作用。描绘出一个官民平等的理想社会,揭露不学无术的虚伪,手法多样化,但小说人物刻画较差。

  《东周列国志》——明清时期小说。余邵鱼著,冯梦龙改编,描写春秋战国列国故事,把分散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融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批判昏君暴君,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歌颂名君名臣,每一故事独立成篇,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也宣扬了封建伦理。

  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清代学者,文学家。博学多才,擅长考证训诂。总纂《四库全书》,著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内容较多涉及世态,叙述简明质朴。

  金圣叹(金人瑞)——清代文学批评家,学问渊博。主要在小说戏剧点评上。将《离骚》《史记》《庄子》《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逐一评点,未完成。提高了小说、戏曲地位,见解精辟。

  毛宗岗——清代文学批评家。对《三国演义》进行删改,取代旧本广为流行。情节上变动很大,尊刘抑曹的观念和天命思想加强,表现技巧,文字修饰也有提高。

  李渔——清代戏曲家,小说家。创作大量戏曲小说。《里翁十种曲》。《闲情偶寄》在戏曲理论批评上的成就超越前人。

  王士祯——清代诗人。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偏重技巧和意境追求。《带经堂集》《香祖笔记》

  袁枚——清代诗人,评论家。与赵翼、蒋士铨为乾隆三大家。主张性灵说,抒写性灵。《随园诗话》《续诗品》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有评述,并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机巧等体会。

  近 代 文 学

  曾国藩——晚清政治家、文学家,利用桐城派私立门户,创立湘乡古文派。对桐城派古文有继承发展。论学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讲究“经世济时”之道,纠正了桐城派脱离实际的文风,讲究修辞技巧,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曾文正公全集》

  湘乡派——近代古文散文流派。曾国藩为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桐城派”并且扩大了其影响。标榜“义理,考据,辞章”,并加入“经济”,内容更加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奇偶并用,舒展雄厚,多宣传封建道德,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工具。

  梁启超——近代政治家、学者、文学家。创《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倡导“诗界革命”,诗作很多,抒发变法失败的愤慨,有大量新体散文,为新民派代表人物,《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批判封建道德,宣传进取、自由,行文舒畅、感情充沛,形象。

  新民派——又称新文体或报章体。的散文体裁,是文言变白话的一种过渡文体。梁启超创。因在《新民丛报》倡导而得命。主张文章平易畅达,条例氢气,宣传改良和爱国,打破散文、时文、古文、韵文的界限,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

  谴责小说——晚清小说一种,鲁迅将大量出现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以暴露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为中心内容的小说为谴责小说。题材广泛,大都表现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对封建最高统治报幻想,流露浓厚封建意识,辛亥革命后衰退。故事连缀成篇,缺乏中心,艺术成就不高。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近代小说的一种,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固定格式的长篇小说,有《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等,情节跌宕起伏,对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有所反映,但又把希望寄托于“清官”“侠士”,宣传封建统治阶级的威力,提倡忠君。

  现 代 文 学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第一次思想革命和文化启蒙运动。五四时期,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特别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以《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为代表,以五四运动为分界,前后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观点为主,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其性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走上了新阶段,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为主,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思想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此时已经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中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学,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作为正宗的文学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进一步涉及文学内容的变革。鲁迅也强调思想革新在建设白话文学中的重要性《狂人日记》《孔乙己》,经过倡导者们的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先白话诗歌,后散文和小品文),白话文学遂成为中国文学的主体。

  乡土文学——泛指乡村生活为题材,有浓郁乡土文学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文学,特指中国20年代的一个文学潮流。主要作家彭家煌、许钦文。其创作是相连和乡愁的综合体,作品以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当时农村落后萧条,封闭落后的现实,艺术上写实。鲁迅《故乡》《阿Q正传》,后来乡土文学一直有发展几十年。

  左翼文学——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运动。提倡阶级文学,要求文学为革命服务,宣传马克思主义。左联成立后进一步兴盛。鲁迅《故事新编》;矛盾《子夜》《林家铺子》,田汉、夏衍等。题材和主题上有很大创新,反映革命者的英勇、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觉醒和后来的抗日救国等。30年代的文学创作主流

  文艺大众化——2030年代的文学运动,由于无产阶级文学兴起,革命作家开始注意新文学脱离群众中的问题,试图找到一条文艺和大众结合的道路,由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纠正了新文学欧化倾向。但有把文艺大众化理解成文艺形式大众化。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口号。30年代文艺界提出“国防文学”“国难文学”“民族自卫文学”。(见“大众文艺化,左联,鲁迅)

  《狂人日记》——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白话写成的小说,小说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表达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理想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是整风运动的一个部分。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运动和创作的经验教训,指出文艺中心问题是“为群众的问题”,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大群众中去,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号召相应,出现了大量解放区文学。

  内容:1、明确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问题,强调指出,实现工农兵方向的关键在于彻底转变立场,深入斗争实际,逐渐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2、明确地解决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即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3、深刻阐明了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它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艺不是简单地抄袭生活,而是应该指导生活,促进生活,推动生活前进;4、阐明了文艺和文学遗产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后被总结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5明确地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它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人性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文化从属于政治,但反过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6、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其要点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文艺批评有政治和艺术两个标准;必须进行文艺问题上两条战绩的斗争,既反对修正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有无历史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7、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着的各种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和文学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了扼要分析,提出中肯批评。

  意义:系统深刻地总结了“五四”以来我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一次彻底地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为我党制定了一条比较完整,切实可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武装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是进行思想与路线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发行世界观,发行文艺的战斗纲领;在国际上对于世界的进步文艺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上海“孤岛文学”——抗日战争时上海地区的抗日爱国文学运动。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处于包围中,犹如孤岛,故名。一些文艺工作者,纷纷转入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步文学活动中。整理出版《鲁迅全集》,创办《鲁迅风》《文艺新潮》《戏剧杂志》等期刊,写下大量杂文,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小说,报告文学和文艺理论发面也有大收获。鼓舞了上海的抗战士气,是抗战文艺的组成部分。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新文化运动主力,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陆续还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写了很多杂文和论文,解剖“国民性”弱点。杂感集《热风》,论文集《坟》,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编订《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发起左联,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十字街头》《前哨》《译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留下宝贵丰富的精神遗产

  文学研究会——五四新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文学团体,创办于19211月,创办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园地,反对文学作为消遣品和个人发泄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发表新文学作品,同时致力于外国文学的介绍,大力宣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艺理论,这也是该社团许多作家信守的创作方法。

  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后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另一个文学社团,成立于19226月,主要成员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新思潮》等刊物。早期反封建文化,主张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后期与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太阳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阿英、孟超、夏衍等,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的共产党员。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一起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除理论宣传外,创作更注重现实的工农革命题材,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刊物有《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303月在上海成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以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其他进步作家为基础,发起人有鲁迅、夏衍、阳翰笙、郁达夫等人,左联成立是革命文学时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跨入一个新阶段。它重视理论批评,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组织过“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积极参加文艺界的论争,如与梁实秋的“人性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的论战;它组织领导作家的创作活动,培养了大批的文学新人,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如丁玲、张天翼、柔石,左翼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茅盾;缺点有:受党内“左”倾路线影响,组织上存在教条主义,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导致某些概念化、公式化作品的出现。《萌芽》《拓荒者》

  语丝社——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语丝》得名。没有机构。《语丝》以杂感、短平、随笔为主。反封建文化,抨击北洋军阀统治,主张革命文学,但内部思想各有不同。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新月社——现代文学社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推行新诗格律化,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推广国剧和西方诗歌戏剧。在新诗创作方面成绩突出。有《新月》,思想倾向上有一个逐渐右转直到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

  鸳鸯蝴蝶派——现代文学流派。发端于20年代上海。辛亥到五四时期全盛。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而得名。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驳杂。刊物有《礼拜六》。一般认为是一个病态消极的流派,但也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包笑天,张恨水,徐枕亚。

  《江格尔》——蒙古族大型英雄史诗,以英雄江格尔命名。全部虚构,浪漫主义。

  《格斯尔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秘史》《格尔斯传》“蒙古古典文学大三高峰”,描写格尔斯降生人间为民除害。

  《嘎达梅林》——蒙古族叙事长诗,依据嘎达梅林起义创作。

  《格萨尔王传》——藏族长篇英雄史诗。藏族人民集体创作,堪称藏文化百科全书。

  《阿凡提的故事》——维吾尔族机智人物故事。阿凡提这个传奇人物为主人公的维吾尔民间幽默故事的总称。

  《阿诗玛》——彝族长篇叙事诗。刻画了彝族分支撒尼青年的可爱形象。

  《召树屯》——傣族民间叙事长诗,讲王子召树屯与孔雀神女的爱情故事。

  外国历史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苦的根源是由于每人自身带来的惑、业造成的,指出摆脱轮回痛苦之路,唯有按佛教经、律、论三藏所规定的训练方法,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解脱,叫作“涅般”或“解脱”。西汉时传入中国内地,南北朝时传播全国各地。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

  基督教——世界上最大、范围最广的宗教。公元1世纪~2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帝国东部,原为犹太教一支。后与希腊文化等思想结合,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组建发展成世界性宗教。教义的主要内容是:相信神造万物,否认宇宙永恒。信奉耶稣基督,耶稣既有神性,又具有人性,与人同样经历苦难。认为圣父(神)、圣子(耶稣基督)、圣灵三位一体。信奉“救赎”的观念,上帝派遣其子降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世人的罪,使凡信它的人都蒙救赎,灵魂得到拯救,世人一切最后都将受神的审判。基督教主要分罗马公教会、新教、东正教会三支。

  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和传播于阿拉伯半岛。信徒称为“穆斯林”,最高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义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包括宗教信仰,即信安拉、天使、先知等。实践包括教徒必须遵行“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圣地有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随阿拉伯扩张传向世界各地。

  玛雅文明——南美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250900年进入繁荣期,社会成就高,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衰落。

  印加文明——南美古印第安文明。意为“太阳之子”,农业和交通成就很高,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灭。

  非洲奴隶贸易——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将大批黑人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等地,作为奴隶,赚取高额利润,满足当地劳动力需求,是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产物。非洲损失大批劳动力,严重阻碍发展。

  古代希腊——公元前第3世纪末至前1世纪下半叶生活在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古代希腊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尤其对欧洲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公元前第1世纪的希腊文化是适应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占有制一定发展阶段希腊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反映服务于这种发展,是希腊人广泛吸收周围各民族,尤其是古代西亚北非诸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创造性地予以改造和发展的结果,是不同地区的希腊人共同智慧的结晶。希腊文化在神话和宗教、建筑和艺术、文字诗歌和戏剧、演说、哲学和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古代罗马——公元前第1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一个奴隶占有制城邦,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般认为这是西欧奴隶占有制社会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逐渐深化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古罗马人在广泛吸收四邻各族文化,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罗马法和法学,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令人赞叹。拉丁文散文,罗马诗歌,罗马史学都是世界各国学者研讨的对象。在罗马帝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深刻影响了整个人类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发展。

  宗教改革——16世纪兴起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运动。天主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中心,垄断着意识形态。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反封建的锋芒首先指向教会,文艺复兴也给宗教改革以巨大推动。到16世纪,宗教改革提出以信仰得救为核心和建立廉俭教会的系统理论,并且发展成遍及西欧各国的运动。大致可分为三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派三派。宗教改革中创立的教会,统称新教。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另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和当时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包括一系列历史事件,主要有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等。证实了地圆说,沟通了海上交通,促进工商业、航海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产生殖民掠夺,引起欧洲“价格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心在法国。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一批先进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抨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和愚昧,幻想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同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来。启蒙运动涉及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最初用自然神论最后用无神论来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在哲学上以机械唯物论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的原则否定王权神授,用理性的原则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批驳等级特权,用知识、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打破旧的风俗习惯,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理论上铺平了道路。

  文艺复兴——1416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实际上是反封建、倡导“人性”的新文化的创造,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声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其成果影响深远。现代的自然研究和自然科学的形成,是文艺复兴文化最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之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用科学真理给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以毁灭性打击。哥伦布和麦哲伦在地理上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欧洲工业革命——通常指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亦称产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纺织业,普遍采用新原料,新能源,新机器。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巨大发展,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1848年革命——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兰西、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这次革命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消除异族压迫,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历经革命的爆发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共和国建立和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的统治和督政府统治。

  普法战争——1870——1871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统一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巴黎公社——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18713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普法战争期间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相交织而出现革命形势的产物。公社革命的失败由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决定。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兴未艾,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还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广阔余地,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远未成熟。国际国内阶级力量对比于无产阶级不利。在普法战争失败的特定历史时刻,法国资产阶级极端虚弱,因而出现革命形势,一旦德法议和,俾斯麦政府支持梯也尔政府镇压公社,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公社革命未能取得外省有力配合,亦未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陷于孤军奋战,在力量悬殊情况下必然失败。主观因素方面,由于法国无产阶级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出现若干严重失误。公社委员会内部在作战紧要关头对面临的严重局势和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出现重大分歧。由此表明,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领导,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不可能紧密团结革命队伍,采取正确斗争策略,去夺取胜利。

  圣西门——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贵族,参加独立战争和大革命。他设想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按劳分配产品。不承认特权。由于历史的局限,圣西门把资产者看成是和工农一样的劳动者或实业者。并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著《新基督教》《论实业制度》等。

  傅立叶——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应符合一般规律,社会进程是波动的,每个历史阶段又有其上升和下降时期。每个社会都存在旧制度的残余和新制度的萌芽。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能长期停滞在一个历史阶段。他把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必定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傅立叶按照生产的性质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时期、蒙昧时期、宗法制度、野蛮制度、文明制度、保障制度、协作制度和和谐制度。建立和谐新村,失败。著有《普遍统一论》等。

  英国殖民扩张——16世纪至20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进行的侵略扩张。英国是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国家,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国的殖民扩张是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世界近代历史和地球政治的演变均有极大的影响。一战后衰弱,二战后瓦解。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目的是发展英国对远东与印度的贸易,是英政府进行殖民扩张,贸易垄断的机构。活动范围遍及亚洲各地,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财富,成为英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后因为工业革命和殖民地起义逐渐衰弱,解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致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的一次革命。英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亦称清教徒革命。这次革命对英国和整个欧洲都起了重大影响,一般把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国家,通过《独立宣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也推动了18世纪后期的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于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反对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通过的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根本大法,近代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联邦政府。用法律形式巩固了独立战争成果,成为共和制战胜君主制的标志。

  南北战争——1861年到1865年,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战斗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南方领导战争的是种植场奴隶主,南方奴隶主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恢复全国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北方胜利,确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西部的开发加速,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资本主义大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反对欧洲殖民美洲,干涉美洲事务,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质是想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但当时在舆论上支持了拉美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斗争。后来成为美国干涉拉美国家内政的工具。

  美国排华运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近百年时间内由排斥华工进而排斥所有中国民间人士前往美国的一系列立法和行动。19世纪后半期,由于开发太平洋沿岸的需要,而且华工吃苦耐劳,工价低廉,美国资本家开始从中国招募华工,1870年代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使资产阶级与工人矛盾激化,为转移工人阶级斗争视线,资产阶级利用美国工人民族成分复杂的特点,抓住华工与欧洲移民在就业问题上的矛盾,煽动反华。这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表现,其起因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习俗等多方面因素,以政治为主。1940年代,由于二战需要,所有排华法案全部废除。

  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后半期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进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化大规模改革。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废除了封建体制,摆脱了殖民地危机,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保证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彻底性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导致日本后来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走上侵略扩张。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工农群众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外国文学

  日 本 文 学

  物语文学——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它是在日本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创作于10世纪初的《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一部物语文学。它在产生之初分为两大类,一为虚构物语,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润色,提炼成完整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另一类为歌物语,以和歌为主,使和歌与散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两类物语都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美性。《源氏物语》和《宇津保物语》是两种不同的典型。《源》最先把虚构物语与歌物语结合在一起,并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物语的现实主义传统,摒弃了物语只重史实、缺少心理描写的手法,促进了物语文学的发展,对日本散文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宇》的故事结构仿效《竹》,将贵族社会的婚姻矛盾放在他们争夺权利的场面上来描写,批评了宫廷贵族的骄奢生活。特色是大胆接触现实,从本国文学遗产和传统出发,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它不象《源》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完整的作品。

  俳句——日本古典短诗,由17字音组成。原称俳谐,俳谐一语来源于中国,大致与滑稽同义。俳谐连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较多采取象征和比喻手法,崇尚简洁、含蓄、雅淡,比和歌更为精炼,由于诗短,容易背诵和随时吟咏,日本从事业余创作的人很多,现代俳句也很发达。

  夏目漱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作家。少时喜欢汉诗文,后受西方文学影响较深,一生著有大量诽句和汉诗。但成就最大的是小说。长篇《我是猫》,中篇《哥儿》,短篇集《虞美人草》,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

  井上靖——战后日本作家,创作大量小说。获过芥川奖。报纸小说《涨潮》《化石》,历史小说《楼兰》《敦煌》《杨贵妃传》,随笔小说《我的母亲》《桃李记》。

  德永直——

  俄 罗 斯 文 学

  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普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诗人,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这些作品多半以爱情、自然、游乐为内容,带有模仿性质。但这时他已在吸收前人和当代诗歌的经验,逐步打破陈规,为他的诗歌创作建立了基础。18201824是普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全盛时期。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拜伦的影响,《高加索的俘虏》等诗歌颂个性自由,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描绘了南俄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特别是反映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茨冈》是普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但人物性格同社会的关系比较明确,环境的描写合乎实际,因此已带有现实主义成分。1825年起,他走上了现实主义。后期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历史,在《青铜骑士》指出,彼得大帝时代的专制制度在俄国的发展史上虽然起过促进作用,后来却变成了反对人民、阻挠进步的障碍。普最重要的诗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奥涅金对上流社会感到不满,但又是这一社会的产物。他远离人民,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批评家们指出,奥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所谓多余的人的典型。作者认为奥涅金的怀疑和冷漠,理想主义的热情,都无补于当时的实际。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才是普塑造的一个最为动人的形象,具有俄国人民的精神丰富、首选纯洁和坚忍克制等的特点。童话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说有《上尉的女儿》,描写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普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文规范。别林斯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一生受俄当局流放迫害,写下大量诗作和小说。纪念普希金之作《诗人之死》,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长诗《波罗金诺》,浪漫主义诗作《童僧》《恶魔》,作品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讴歌俄罗斯壮丽山川和纯朴农村生活。

  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作家。《猎人笔记》是屠的成名之作,主题是农奴制下农民同地主的关系,在大自然景色的背景上,以深厚的人道主义,表现俄国农民的民族特征,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才华,描写他们在农奴制下贫困无权备受侮辱和压榨的情况,揭露地主的假仁慈和凶残本质。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的主要特点。创作的极盛期5060年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转折点,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罗亭》多余的人典型)。为贵族阶级唱挽歌,屠的长篇《前夜》反映了50年代末俄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表明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已逐渐从贵族黑心入平民知识分子手中。《父与子》中,屠找到了“新人”,父与子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平民知识分子同贵族之间的矛盾。在农奴制改革后沙皇政府猖狂反攻时期,屠的思想发生危机,创作转入低潮。对社会斗争感到厌倦,企图遁入艺术和美的世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最直接最广泛地反映社会运动,他对革命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的激情表示敬意,但又怀疑他们的斗争目标和方法,赋予主人公涅兹达诺夫以哈姆雷特的特征。他忠于现实主义原则,有时甚至能超出贵族自由主义立场的局限。屠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笔下的主人公很多和祖国命运密切相关。他对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屠是真正的语文艺术家,对俄罗斯语文规范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忧郁的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的哀愁。他的创作技巧和心理分析艺术对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作家颇有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幼年去田庄度夏,也接触到农奴制度的实际,父亲因虐待农奴,被农奴殴打致死,此事给他留下强烈印象。1847,陀和别林斯基等人决裂,主要原因是文艺观上的分歧。他不能接受别关于文学的使命的主张,即文学应同专制农奴制度进行斗争并宣传革命和社会主义理想,他认为这是“强加给文学的,有辱于它身份的使命”。先后9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对陀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丰富了生活知识, 积累了文学素材,同时,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也更趋于深刻,富于哲理;另一方面,流放生活使他远离俄国先进阶层,当时的他的癫痫又加重了精神上的抑郁。再加上1848革命失败,各国反动势力的猖獗,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的社会主义理想幻灭,更加强了他思想的危机,结果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渐趋反动。他摒弃社会主义信念,用宗教的精神来解释人民的理想,提倡逆来顺受,宣扬人人都有罪孽。1866《罪与罚》给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小说以社会犯罪及由此而引起的道德后果为题,描绘了当时俄国可怕和社会贫困和社会生活的无出路状态,显示了金钱对于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的影响。这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心理小说。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行为的心理根据正是俄国的这个末世社会。这个形象的积极意义在于揭露资产阶级所谓“强有力的个性”的反道德的本质,指明那种蔑视群众宣扬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理论的反动性和反民主的实质。但作者同时也企图用主人公的“超人”哲学的破产来证明任何以暴力消除邪恶的办法都不可行。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这种带有宗教偷色彩的主张,也正是作者所谓“正教观念”,表明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同革命民主主义者直接进行论争。陀一生命运多舛,城市各阶层人物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产生的众生相,在他的笔下都有独特的表现。他更多地是用一个艺术家、心理学家、道德家的眼光来观察社会生活,而较少象一个社会学家那样来分析现象。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自身感受,内心分析以及近乎乖张的行动所体现的时代气氛来造成别具一格的真实。他反对资产阶级的激情,揭露的倾向,深入描写人的心理的现实主义艺术,对许多进步作家起了良好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消极思想,他创作中的非理性、直觉主义的成分,他的醉心于病态心理的描写,使他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了罕有的广度。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托的艺术博大精深。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历史的事实事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托的艺术力量是真实,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它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他还善于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斧凿痕迹。托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它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托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巨大影响。法朗士、罗曼罗兰、德莱塞、萧伯纳、高尔斯华绥都受过他的熏陶。《安娜卡列尼娜》取材19世纪60年代俄国现实生活,揭露了上层社会的罪恶和贵族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愿望。《复活》是长期艺术思想探求的总结。

  契诃夫——小说家、戏剧家。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乐和痛苦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信。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提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他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契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小说《黑衣教士》《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变色龙》《套中人》)

  高尔基——俄罗斯、苏联现实主义作家。积极投身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描写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积极投身各项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并进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研究。他的作品很多流传到中国,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共产党员,参加革命,投身无产阶级文学事业。《毁灭》给作者带来声誉,表现了革命意识和共产党员的精神力量对周围人们的影响。《青年近卫军》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静静的顿河》以顿河地区和萨克社会剧变为题材,找重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经过。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场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的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索尔仁尼琴——苏联作家。一生具有很大争议性,主要思想是反对苏联的集权统治,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作品多表现苏联集中营和监狱生活,揭露苏联对思想政治犯的迫害。《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家。很多作品在国内遭禁但是得以在西方出版。

  德 国 文 学

  歌德——1819世纪德国诗人,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研究自然科学,并参加政治活动。他的抒怀诗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一生从未停止诗歌创作。有一部分是应景之作,并不给人以真挚感情的爱情诗,而且思想有一定保守和妥协性。但有更多的名篇,从青年时期热情的迸发到晚年对于事情深刻的观察与体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诗人。此外,他的诗歌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内容的不同运用和发展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各种诗体,发挥了德语的最大功能。《浮士德》悲剧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既是歌德“巨大的自白”里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也可以是一部有首有尾的诗集。跟他的抒怀诗一样,这部悲剧里运用了欧洲所有的诗体,表达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歌的大部分文艺创作中都贯穿着一种有扩张、有突破、有限制、不断变化、永不停滞的辩证思想。这种思想是从歌的个人经历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形成的。从个人生活来看,歌要求个性解放,蔑视现实的庸俗社会,在有限中寻求无限。可是他诗人的气质有时又感到痛苦,要冲破限制。歌的荣誉主要建立在《少年》和《浮》第一部上,后期作品往往不被当时人们接受。他的诗歌影响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德语诗歌。

  海涅——在文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歌德以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他早期的抒情诗有较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反映出诗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并未以诗的美掩盖现实生活中的丑,而是两相对照。一般浪漫派诗人惯于创造梦境,使人沉湎其中,海涅则用所谓“浪漫主义的嘲讽”手法,使梦境破灭,正视现实,包含对社会的批判。海的抒情诗虽然主要歌咏爱情,但具有新时代的内容,例如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赞扬,对封建主义复辟及其都会贵族的蔑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揭露和讽刺德国的封建割据、市民的庸俗、政府的专横,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政治信念和对人类前途的希望。这部长诗是海诗歌创作的顶峰。海在死的预感中也没有放弃对祖国和人类将来的希望,他的诗仍旧洋溢着战斗的豪情。海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在当时的德国,政治上从死气沉沉的复辟时期转入革命潮流;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文学上从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这些反映在他的著作中。海一直为资产阶级自由的理想而奋斗,然而他又极其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种种姑息折衷和纷争不休的缺点。他的诗歌和散文在德国和其他各国都有积极影响。但他生前和死后却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格林兄弟(雅科布、威廉)——民间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他们不等同于浪漫派的政治观点和艺术思想,和浪漫派的共同点仅在于对德国民间文学的热爱。他们成年搜集民间世代流传的童话,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童话),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风格,明快风趣,表达了德国人民的信仰、梦想,反映了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影响远远超出德国国界。对语言学也有研究,是日耳曼语言学奠基人,提出语言演变的“格林定律”。

  狂飙突进——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主要参加者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也称“天才时期”、“天才时代”。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中得到提高和加强。狂~主张破坏旧制度建设新制度。作为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出了社会革命的要求,反映了封建势力与新兴市民阶级的斗争;但它毕竟不是一声政治革命,因而未能改变18世纪德国现状。它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崇尚“天才”,认为天才体现了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完美人的形象;“自然”在狂~的词汇中是一个特定概念,意味着政治上反对封建诸侯的专制主义艺术上反对模仿法国宫廷风格,提倡德国民族风格,把荷马和莎士比亚推崇为最自然的天才;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狂~更强调感情,认为在理性和感情的结合中,由于感情的巨大作用,可以使人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狂~在散文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少年维特》。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引起积极的结果,却为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及毕希纳、布莱希特等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英 国 文 学

  莎士比亚——伟大的英国诗人、剧作家,文艺复兴代表。坚持人文主义理想,戏剧博大精深,富于诗意和哲理。不受三一律束缚,努力反映现实和生活,探索人物内心奥秘,塑造出众多生动形象,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有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思想和残酷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等;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作品对世界各国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笛福——1718世纪英国小说家。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人们的心态和愿望。《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近代小说开山之作,内容和技巧都有相当的独创性。笛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关于个人写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相信常识,不信天命。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使人如身临其境。

  司各特——1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是历史小说创始人,不同时代的风貌和社会习俗,各个历史时期宗教、民族、阶级的斗争,都被生动地描写出来。他还关注表现普通人民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威弗莱》《艾凡赫》《小说家列传》、《拿破仑传》他对历史进程持保守观点,鼓吹用妥协办法调和社会矛盾。在揭露苏格兰人民所受的民族压迫时,又美化了古老的宗法制社会。

  狄更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描写的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他反映生活广泛、多样、开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说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现他的倾向性,而往往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愤慨憎恨同情和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狄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有某种能与人物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双城记》

  萧伯纳——1920世纪英国戏剧家、戏剧家。萧通过剧本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指出民主制度的缺点。他的社会问题剧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他对戏剧的主要贡献。深受易卜生影响。剧中萧经常安排讨论问题的场面。作为“新戏剧”的倡导者,萧富有创新精神,一方面为作品充实内容,一方面在处理剧情上别出心裁,大胆尝试。萧的剧本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能启发观众去思考问题,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即使观众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能够耐心地听下去。剧本能逗人发笑。还运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表现独特的机智和幽默。《巴巴拉少校》《风云人物》

  伏契尼——1920世纪英国作家。以流亡伦敦的革命者为作品的基本素材。长篇小说《牛虻》描写了一个出身富商的意大利青年从脆弱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者,投身革命最后英勇献身的历程,夹带了主人公对过去爱人刻骨铭心的爱和对青年时代精神上的父亲无法斩断的情。描写生动丰富。

  法国文学

  莫里哀——17世纪法国剧作家。主要是现实主义喜剧作品,超越了古典主义范围,开辟法国喜剧和歌舞剧的新时代。他的作品反对封建伦理,歌颂人性自由,嘲笑唯心主义的经院哲学,讽刺天主教会和腐朽的封建统治。代表作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本质的《瑭璜》和《愤世嫉俗》,讽刺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吝啬鬼》。

  卢梭——法国文学家、启蒙思想家。把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并为回复自然大声疾呼。他所理解的自然是不为社会所歪曲的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认为现存的人是坏的,但人本性是好的,因此要为人造就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忏悔录》。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强调细节真实不等于机械地临摹客观事物。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摹仿,而是对自然的艺术创造。他有惊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知识面极广,他将观察所得到的一切,在丰富的想象力中进行艺术加工,使他所描绘的“物”的世界,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刻画人物性格时,巴尔扎克采用的一种特殊办法就是让每一个重要的人物都被某一种炽烈的激情所控制,使他一言一行都为了满足这种激情服务;使他不分昼夜地焚烧在激情的火焰中,甚至为满足情欲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巴尔扎克将自己的备注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物的血脉中去,将自己的灵魂移入人物的躯体,使之成为有真实生命的形象,而不是木偶。代表作为文学巨著《人间喜剧》,被认为是“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巴黎圣母院》突出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悲惨世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鞭笞了资产阶级“文明”;《九三年》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革命规律。

  梅里美——19世纪法国作家。作品形象生动,文字明快,情节曲折,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农民起义主题的《雅克团》,黑奴贸易的《塔曼果》,女性个性解放的《嘉尔曼》。

  乔治桑——19世纪法国女作家。早期题材为妇女解放,《华朗丁》《莱丽娅》;后来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创作倾向和思想深度有变化,《木工小史》;后开始田园小说创作,《魔沼》。参加过革命,作品很多。

  福楼拜——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家。对资本主义繁荣有深刻认识。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丑陋现象,为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善于塑造个性突出的人物,语言也经过锤炼推敲。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简洁细腻。《情感教育》反映1848年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

  左拉——19世纪法国小说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领袖。《艺术哲学》中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文艺问题,注重时代和环境对作家及其作品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左拉参考了把社会看作生物学机体的孔德实证主义哲学,提出自然主义理论。认为,既然可以用实验方法认识物质世界,也可以认识“情感和精神生活”;他主张小说家充当事实的收集者和根据事实进行实验的实验者,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重视搜集资料,做一个科学家,而不对所定情事物作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尤其强调生物学的决定论,认为人的生物本能支配其社会行为。《萌芽》、《娜娜》

  罗曼罗兰——1920世纪法国作家。曾研究艺术史。声援反法西斯斗争。早期从事历史剧创作,歌颂爱国精神和民族感情。后撰写人物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等。 《约翰克里斯朵夫》通过对音乐家主人公的成功塑造,展现了战前的欧洲景象,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堕落,体现作者的人道主义观念。整部小说犹如交响乐,风格独特。反对战争,揭露战争根源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表《精神独立宣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文学

  但丁——意大利诗人。学识渊博。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代表作《神曲》,通过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世界过渡中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变革,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批判宗教神学和教会僧侣的腐败堕落。

  彼特拉克——诗人,运用人文主义观点阐述解释中世纪神学观念,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发生了影响,成为这一运动的先驱。他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幸福,但不能彻底摆脱中世纪神学思想和禁欲主义的精神枷锁。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脱离群众,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新旧交替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矛盾。《歌集》

  薄伽丘——意大利作家,文艺复兴先驱之一。思想比彼特拉克更进一步。《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批判宗教神学和教会黑暗,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性。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希 腊 文 学

  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德赛》两部,洋洋万言,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公认为最伟大的史诗。

  希腊神话——是原始社会希腊人的口头创作文学,是他们通过幻想、借助想象力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产物,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特点:神与人同形同性,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相似,有较强的人间性和世俗性;富于乐观进取精神,表现出与自然斗争,征服和支配自然的气概,肯定和歌颂了人的力量和智慧;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希腊悲剧——据说是古希腊祭奠酒神的乐舞演变而来。题材主要是神话和英雄传说。主要作家有艾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他们的悲剧中也融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美 国 文 学

  霍桑——19世纪美国小说家。短篇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长篇《红字》。一方面他反对清教主义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另一方面他又受这个传统束缚,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霍思想保守,对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抱有抵触情绪对改革持怀疑态度,对废奴运动不很理解。在艺术上他独具一格,擅长心理描写,关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马克吐温——1920世纪美国作家。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的领港员生活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主要有幽默短篇,夸张、幽默滑稽。《竞选州长》等,讽刺当时的种族歧视、新闻界的腐败和社会道德的虚伪等。后写有长篇《镀金时代》等。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状况,开创美国文学口语文体的传统。《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表现了作者自由民主的思想。后期发表反帝政论,风格逐渐变得忧郁悲观。

  杰克伦敦——1920世纪美国作家。小说通称“北方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表达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梦想,他还描写淘金者和猎人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严酷的环境中同大自然进行的艰苦斗争。擅长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字精炼生动,有相当的感染力。

  海明威——20世纪美国小说家。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战争。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早期作品表现了一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如《太阳照常升起》,《别了,武器》、《丧钟为你而鸣》。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反映了被战争摧毁的西方传统精神文明。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没有开创一个流派,却是开了一代文风。

  黑色幽默——美国现代文学流派。流行于60年代中后期,代表有海勒,小冯尼格,约翰巴斯等。由短篇小说集《黑色幽默》得名。特征: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讽刺挖苦传统价值和美学观念,表现世界异化、人性沦落和情感破碎。经过夸张拼凑后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令读者感到荒诞滑稽,又觉苦闷沉重。是特定环境中的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试验作品,有一定批判意义,包含悲观虚无主义和对文学准则的过度破坏。

  作 家 作 品

  伊索寓言——古希腊寓言作家。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将古代寓言全假托在其名下。多为动物寓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有反映社会矛盾的,有对人生哲理和和生活经验的传授。《狼和小羊》《狮子和驴》《农夫和蛇》等。后来很多作家写作都选其中的素材。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反映了重视加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等。

  塞万提斯和《唐吉诃德》——西班牙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唐》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享有世界声誉。通过唐吉诃德的冒险,把其矛盾和悲剧因素用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描绘了1617世纪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著有大量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爱憎分明,歌颂劳动人民,揭露王公贵族的愚蠢无能、贪婪残暴。真实反映丹麦社会现实,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泰戈尔——1920世纪印度诗人。是西方和印度文化交流的著名人物。接受西方教育,关心民族命运,积极投身祖国的革命。撰写大量爱国诗篇。作品中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主独立思想。但是反对暴力,因《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致力于各国的友谊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史

  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的,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灭亡中国的秘密条约。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是: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将日本租借旅顺、大连两港,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沿海港弯岛屿概不割让或租借他国;中国政府须聘请日本人作政治、军事、财政顾问,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后因中国人民强烈反对,此条约未能得逞。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制度的武装斗争。最终失败,孙逃亡日本。

  八国联军——德、俄、英、美、日、法、意、奥八国组织的帝国主义侵略军。1900年,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先被义和团击败,后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光绪出逃。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并西、比、荷签订《辛丑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条款,俄国为进一步侵占东北,联合德国、法国对此进行干涉,日本被迫让步,但中国加付日本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随后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在1899年以照会的形式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即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享受低税率和其他一切特权,美国提出此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插足于当时已经被列强强占的中国各势力范围,攫取利益。

  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为: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汉奸。此条约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经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以商品输出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中英南京条约——江宁条约,近代史上外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神话、厦门、宁波、上海为能商口岸;中国进出口的税率由中英共议。此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独立,使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康有为等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设立保国会,并多次上书,陈述变法主张,得到翁同合、陈宝箴等官员支持,光绪接受之,6月到9月先后分布变法诏令,但慈禧极力反对并破坏,921日发动政变,维新失败。

  甲午战争——日本于1894年挑起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它内容见《马关条约》词条。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使中国担负巨额赔款,丧失大量主权,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从此完全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191110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2年在南京成立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41日被迫解职,袁世凯窃取政权,革命遂告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护国运动——孙中山和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武装斗争。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孙中山发动的反对皖系军阀反动统治,维护《临时约法》的斗争。

  林则徐——清末政治家,任湖广总督时严禁鸦片。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自编《四洲志》,主张对外商区别对待,支持正当贸易,打击鸦片。后遭诬被革职,充军新疆。

  洋务运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这些活动史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保路运动——1911年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己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将筑路权出卖给四国银行,掀起的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清政府下令镇压,激起四川人民愤怒,同盟会会员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资政新编》——太平天国洪仁玕根据自己接受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施政建议书。作者提出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革除陈腐生活习俗,提倡新社会风气;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实行新的社会和经济政策;采用新刑法。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实施。

  遵义会议——1935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路线,否定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三人小组(毛、周、王稼祥)指挥军事,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革命的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革命事业,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整风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团结全党战胜敌人,在194243年,中国共产党在各个解放区的干部中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内容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是一个自觉的思想运动,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运动,帮助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党的七大准备了条件,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mt.sohu.com true 凯程考研 https://mt.sohu.com/20150625/n415644640.shtml report 100330 复习指导综合考试的概述综合考试旨在考核考生的文科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和表达能力。考试内容包括两部分文史基础知识和政论写作。题型包括专业词语解
阅读(0) 举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相关新闻

热门关注

搜生活

搜生活+关注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MAGIC杨梦晶

MAGIC杨梦晶+关注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教育

搜狐教育+关注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星吧GEO

星吧GEO+关注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热门图片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