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严杰夫(财经专栏作家、中国证券网资深编辑)
编辑:汪吕杰
5年前还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诺基亚还非常流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让我联想到1939年纽约世博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确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在这届会议上,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新一个“五年规划”的出台。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年计划”,到今天的“五年规划”。中国人似乎在“世纪”、“年代”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时间标尺。五年的时间,看上去不长,却足以令许多事情发生改变。
拿我自己来说,5年前的我还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坚固耐用的NOKIA 6300当时已陪伴了我2年,并且我还没想要投入到刚刚流行起来的“触屏”手机的浪潮中;5年前,微博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个榜样,因为它的成功,人们惊呼互联网进入了SNS时代;对了,我们还不能忘记的一个重要事物是高铁,5年前,沪宁城际高铁正式运行,这也是中国第2条投入商业运营的城际高铁,不过高铁运行初始并没有引来太多赞誉,其高昂的票价、运营效益却受到广泛质疑,一年之后的一场事故,更是把高铁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并让老铁道部的形象溃然崩塌。
5年之后的今天,一切却似乎变了模样。我自己在5年之内换了两个智能手机,就为了让自己在能更快捷地接受信息;而在社交网络方面,微博更早已无法一家独大,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更大规模地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更别提还有谁又会记得当年微博的崛起过程中,与中国社交网络鼻祖“饭否”之间的那桩公案;至于高铁,我相信很多人都已享受过它的高速便利,这种便利掩盖了它票价的高昂,诸多高铁干线在运营1-2年间就达到盈利平衡,更是击破了许多人的质疑。
上面提到的无非只是过去5年,中国人生活中变化的极小剪影。如果你想要窥视到这种变化的全貌,或许需要一个极为宏大的视角。我想5年前的上海世博会可能是个不错的切口。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过,上海世博会最后给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酷暑中的长长队伍吧。在那一年的5个月里,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万人云集在5平方公里的园区里。人们争先恐后地排着3-4小时的长队,只为看一眼其它国家的新奇发明和人物风貌,并尝一口那些国家的特色小吃。有意思的是,两个邻国——日本、韩国的展馆,当时就名列于最受观众欢迎的展馆之列。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在世博会那样的“橱窗柜台”里去触摸异国他乡了,而是迫不及待地要零距离地去接触“橱窗”里曾经展示过的那些“样品”。于是,回过头去看,世博会的韩国馆、日本馆,似乎就是今天韩国和日本遭遇中国游客洪流的最先预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让我联想到1939年纽约世博会。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是二战前最后一届世博会,它努力给人们呈现出的“明日世界”影响了美国一代又一代人,今年逝世的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甚至以这届博览会为蓝本,写出了一部动人心魄的小说《世界博览会》。这届世博会上,除去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发明和新技术,就是美国人第一次大规模、近距离接触了如此多的异域文明。就如同70年后的中国人一样,它代表了美国人对未来生活的盼望。当年《纽约客》的一篇文章曾写道,“当夜幕降临时,你靠在软垫上,倾听来自座位深处的电动设备的嗡嗡声,那声音告诉你生活会更好”。描写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1939纽约世博会还未结束,战争的阴云就已覆盖在了欧洲大陆上,不用多久美国人自己也会被卷进了战争之中。
所以,就好像1039年的美国人,今天的中国人,在面对另一个“5年”的时候,一定也会有着许多期待,而这些期待又会与现实发生巨大的冲撞。
而未来的萌芽是在当下。或许,我们从今天的中国,就已经能够看到她5年后的模样。其中之一,应当就是中国人越来越强劲的购买力。我们可以预见的是,5年以后的中国,或许已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成为了“世界商场”。中国将由之前的全球生产中心转向消费中心。在中国的城市中,树立起来的各种购物场所档次会越来越高,规模也将越来越大。除此以外,庞大的电影院、主题公园等高端休闲娱乐场所也将鳞次栉比地遍布在各大中城市。不仅如此,强盛的“购买欲”或许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涌向全世界,中国人“买世界”的风潮或许将从东亚各国蔓延到全球。
高盛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似乎也指出了这种趋势,2015年以来,中国对资本支出型大宗商品(包括铁矿石、水泥、石油等工业化必需的大宗商品)普遍出现负增长,但营运支出型大宗商品(包括咖啡、汽油等)却出现明显增加,这种变化显示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已开始由此前的出口导向转向消费和服务导向。可以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中国未来5年发生的这种转型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第二,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互联网化将日益深化。尽管,今天的中国人在很多生活领域,已经十分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随着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将触角延伸到金融、公共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在5年以后的中国,互联网将和电、水一样,不再只是一种科技产品,而将成为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到那时,我们的出行、购物、资金流转、“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将被覆盖到“互联网+”的范畴中,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那个“零边际成本社会”的雏形也将日渐清晰。
“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形成,自然造福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同样为多数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共享经济的模式,或许在5年以后,就成为大多数企业学习和转型的方向。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势必会随着生活方式的颠覆,而发生巨大的变革。
上述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或将成为中国未来5年最深刻的变化。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社会内部的分裂也有可能在未来日趋严重:个人财富和社会资源的集中、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严重、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逐渐扩大,都在导致中国社会走向某种程度的分裂。所以,我们面对的这个“新5年”,显然是一个形势极为复杂的5年。
这样来看,今天的中国确实已经手握了许多优质筹码,但也同样面临许多不利。如何使用好这些筹码,并应对好可能遇到的危机,或许就是“十三五”规划最需要关注的命题。
个人认为,起码有三方面必须在规划中获得重视:
一是保证人民收入稳定增长,并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进一步培育和夯实中国人的消费力;
其次,改变“唯增长论”的发展观,而转向内生性的建设道路,在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规划和配置,减少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性;
第三,行政力量必须敢于放权、既得利益群体必须舍得让利、社会观念和教育土壤必须坚决转向,引导社会大众的焦点从功利角度转向公益角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如何提高全民整体的福利水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5年前这句口号所传达的主旨,其实正契合了“十三五”中国转型的方向。事实上,不仅是城市的生活,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盼望,自己的生活能在5年以后变得更好,毕竟那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明日世界”。
所以,我们都在忐忑而又期待着“十三五”的到来。因为,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横亘在历史面前的,究竟是一幅光灿夺目的盛世画卷,还是一堵高高竖立的“哭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