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很多初来羊城乍到的小伙伴都曾经问过记者,你觉得最能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是什么?以前记者会说是西关大屋。这类分布于荔湾西关一带的富有岭南特色的清代传统民居,可以说是广州传统文化最真实写照。
但现在如果再有人这么问,记者都感觉被打脸....
因为想在广州找间像样的西关大屋已经难过登天!
广州市古越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成员罗小迅花了四年的时间寻觅西关大屋,却发现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亡。近日,记者跟着他以及众多文保小伙伴到处找寻西关大屋的身影,结果能找到的也就只有那么几间....
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16号
▲傅老榕故居局部图 罗小迅摄
宝华路陈添记斜对面的十六铺东四巷藏着一间古老的西关大屋。这座西关大屋并不普通,因为它曾经的主人是一代澳门“赌王”傅老榕。相传,解放前傅老榕曾在此地居住,解放后该大宅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位宿舍,上世纪90年代,居住者陆续迁出,老房就此荒废。
这一荒就是二十多年。前几年记者也曾经进去过,里面高三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外带200平方米花园,除了传统西关大屋应有的上好青砖石脚、趟栊门、雕花玻璃、门脚、板门等标配元素外,内屋里还加入了罗马柱等西方元素。
▲前几年老屋里面依然是雕栏玉砌(资料图)
不过记者最近跟着罗小迅来到这里的时候,正门和侧门已经被封死,放满了垃圾箱,里面早已长满参天大树,到处断壁残垣。记者曾经向陈家祠副馆长李继光八了一下,听说要把这西关大屋完全修复至少得花上千万,但作为业主方的人行广州分行貌似一直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所以老屋只能这样丢在这里....
鸿昌大街22号
▲鸿昌大街22号局部图
这可能是目前为数不多最能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坐北向南,层高两楼,趟栊半开,占地面积约200多平米,建筑面积有300多平米。从表面上还能稍微看得出“三边过”的布局(“三边过”是“三开间”的俗称,西关大屋传统布局,正间为主体,两侧为“书偏”,有的西关大屋甚至能到达“五边过”和“七边过”的阵势,不过在广州肯定是看不到了。)
但坦白说,它也只是外表像西关大屋而已。早在1999年时,鸿昌大街22号就被列入了市级文保单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家私人幼儿园,留在这里居住的租户也只剩三四户。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曾经在现场勘查过,他感慨,从外表看虽然还有点西关大屋的形状,但实际上里面的内构早已被改得千差万别。
宝华正中约40、42号
▲例牌先上正面图 罗小迅摄
即便有着青砖石脚,宝华正中约40、42号严格来说不太算传统的西关大屋,它更像是西关大屋与西式小洋楼结合的作品。因为可以轻易看到自西方新艺术运动中的铁艺造型的防盗铁枝外窗、彩色玻璃槛窗。一同考察的广州市古越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会长杨华辉跟记者说,加入西式元素是后期西关大屋的特征。
资料显示,这间西关大屋始建于清末民初,由当时六二三路的米粮大商张荫援所建。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宽23.37米,总进深27.4米,占地面积为640.3平方米。
这里的内部构造要比鸿昌大街22号保存得较为完整,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开间建筑。不过汤国华也曾经坦言:“这间民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严格来说算是西关大屋的延伸。”
十五甫正街15、17号
▲例牌先上正面图 罗小迅摄
虽然它早已被纳入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已经不能太算西关大屋,二楼以上有明显的加建,原来的趟栊门也变成了铝合金防盗门。但我们相信,它从前应该曾经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西关大屋。除了它面积够大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西关民居旁边还保留了青云巷。
青云巷是什么东东?以前的西关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在城市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旁边还保留着青云巷的西关大屋或者说西关民居确实不多了。
▲位于西关大屋一侧的青云巷
宝庆新中约12号
▲例牌先上正面图 罗小迅摄
宝庆新中约12号是本次记者走访的其中一个意外发现,从外观上看,这座老屋确实有几分西关大屋的风采,青砖筑砌、花岗石墙裙、麻石石门框,西式阳台,里面的面积目测超过三百平方米。杨华辉说,这座西关民居融合了不少西式元素,算是变异了的西关大屋。
不过这座老屋目前也是处于荒废的状态,门口窗户都被封堵,门口贴着一份危房通知书,房子被确认为“局部危险房屋”,这已经是2014年7月的通知了,现在老屋还是“一碟斋”咁放系度。有街坊说,这老屋已空置多年,听说业主的后人早去了国外,是华侨,几乎没回来过。
▲房子里的植物开始透过残缺的青砖墙长出来,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
▲门口贴着一份危房通知书,房子被确认为“局部危险房屋”,这已经是2014年7月的通知了。
▲宝庆新中约周边都有很多一直没人居住的西关民居,为了防盗有街坊的话也挺狠的....
宝贤南19号
▲例牌先上全身照
同样是疑似西关大屋的还有宝贤南19号。相比于之前几座,这座西关民居还多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脚门、趟栊和板门,俗称“三件头”。这明显是一座有主的西关大屋(现在要找到一间有主而且看上去不是那么破破烂烂的西关大屋已经算很少见了),无论是二楼的古色窗花还是楼下的趟栊门,都能看出翻新过的痕迹。
在对面做生意的街坊告诉记者,屋主身价不凡,很早之前好像就已经把房子收回来,然后装修一新,也不对外出租,只是偶尔回来小住,里面古色古香,相当具有西关风情。
逢源大街8号、8号之一、8号东座
▲例牌先上全身照 罗小迅摄
这可能是本次走访当中最标准的西关大屋了。逢源大街8号位于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内,是三开间的西关大屋。坐北向南。正立面均用水磨青砖砌筑,正间(8号)面阔4.7米,左侧书偏面阔4.6米,右侧书偏带小院墙,面阔8.5米,通面阔17.8 米,进深22米,高约6米。正间为凹肚门,石门框刻有几道细致的边线,趟栊、脚门有木刻的图案,封檐板木雕镂刻精细,正立面石墙脚有22厘米高的基座,刻有几道脚线。正间因为没有人住,间隔不存,屋顶破败严重,左右书偏内部间隔基本完整,现为居民住房。
但记者看到,里面基本已经破败不堪,杨华辉说,之前这屋一直荒废在那里,之前曾经看见有加建行为,他们及时发现报告给了相关部门,但如今依然能看到不少加建的痕迹。
▲传统木雕封檐板
▲外面虽然光鲜,里面却是破旧不堪
▲疑似后来加建部分
在专家眼里,真正西关大屋几乎绝种!
几经辛苦,记者和文保志愿者们走遍了荔湾,最终找了这几间目前看上去还算稍微有点样子的“西关大屋”,但是在专家眼里,真正的西关大屋其实已经绝种了!
汤国华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除了鸿昌大街22号,目前广州能称得上是西关大屋的已经很难找到了。西关大屋基本是三开间、三天井,除了要保证面积之外,关键还要看它以前所住的是不是大家族。如今还有很多西关民居加入了园林式的设计,这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关大屋。
广州的西关大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要想看真正的西关大屋,只能到澳门去看卢家大屋了。
崔志民
广州民史专家
我觉得,目前广州已经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了。所谓西关大屋跟民国建筑还不是一种概念,那是十三行富商修建的。
广州现在还有很多趟栊门、青砖石脚的西关民居,但这不代表就是西关大屋。最辉煌的西关大屋有七进深,里面客厅、小厅、书轩、还有花园,下人不能从正门进,只能从青云巷进出。西关大屋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那段传统文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看着好多西关大屋被拆,越漂亮的被拆得越快,真的让人痛心!十几年前,我也曾经很多次呼吁要保护西关大屋,结果到了现在都拆没了,真的很无力!
一间合格的西关大屋,需要哪些装备?
1
至少得“三边过”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2
“三件头”
西关大屋正门要有“三件头”,分别是由四扇对开小折门的脚门、趟栊门以及大门。
3
硬山顶
4
槛窗
5
青砖石脚
西关大屋正面外墙惯例贴砌“绿豆青”水磨大青砖和白色花岗岩石板墙裙,俗称“青砖石脚”,具有防潮和保护临街立面美观的作用。
6
麻石街
7
天井
8
青云巷
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9
木楼梯
西关大屋木楼梯,总步数习惯取单不争双,梯栏一般用西式木栏杆。
10
橫门头装饰
西关大屋横门门头上不一般都设有横匾、壁画之类的装饰。
11
梅兰菊竹装饰
文、图 | 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除署名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