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受到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他说:“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种浮躁现象,已成为阻碍文艺健康发展的阻力,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月26日 《人民日报》)
纵观2015年中国文艺创作的历程,我们能够发现这样的现实。即,一方面,从文艺创作的总量上看,呈现一派繁荣的态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的数量,都已经呈现前前所未有的总量,更有47部电影能够有着过亿的票房收入;另外一方面,文艺创作上也存在着“高原”和“高峰”的矛盾,即没有经典的呈现,只是质量上的一种拷问存在着巨大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对于文艺创作这样的话题来说,只有能够祛除浮躁,“沉下去”,才能够让真正的质量高的作品“浮上来”。那么,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沉下去”呢?这或许就成为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
“沉下去”首先要从价值观上摆正态度,向着德艺双馨和真善美迈进。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德艺双馨的追求应该是不变的,这是每个文艺创作者的桂冠所在。而相对来说,对于作品的追求必须能够聚焦于真善美上。有鉴于此,我们就需要能够明白这样的内容,即通过这样的内容,能够传递整个社会的真善美。2015年在长篇小说上,王安妮的《匿名》就独出心裁,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好的作品;而在电影领域《推拿》关注于盲人群体,这似乎也是一个最佳的方式,是向着真善美的致敬。所以,“沉下去”就是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这样的俯下身子去创作的历程。
同时,“沉下去”更需要能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寻找真实的素材。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只有那些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那些真实的素材,才能够呈现伟大的作品。举例来说,在2015年的电影中,有一部并不起眼的电影,王小帅导演的《闯入者》。尽管,这部电影没有过亿的票房,但是导演却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结果,从时代的变迁中,希望找寻有关于“故乡”和“乡愁”的话题,这无疑是深入生活的必然结果。在文艺创作中,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历练,需要这样的深入,才能够有着更多的文艺佳作出现。
当然,“沉下去”绝非默默无闻,而是需要奏响创新旋律。好的文艺创作,需要的是“精气神”的传递,而“精气神”的传递中,离不开创新的传承。在2015年,我们看到了诸如《捉妖记》和《煎饼侠》这样的电影,从名字上荒诞不经,但是细细观赏之后就发现其中的良苦用心。这或许就是创新的最好注脚吧!由此也能够看出,任何一个文艺创作者,都需要能够有着一颗“沉下去”的内心,唯有如此,才能够让真正的文艺作品“浮上来”,温暖你我的心灵。(鲁句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