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陵县文物部门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意外的在南陵与铜陵交界的低山丛岭之间发现了一处清代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张氏宗祠。然而,这么一栋古建筑为何坐落在偏僻荒野的群山脚下呢?带着疑惑,笔者进行了多方调查,查阅众多史料,梳理出张氏宗祠建设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全可与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相媲美。
在南陵县原丫山镇孙姓是该镇第一大姓,相传是三国东吴孙权的后裔,有数万人,占当地人口一半以上,其他姓氏相对孙姓就可谓是小家族,孙氏家族自然成了当地望族,当时的张氏家族就夹杂在孙氏家族之中居住。
后来发生了一件让张氏宗族改变地位的一件事件。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明末战乱,民不聊生,有一户三口之家从江西逃难到南陵丫山的龙山村,此时,全家人已是饥寒交迫,丈夫身患疾病,已是奄奄一息,妻子背着一岁的儿子,再也无力行走,他们就瘫倒在张氏族长门前,然而丈夫因病过重还是客死他乡,无奈的妻子只好携儿跪求栖身,仁厚的族长收留了他们。张氏族人对母子二人关照始终如一,为了感恩,妇人将儿子姓改为张,教育儿子若有机会一定要知恩图报。儿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最终考取进士,在山东当了县令。
这位张县令为报答张氏家族的养育之恩,带头筹捐巨资,在张氏宗族的共同努力下,兴建了张氏宗祠。在筹建之前,他考虑张氏与孙氏两大家族的关系,既要建好本族祠堂,又不过分张扬,以免伤了两族之间的和气,为此张县令建议族人们把祠堂建在远离村庄的山间空地之处。从此,张氏宗祠与众不同的坐落在荒野无人的山区。当时的宁国府得知后赐一匾额“本立堂”以表赞赏。孙氏家族在张氏宗祠落成时赠予楹联:“三分炎黄,志信忠良传后世;一门族子,继承英杰铿前人”,以示赞美,可见他们与孙氏家族的关系非常融洽。
2014年,南陵县政府投入150万元用于张氏宗祠的修缮,一年后张氏宗祠维修竣工,张氏家族后代,欢欣鼓舞,自发做义工。
张氏宗祠从文物普查被发现,到公布为县保,再升格到省保;从年久失修、几乎废弃到全面修缮、焕然生机,历经了8年,凝聚了文物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 2009年国家文物局将张氏宗祠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1年12月中央电视台把南陵张氏宗祠作为主要画面介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何湾镇龙山村因文物保护工作出色的成果,2014年8月被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列入第一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龙山村还是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点。
我们从张氏家族身上发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六尺巷”说的是邻里之间关系,而南陵丫山张氏宗祠说的是家族与家族之间关系,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也是值得人们弘扬的。
南陵 王陵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