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开中国国立高等教育先河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管全国教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张百熙,清末大臣,湖南长沙人,1902年12月至1904月5月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管学大臣。1902年,张百熙主持拟订《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制定的完整学制。张百熙的著作有《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等。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1898年,梁启超起草拟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在章程中,师范教育是最受重视的学科,其中写道:“西国最重师范学堂,盖必教习得人,然后学生易于成就。中国向无此举,故省学堂不能收效。今当于堂中别立一师范斋,以养教习人才。”
清朝末年,梁启超、盛宣怀等知识分子极力倡导兴办师范学校,众多人士受此启发,也纷纷认识到师范教育的紧迫性。在全国进步人士一片“兴师范”的强烈呼声下,办师范教育的思想逐渐在教育领域达成共识。1902年,清政府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后,京师大学堂才兴办了仕学馆和师范馆。1908年,清政府将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为优级师范学堂,成为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置的开始。
《壬寅学制》,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法定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入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关系,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规定全学程共二十年。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因1903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1902年拟定的《壬寅学制》未实行,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26年。
首派国立大学留学生、率先招收研究生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
五四运动中的勇士
匡互生,1891年出生于邵阳东乡,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匡互生是这次运动的策划者之一,他与傅斯年、段锡朋等组织了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北京学生集会游行中,匡互生率先冲入曹汝霖住宅,火烧赵家楼。
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了大批爱国学生,当时北京学生被捕32人,其中我校学生8人,被称为“北京高师八勇士”,他们分别是:唐英国、赵允测、薛荣州、初大告、向大光、杨明轩、王德润、陈荩民。
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北京高师教师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北京高师和女高师是鲁迅任教最早、时间最长的高等学校。1920年,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1923年12月开始兼任女高师等学校的教师。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北京高师与女高师教授
李达——中共一大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
李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1909年李达中学毕业,同年秋考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并立志教育救国。1917年李达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理科,并立志“实业救国”。五四运动爆发后,留日学生回国请愿的失败,给李达的打击很大,他意识到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实业救国”“科技救国”都是行不通的。1919年6月李达毅然放弃了理科专业的学习,开始专攻马列主义。期间,李达为国内的进步报刊撰写了大批有关马列主义方面的文章。
缪伯英——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
缪伯英,湖南长沙人,1919年7月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初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参加由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较深理论修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一直战斗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第一线,她不仅是中共最早的女党员,而且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刘仁静——中共一大代表
刘仁静,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1年7月,年仅19岁的刘仁静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党代表。1922年他和邓中夏创办并主编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此后一直奋战在革命的第一线。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师。
符定一——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毛泽东恩师
符定一,1903 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英语,京师大学堂师范科第二届毕业生。他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也是解放后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位馆长,以《联绵字典》传名于世。他在任省公立高等中学校长时,是毛泽东的恩师。
郑资约——绘制南海海疆蓝图
郑资约,字励俭,早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地理研究所深造,学业完成后归国,返回北平师范大学执教,后赴东北大学就职。
1946年12月,郑资约被委任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岛专员,随同接收舰队开赴南沙群岛,完成了南海诸岛的实地测量工作。随后,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完成了南海诸岛最新命名,使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范围具体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宣誓、确认南海主权的关键环节。1946年12月9日,我国接收团队驶往南沙群岛的最大岛屿——黄屿,将其改名“太平岛”,在岛上竖立国疆石碑,中央接收专员郑资约测量并绘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
杨明轩——革命家、教育家
杨明轩,名荃骏,字明轩,我国重要的革命家、教育家,1915年就读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在北平参加陶行知主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
周谷城——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周谷城,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等。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大革命时期受毛泽东的思想影响,参加了农民运动,任湖南省公民运动顾问、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为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撰稿译书,并在暨南大学及其他私立大学兼课。
敖白枫——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首任队长
高锦明,又名敖白枫,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长、党团书记,中共东北军工委组织部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团政委,中共呼伦贝尔盟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内蒙古东部区委宣传部、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绥蒙分局秘书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统战部部长,包头市委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书记处书记。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或“民先队”,是中国先进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于北京。其组织成员共300人左右,分成36个分队。在抗日战争中,队员们积极参加抗战,后并入青年救国会。民先队是一二·九运动的产物,又是一二·九运动的延续和高潮,它仅存在了不到三年,却为抗战做了大量贡献、输送了大量人才。
供图:党委宣传部
责编:杨可 姜逢禹 陆怡卉 左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