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硕士毕业生、一个未满月孩子的父亲“涉嫖身亡”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近日,一则题为《关于人民大学雷洋同学意外身亡的情况说明》的帖子在网络空间热转。这份帖子获雷洋家属认可,“属实”。
这份情况说明显示,2016年5月7日,由于雷洋夫妇刚得一女,其亲属欲来京探望,航班预计当晚到达时间23点30分到达。当晚21时左右,雷洋从家里出门去首都机场迎接亲属,之后雷洋便失去联系。
据雷洋妻子回忆,从5月7日23时30分至5月8日凌晨1点,她和亲属不间断打给雷洋电话,但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直到5月8日凌晨1点,电话有人接听,接听人自称来自昌平区东小口镇派出所,并告知亲属需要去派出所,亲属于1时30分左右到达派出所。
派出所告知的大意是:雷洋因涉嫌嫖娼,在警车带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根据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给出信息,雷洋到达医院时间为2016年5月7日晚22点09分,到达时已经死亡。
雷洋当时的抢救室外。
警方通报
靠个人奋斗考入名校、留京就业,年仅29岁、初为人父,却与“嫖娼”“警察”“死亡”等字眼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很难不引发网友的关注。
面对逐步升温的网络舆情,“平安昌平”9日晚发布了消息。根据昌平警方通报,民警接群众举报将涉嫖男子雷某带回审查,由于当事人“抗拒执法并企图逃跑”,遂“采取了强制约束措施”,在此过程中,雷某“突然身体不适”,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北京昌平警方称,昌平公安分局已将此情况通报检察机关,昌平区检察院已介入并开展侦查监督工作。
家属提多个疑点
针对警方较早时期的说法,雷洋家属及同学在该情况说明中提出四点质疑:
1.雷洋几乎每周都会踢足球,全年无休,其亲属也没有心脏病史,为何会突发心脏病?
2.雷洋手臂和头部的淤血,若为跳车所致,应有明显外伤。可据家属观察其无明显外伤,按照东小口镇派出所所述,执法后已被制服并招供,为何还会尝试并成功做到跳车?
3.医院给出的雷洋死亡时间为22点9分(达到医院时间),可是在之后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派出所为何不联系亲属,并且亲属一直打电话也无人接听?
4.亲属交涉后发现,雷洋手机中死亡前几日的通话记录,微信朋友圈里面关于孩子和家庭的信息,手机里面的位置记录都被部分删除,这是何人所为?
雷洋是湖南澧县人,系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环境学院的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目前任职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2012年毕业后,雷洋任职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曾参与多个工业园规划,生态文明规划,污染物处理规划和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知名环境保护期刊《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上面都发表过论文,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中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已申请第三方尸检
雷洋家属的代理律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吉岳表示,他们现在已经提出要对所有的证据进行查看,这些证据包括警方执法时候的执法录、相关当事人的口供等,希望能对雷洋的死因真相进行还原,之后将所有证据提交给检察院,“但现在这些还没有拿到,警方也跟我们沟通过,我们现在也在等调查结论。”
此前,警方在通报中说雷洋死于“心脏病猝死”,对此彭吉岳表示,他已经看过雷洋的尸体,雷洋嘴角有流血,额头有淤青,“我们已经申请进行第三方尸检,具体谁来做现在还没定,根据了解雷洋之前没有心脏病病史,身体也挺好,希望能给家属一个公正的调查结果。”
人民日评论雷洋涉嫖被抓身亡:以公开守护公正
应该说,警方公布信息及时且必要,有助于还原事实、回应关切,是司法公开的实际举措,体现出一种进步。但寥寥数言,尚无法确证当事人的违法事实,也缺乏事发具体时间、地点、经过等关键要素。更重要的是,围绕此事,在家属的说法与警方的声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出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
这种背景下,人们在为生命消逝而惋惜的同时,多种猜测、质疑的声音也一并在网上传播开来。有网友如此留言:“疑点重重、扑朔迷离,真相究竟是什么?”
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意外陨落,都足以令人痛惜,更何况还是一位年轻的父亲。这也提醒人们,与其八卦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成长历程、家庭关系,莫如聚焦人命本身,切实尊重死者。
当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执法过程是不是存在瑕疵,责任如何厘清……围绕这起不幸事件的诸多细节,还有待相关机构进一步调查核实,以提供更多的证据、认真回复死者家属的疑问,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予以公开。
其实,无论一个人毕业于哪所学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阶层,褪去外在的种种“标签”,每个人都是普通公民,都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命权如何有效保障的问题。“人命关天”,对司法机关而言,如果在执法过程中,当事人遭遇了非正常死亡,那么对死因的说明尤应审慎、全面。只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作出经得起核查的结论,才是对死者及其亲属最负责任的交代,也才能从根本上疏导公共空间的不信任情绪。
据媒体报道,检察机关已介入并开展侦查监督工作,死者家属也聘请了律师介入此事,期待事件最终得到公正解决。
不弃微末、从点滴做起,法治灯塔才能照亮社会的每一处角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一个普通人的意外之死激起网络热议,这种关切与讨论,既是对有关部门应对舆情能力的考验,更是开展互动、树立司法公信的一次契机。
环球网综合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
往期精彩回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