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提及提速降费时表示,去年“提速降费”惠及用户超过400亿元。对于广大用户对“提速降费”不明显的抱怨,他表示,这主要因为我国用户规模庞大,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费用下降幅度为2.6元,因此基本上没有什么感知。
实说“没有感知”的“惠民工程”,很难说是成功。看看几组数据:
- 1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396.2亿元,同比增长41.4%;电信业务收入完成985.9亿元,同比增长4.8%。(据工信部《2016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
- 经初步核算,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2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2同比增长0.8%,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3141.7亿元3,同比增长27.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据工信部《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
- 截至2015年10月底,固定宽带单位带宽资费水平比去年底下降50.6%,移动流量平均资费水平下降39.3%,超额完成《指导意见》年度目标。(据工信部)
运营商”提速降费“了吗?提了,也降了,但用户未感知到。从2015个月工信部公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看,通信业务总量和带来收入之间的剪刀差不断加大。这也是”提速降费“的表现。
为什么用户没感知到呢?难倒是因为“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费用下降幅度为2.6元”吗?如果这样,无论是工信部还是电信运营商,宣传有误,提速降费的做法有误。没有找到用户提速降费的“痛点”,三大运营商一次性推出四十多条“提速降费”措施,随后不也被质疑了吗?
用户提速降费的“痛点”在哪?
1、固网宽带的门槛。“提速不提价”从2012年开始,已实施多年,运营商的原则一直是你不能少花钱,给你加带宽,门槛就是不降低。(指电信、联通,移动后推出有线宽带,此前用户少,不具备可比性)。
2、单位流量标准资费。2015年推出的新套餐部分降低了,但没有可比性,同时绝大多数老套餐没有变化,还维持在原来资费。运营商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夜间、假日、网厅优惠,都是短促,没有可比性。
3、国内漫游费、长途费标准资费。虽然工信部、发改委下文说自由定价了,但运营商并无针对老用户的降价动力。新用户、新套餐降低,同样不具备可比性。
这三个“痛点”都没明显调整,用户每月资费变动也不大,当然对“提速降费”没有“感知”。
最大的败笔是从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流量不清零”新政,发布财报时,中国电信提到了一个数字,由于“流量不清零”影响利润XX亿元,结果被网友和媒体大加指责,甚至“由于实施流量不清零导致流量增加”的说法也在网上和媒体中广泛采用,这是一个典型的运营商让了利、做了大量工作,却收到负面作用的例子。
另一个败笔是对国际漫游费的宣传,降了没有,降幅很大,但受益人群、受益时段占比都很少。运营商将其和“提速降费”联系在一起宣传,不仅用户感知不明显,反倒加大了用户对国内漫游费不取消的质疑?
不断增加的海量套餐也明显降低了用户的感知,旧套餐资费没有变化,新套餐降费没有对比,套餐本就被理解为“圈”住用户的“圈套”,这样的降价,同样用户难有感知。
我常和电信运营商的朋友说,要会说也要会做,而运营商的情况是,有时“会做不会说”,有时“不会说也不会做”,真正“说得好也做得好”的地方不多。只有直击“痛点”,才能真正大幅提升用户感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