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苏鹏 图片资料:杨磊
随着俄罗斯与北约博弈的加剧,波罗的海成为这两大力量的对抗前沿,处于该地区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5月19日,在波罗的海东岸的爱沙尼亚,北约多国完成了本年度最大规模军事演习“春季风暴”;不久前,美俄舰机在波罗的海海空域频繁“亲密接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军事对抗的升温,波罗的海俨然已成为这两大力量对峙的前沿,“暴风眼”中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3个波罗的海国家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提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很多人的了解程度恐怕仅限于知其国名,走近三国军队细究其国防建设点滴,就会发现一些埋藏在历史中、却又辉映于现实的深层内容。
借重外力——
打造安全“双保险”
1991年末,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相继独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地位与安全,就成为三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三国很快组建了国防军,离开苏联三国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维持安全环境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外部力量。“一边倒”地争取加入北约获取“集体防卫”保障,成为三国一致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三国对自身地缘战略价值的吸引力也充满自信:三国不仅扼守着俄罗斯通往大西洋和欧洲腹地的最便捷通道,更毗邻俄机械制造业中心“西北经济区”——俄罗斯先进的武器装备,大部分在这一地区研发。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借势推动北约转型;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以“新、老欧洲”之别定亲疏。这些事实使波海三国对安全形势产生了新认知,进一步明确了以海外军事行动作为“投名状”换取美国及北约更多庇护的理念。2004年4月,三国在北约第二轮东扩中被接纳为成员国,成为北约遏制俄罗斯西进的战略前沿。加入北约不久后,三国相继制定了高度类似的国防战略:以北约的“集体防卫”职能为防务基石,平时为北约的“国际军事行动”做出实质性贡献;遭受入侵时,本国军队能坚持到北约援军到来,并为援军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保障。
在欧盟方面,三国虽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欧盟,但最初却一直对欧盟防务合作机制——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CSDP)不太信任,认为其难以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近年来,尽管仍对北约的防务承诺依赖颇深,一系列因素却促使三国愈发重视并深度参与CSDP:其一,在防务问题上与俄罗斯打交道通过CSDP要比通过北约的敏感度低很多;其二,乌克兰危机等事件未能使“战略东移”的美国真正掉头返顾欧洲,三国认为有必要上一道防务“再保险”;其三,2009年底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明确规定了欧盟的“集体防卫”职责,“次地区性防务合作”政策符合三国利益;最后,欧盟的“轮值主席国”制度在防务领域给予了三国更大发言权。
正当三国部队在北约和欧盟框架下广泛执行国际维和、培训、边境监控等多类军事民事任务之际,美欧近年来遭遇的债务及经济危机冲击,为三国深度融入北约和欧盟防务体系带来了新机遇。由于国防预算吃紧,旨在“省钱增效”的北约“灵巧防务”和欧盟“整合与共享”两大规划应运而生,通过多国联合研发、采购装备来实现军事资源和能力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三国加紧与北约和欧盟的合作,获得了“重点被保护对象”身份,换来了切实的和平红利。例如,2012年5月北约芝加哥峰会宣称,之所以加快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理由之一便是“俄军部署在西部军区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威胁到了波罗的海三国”。每当西方与俄罗斯关系趋紧,比如乌克兰危机期间,三国都成为美欧的重要“演兵场”,北约战机在此地的巡航力度也随之加大。
明确职能——
重点建设陆军力量
尽管有外援支持,但波海三国同样明白“靠自己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北约标准并根据自身国情推进军队建设。以陆军为建设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专业化的军事能力,打造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部署灵活、经济实用作战力量,军事转型思路非常清晰。
客观上分析,三国国防军虽然陆海空三军“一个不缺”,但其海空军均称得上“微型”。主要舰种基本是北约国家赠送的扫雷艇和警戒艇,空军总计约有40架飞机,全部是小型运输机和直升机,没有一架战斗机,领空主要靠北约空军“轮值”保卫。比起象征性的海空军,三国的陆军无疑肩负着国防的主要使命,也最能体现其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明显体现出三大发展特色:
一是重视快速反应。力求能在短时间内参与国际行动和应对紧急状态,是三国军队的最大共性。如拉脱维亚的现行国防战略明确要求:国防军人员中,40%必须随时做好参加北约、欧盟等国际组织主导的军事行动的准备,8%必须不间断地在作战地域展开。中期目标是,能全天候出动1个排,到距离国境1.5万公里的地区配合国际部队行动;1个连能在5000公里外执行任务,同时2个连能随时部署在3000公里外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依照北约和欧盟的标准,上述部队必须能连续遂行6个月的军事行动。
二是训练各有千秋。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和国防的现实需要,三国陆军的训练着力点各不相同。爱沙尼亚陆军以职业化特种兵见长,该国组织的“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年度大赛颇具知名度。该项比赛模拟实战背景,参赛小分队需在4天3夜70多个小时内,携带30多公斤的装备在原始森林中奔袭150公里,并通过战场侦察、划船、远距离射击、战场救护、装备识别等18项技战术课目的考核,其间休息时间总共不超过3小时。拉脱维亚陆军主力则以“参与多样化国际军事行动”为训练的重中之重。立陶宛陆军的精锐(也是唯一的战斗部队)是被誉为“铁甲狼旅”的摩托化步兵旅,其所有新兵都要先送到卢克拉基地受训11周。该基地是欧洲最大的训练场之一,可进行沙漠、沼泽、山地等多种地形条件下的实战模拟。除严格的日常训练外,该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专业技能培训班,主要培养狙击手、侦察兵、特种兵和空降兵。
三是拓展专业化职能。长期参与北约海外军事行动的实战表现证明,三国军队有能力为北约提供专业化服务,分担战斗责任。目前,拉脱维亚组建了专门的防生化小分队,立陶宛成立了医疗小分队,并不断发展军械和扫雷作战小分队。互联网攻防技术较先进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还联合为北约研发军事信息安全网络。除瞄准未来战场外,三国还主动适应形势需要,开展各项非战争军事行动,其在抢险救灾、维和、排雷等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心存忧患——
“全民国防”是要诀
波罗的海三国政府均强调,通过国防教育提升全民国防意识,是强化军队建设的前提。一定要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内化到全民的观念之中,提高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转化为战斗力。波海三国国防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可谓见缝插针、异彩纷呈。一方面,通过军事训练和群众性国防体育活动,使公民掌握必备的军事技能、强健体魄,以磨炼意志;另一方面,高频率举办战争题材的摄影图片展,开放各种纪念馆和战争实物馆,开展战争模拟救护训练,以提升民众对国防与军队的认同度。
屡遭入侵、在异族统治下历经苦难的历史,使三国民众捍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的愿望极其强烈,政府的努力教育,更刺激了三国民众对国防的支持。尽管当前三国经济均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但民众对国防投入的热情并未降低,对国防军的信任度在三国政府部门中均位列前三,三国的军费预算除2009年出现短暂下挫外,始终保持着上涨趋势。
尽管国防动员体制各有不同,但三国高度重视预备役建设,拉脱维亚现有1万民兵,7000青壮年可随时加入国防军,预备役成为三国战时全国总动员体制顺畅运行的重要保证,是名副其实的“第二陆军”。
爱沙尼亚在三国中人口最少,预备役体系也堪称真正的“全民动员”。其民兵组织“凯茨立特”(意译为“防御同盟”,即国民卫队),是一种民众自发、但在法律上得到正式认可的武装组织,成员可在家中保有枪支弹药,主要任务是在战时配合与支援国防军作战,目前成员已超过1.2万人。该国的“国防妇女协会”则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民兵组织,负责战时支前和后方警戒。为培养下一代的国防意识,爱沙尼亚还组建了少年侦察队、少年警戒队等准军事团体。
立陶宛的民兵组织“国防义勇军”隶属该国陆军。2004年前,该部主要职责是国土防卫,角色类似于美国的国民警卫队。立陶宛加入北约后,国防军越发频繁地参与海外军事行动,为补充人手不足,该部也接连被派往巴尔干、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执行任务,且表现不俗。该国国防军还有一个外围群众组织“步枪协会”,现有的约1万会员中,六成以上是18至20岁的年轻人。该协会以“增进民族自豪感”为宗旨,每年举办军事夏令营、国防知识讲座等活动,极大增进了民众和军队的感情。
【延伸阅读】决战波罗的海!俄罗斯与北约剑拔弩张
由于乌克兰危机,近一年来俄罗斯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关系日趋紧张。双方不仅大打外交仗、经济战,还在俄与欧盟交界的东欧,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边境地区部署重兵、举行军演,而诸如战机空中对峙等火爆场面更是不断上演。
图为2014年10月28日至29日,北约军机拦截俄军机示意图,北约盟军作战指挥部披露,北约至少8个成员国的空军在两天内拦截了至少26架俄罗斯军机,这是近年来,俄空军威慑活动最为频繁的两天,有西方媒体称,俄罗斯在这天拉响了战争警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4年6月17日,英国皇家空军台风战机在波罗的海上空拦截了俄军多架军机,包括两架苏27SK战机、一架加挂空舰导弹的图22M3轰炸机、一架A-50预警机和一架安26运输机。图为台风与苏27编队飞行。
图为2014年11月,挪威空军F-16战机在波罗的海上空 拦截俄军苏34战机,双方飞行员还互打手势问候
除了看对峙现场照片外,我们再梳理下双方的军力部署情况,图为北约与俄罗斯双方在欧洲的军事基地分布图,图中还包括了双方核武器的部署情况。
本图展示了北约几个东欧成员国与俄罗斯的常规军力对比情况。
图为2014年11月的联合军演中,俄空军伊尔76运输机空投BMD空降战车的瞬间。
进入2015年之后,双方的军事对峙持续升温,图为2015年1月下旬 俄西部军区独立工兵旅的训练照,照片中的工兵正在进行排雷作业,而BTR-80A装甲车则伴随保护。
图为2015年2月初 ,美驻欧洲第2骑兵团步兵乘坐立陶宛“铁狼旅”M113运兵车进行联合军事训练。
图为2015年2月10日,波兰空军米格29与意大利空军台风战机在波罗的海上空地区进行联合巡逻。
图为2015年2月初,俄第四近卫坦克师T-80坦克进行拉练演习。
2015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在俄爱边境小镇纳尔瓦举行独立日阅兵,美军携140多件北约军事装备首次参加阅兵,阅兵式距离俄罗斯仅有一河之隔。图为参加阅兵的美军斯特赖克 步兵战车。
图为2015年2月24日夜,加里宁格勒军区炮兵开炮庆祝“祖国保卫者”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5年3月6日,北约国家代号“2015-大西洋决心”实战军演在拉脱维亚境内开始,该国与俄罗斯是邻国。演习还是由美军主导,东道主拉脱维亚派兵进行支援。图为拉脱维亚陆军士兵与美军步兵协同演习。
除了常规军力的较量外,双方的“长线较量”也在继续,图为2011年9月公布的一张北约东欧反导系统分布示意图,虽然当时图中特意将俄罗斯划入了“北约伙伴国”,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系统针对的真正目标正是俄罗斯,而非伊朗。
按照北约的规划,2015年,位于罗马尼亚境内的陆基型宙斯盾拦截系统基地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无疑会对俄罗斯的战略导弹部队构成较大威胁。图为陆基型宙斯盾拦截系统设想图。
针对已修到家门口的北约反导系统,俄罗斯亮出的撒手锏就是其位于波罗的海三国之间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由于地处战略要冲,加里宁格勒从苏联时代起就已经是一个经过高度“军事重装化”的地区,直到今天的俄罗斯也是如此,其武器部署密度仍是目前欧洲最高的。在这个总面积仅有223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内设有2座空军基地和一座海军基地,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也设在这里。图中红圈为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射程示意图(此圈按出口型280千米的射程所画)。
图为2015年2月27日,位于加里宁格勒的俄军远程预警雷达站外景照片。
图为2015年2月27日,位于加里宁格勒的俄军远程预警雷达站内,俄军官兵正在进行战斗值班。
实际上,俄罗斯的反制措施早在2008年就已开始实施了,其中最重要的筹码就是部署在飞地加里宁格勒的伊斯坎德尔导弹部队。
图为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性能示意图,能看出早在2008年,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就已经提出在加里宁格勒部署该型导弹反制北约反导系统了。
目前,这场看似无休止的对抗还在继续,一边是毫不妥协的俄罗斯,一边是内部仍意见不一的北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