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保险交易所开业,“神秘”的保交所要做什么、如何发展就成了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上海保交所董事长曾于瑾在2016年陆家嘴论坛上介绍了上海保交所的功能及发展愿景。但同时他也表示,“保险+交易所”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新生事物,要“穿钉鞋、拄拐杖”,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于瑾/摄影:吴军)
在今日上午的陆家嘴论坛间隙,国内首家保险交易所——上海保交所举行了开业仪式,填补了国内保险要素市场的空白。然而,对于上海保交所的到底要做些什么,外界仍然一知半解。
对此曾于瑾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上海保交所的核心就是提供交易。
“我们工商注册的营业范围里面,第一句话就是‘为保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交易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制定并实施相关业务规则’。”曾于瑾表示。
交易中自然需要场地和设施,这不难理解,但“服务”具体指什么?曾于瑾表示,要交易就有确权,确权就得登记,登记后还要支付、清算、信息披露等等,一系列服务都在要交易所设施里面完善起来。
《第一财经日报》之前获得的信息显示,上海保交所的营业范围内除了上述交易相关服务外,或还包括:对保险单证(含电子保险单证)实施登记、托管和验证;协助委托人选择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及办理相关手续;代理销售保险、再保险及相关产品并代理收取费用;提供保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的支付、结算;提供信息安全咨询、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提供与保险、再保险市场相关的研究咨询、教育培训及数据信息服务;开展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投资;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业务。
按照相关规划,上海保交所将着重探索和助力盘活保险存量、支持用好保险增量两方面作用。
具体来说,曾于瑾介绍,在助力盘活存量方面,保险在经营过程当中形成了大量的资产,有些资产期限比较长,收益率虽然很稳定,但是流动性比较差。有些资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而通过保交所可以让资产交易起来,能够提高整个行业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增加了这些资产的标准化程度。对于一些负债类资产,例如保单,如果证券化以后也可以流动。
而在支持增量方面,通过保交所把各个会员联结在一起,对于高保险产品的质量、服务等供给侧改革,效率会显著高于市场分散的交易模式。
曾于瑾强调称,尽管保交所立志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全球”,但是“保险业务+交易所”的模式,在全世界都是新生事物。
“创新意味着伴随着风险,所以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乐观。保交所要‘穿钉鞋、拄拐杖’,一步一个脚印。”
曾于瑾表示,保交所的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夯实基础,包括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制度基础;第二个阶段逐步完善国际再保险、国际航运保险、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特种风险分散的“3+1”业务平台;第三个阶段则形成综合服务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做成一个智慧型的综合体,由信息不对称变成对称,由分散变成集中,使之更有效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