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20年的尿毒清颗粒,正通过循证医学“验明真身”,并借此进军海外市场。
尿毒清颗粒作为康臣药业的核心产品,是中国第一个批准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成药,也是中药治肾病的龙头品种。
日前,康臣药业宣布尿毒清颗粒正式通过“延缓慢性肾病3-4期进展的循证医学研究”。这是慢性肾病用药市场中,首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用临床研究数据论证延缓慢性肾病有效性的治疗药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医院的肾病专家了解到,慢性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一直非常稀缺,相比较西药的并发症多发,中药在延缓慢性肾病进展方面效果更优。加上全球慢性肾病发生率逐年递增,肾病中成药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国际化机遇。
康臣药业集团执行董事、总裁黎倩直言:“康臣药业董事会决定要做尿毒清颗粒的循证医学研究,就是为了尽快让尿毒清颗粒走出国门。”
不惟尿毒清颗粒,近年来,中药国际化趋势逐渐流行,除屠呦呦的诺贝尔医学奖外,云南白药、马应龙等中医药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和渠道仍旧是掣肘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两大难题。
卓创资讯中药行业分析师张斌指出:“中成药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治疗体系,治疗效果往往参差不齐。现在国内外对中药的认可度在升高,但中药国际化才刚起步,探索标准、集约化生产模式,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行药理论证,中成药才能顺利出海。”
效果不输西药
四年前,康臣药业启动了尿毒清颗粒循证医学研究项目,至今花费上千万元。试验数据显示,经过24周的治疗后,尿毒清颗粒组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0.63%,而安慰剂对照组则下降7.37%。
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慢性肾病进展的指标,下降速度越快,代表肾脏疾病恶化的速度越快。由此可见,尿毒清颗粒具有不错的疗效。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肾内科主任何娅妮指出:“慢性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是进展期,要延缓肾脏病的恶化,西医有一些对应药物,但至今没有解决如何延缓肾脏病的有效性问题。而部分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可以发挥作用,但中医较为模糊,这就需要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验证其疗效。”
慢性肾病又称为CKD,当肾病的发病时间超过三个月,并且病人尿液和相关血液指标、肾脏病理学和影像学发生异常,或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都会演变为CKD。
在临床上,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由慢到快的下降速度,可以将CKD患者分为一期至五期。随着病情恶化进展,CKD患者最终形成尿毒症。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方敬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展期CKD的发病治疗和延缓治疗一般采用药物和管理的方式,包括日常降压、降糖、降脂以及饮食等。
在CKD用药市场中,西医的RAS阻断剂、免疫制剂等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部分中成药也被应用于临床。其中,西药的治疗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并发症多发,除了RAS阻断剂,也尚未见到能够延缓CKD恶化的药物。部分中成药虽然可弥补西药不足,却未形成科学的验证体系。
“西药成分结构清晰,作用靶点、适应症也很清楚。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最大特点是多成分,即便是单方的中药,成分也很复杂,复杂相对应的就是多靶点,”解放军总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蔡广研分析道,“进入四期和五期后,病人出现病理、生理的复杂性其实也是多方面的临床表现,病理上有硬化、炎症等表现,复杂的病理和生理表现正好可以发挥中药多靶点的优势。”
而张斌则认为:“中成药治肾病比较慢,主要是靠长期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一般是选择中西医结合。现在中成药主要靠医院渠道销售,在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信心方面无法与西药媲美。”
由于没有临床表现,大多数CKD患者在得知患病时,已经演变为四期的晚期或者是尿毒症,只能进行肾移植、血液透析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说:“血净化治疗只是替代治疗,不能很好地解决并发症。医保可以覆盖患者延缓性的药物治疗和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但是众多的尿毒症不断产生,每人每年都要花费八万到十万的治疗费用,所以早期干预很重要。”
据了解,慢性肾病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高、伴发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但公众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低。
在美国,CKD每年的支出超过180亿美元,占全年医疗经费预算的6%。而中国成年人群的CKD患病率达到10.8%,患者数量超过1.2亿,每年的治疗费用高达2100亿元。其中,尿毒症患者约150多万,并以每年12万至15万的速度递增。40岁以上人群CKD的患病率大于10%,知晓率却不足5%。
“早期发现需要进行慢病管理,现在这方面的知晓率还差30%至40%。所以应该做更多早期的干预和公益项目,培养更多的基层医生,让医生、护士建立门诊病房出院后的随访体系和研究,最终真正摸清CKD患者数量,共同打造慢性肾脏病的管理和防控体系。”陈香美说。
国际化受困标准化和渠道
云南白药、马应龙等中医药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并非走循证医学道路,循证医学给药企带来的挑战和效益共存。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博士阎小妍透露:“前期设计很重要。即使是研究者发起的药品获批上市后研究,在做数据管理的时候也要按照新药上市评价统一的数据管理标准,数据修改、录入都可溯源。然后开展盲态化的人群划分,揭盲结果不理想是不允许修改数据的,无法往回走。”
此前,国内已有中成药尝到循证医学研究的“甜头”,例如麝香保心丸。它在没有做循证医学研究之前,年销售额只有4000多万。当循证医学研究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之后,其年销售额逐年增长,到2014年已突破10亿,跻身中药大品种行列。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循证医学带来的质量论证,有望为中成药打开国际市场铺路。
资料显示,循证医学概念在1992年提出,现已成为全球医疗卫生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而循证中医药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特点的循证评价方法也在逐步完善。
陈香美表示:“西药免疫制剂等使用过程一直存在争议,也没有相应的研究证据可以论证利弊。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医药有机会,全世界没有一个真正的医学证据,对CKD四期进行药物治疗的科学研究。所以要把现在的临床经验变成科学评价,最终让国际认可。”
近几年,中药国际化频受政策青睐。今年2月底,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明确提出了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争取在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方面取得突破。6月2日,“中医药ISO”发布6项国际标准,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但从整体看,中药国际化的进展仍十分缓慢。
天士力控股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思睿认为,中药是由多种成分提取来达到治病的效果,在多种药材提取的过程中,标准化很难控制。倘若用西药的标准去解读中药处方,对全程的产业链都会提出要求,包括药材的种植、加工、提取等。
比如中药制剂,在美国FDA的要求下,要把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至少说明98%,但一味中药包含的有效成分可能多达数十种,中药大处方如果是十几味处方合并,就有上百种、上千种的化学成分,很难通过现代化手段解读清楚。在前端生产制剂的过程中,批间差距也要控制,每一批产品的有效成分、批与批之间标准差不多,源头种植也要控制住偏差。
“而在出口方面,多数出口的通道还没有打通,国内真正建立起海外营销通路的企业不多,主要靠海外的华二代、华三代的饮片渠道商向中国下单采购,再卖到当地的中医诊所或者家庭医生集团实现终端消费。”李思睿说道。
国内药企一直在朝国际市场努力。包括云南白药、马应龙等已有中药品种攻入美国市场,而康美药业和天士力则分别通过打造玉林产业园和承建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试图在标准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中药国际化。
张斌认为:“中药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内企业除了自身产品的国际化推进,还面临其他国家中药品种的竞争。可以借鉴国外在技术生产环节科学、规范、集约型的生产线搭建,以及品牌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打通方式,结合国内中药的长期积淀实现国际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