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还开了红萝卜脱水厂,一些红萝卜在这里加工成脱水蔬菜。 刘丰摄
新华网福州9月1日电(刘丰)夏末秋初,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素图镇的田间地头,成片的红萝卜长势喜人。村民老韩家近十亩的红萝卜收成在即,他站在地头回忆去年丰收的热闹场景,期盼着今年也有好光景。
“去年每亩红萝卜卖了6000多元,一亩能赚3000多元。”老韩种红萝卜近20年,去年红萝卜市场的“疯狂”让他记忆犹新。去年这个时候,大批客商涌进乌素图,在田间大手一挥,就“承包”了还长在地里的红萝卜。当客商在地里拔萝卜的时候,农民们已经在家里数钱。
和老韩一样,乌素图的很多人都是靠着这个“塞外小人参”致了富。乌素图镇书记王海珍介绍,乌素图土地贫瘠,以前种植小麦每亩产出只有五六十斤,大部分村民生活贫困。1994年,当地通过内蒙古农科院引进红萝卜品种试种成功后,就将红萝卜种植作为农业工作重点项目。如今,当地红萝卜种植面积由最初的550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3.2万亩。去年是种植红萝卜以来收成最好的一年,每户收入能达到三四十万。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红萝卜。“这几年基本上每年都会尝试新的品种,现在种的是日本的品种,亩产能达到8000斤,品相也好。产量高,价格也高,农民的收益也提高了。”乌素图镇三排地村村长高福喜告诉记者,全村60多户人,人均耕地4亩,这几年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很多人住进了砖瓦房,近一半的农户还买了小汽车。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乌素图的红萝卜注册了“草原参”牌商标,有了响亮的品牌。产量高了,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由于萝卜的储存期很短,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把萝卜都卖出去,村民们在市场上总是很被动。在收获的季节,越到后期,客商就把价格压得越低。
去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乌素图镇政府大力补贴建设了20个保鲜库,这个尝试让一些村民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去年刚收成的时候红萝卜地头收购价一斤能达到1.5元,到后期价格被压倒6毛。后来,红萝卜进了保鲜库,过了5个月收购价格又涨到了1.2元/斤。”王海珍说,有人统计过,在保鲜库存放5个月的成本每斤才8分钱,对农民来说,效益还是很高的。
王海珍介绍,乌素图红萝卜年产量2亿吨,但20个保鲜库的容量才1000吨,需求空间巨大。目前,当地政府正努力招商,希望能通过招商引进项目,也引导村民自己建设保鲜库;同时,当地也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种植方式也由原来的沟灌、浸灌发展到现在的微喷灌,还引进了β胡萝卜素的生产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事实上,不仅仅在乌素图,察右中旗红胡萝卜已经形成西起义发泉黄羊城、东至乌素图大脑包、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公里的6万亩红胡萝卜生产基地,引进红胡萝卜客商100家,交易额1亿元。红胡萝卜产业拉动住宿餐饮60余家,安排就业人员3000余人,创收9630余万元,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近年来,蔬菜产业已经成为乌兰察布市农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特色蔬菜种植品种逐年增加,全市红胡萝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每亩日光温室年收入15000元,大棚亩收入5000元,露地蔬菜亩收入2000元。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积极鼓励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开发蔬菜销售市场,帮助找市场、跑订单、促销售,发展订单生产。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水多的地方”。这里,红萝卜田里一望无际的绿叶映衬着蓝天白云,不远处村庄的白墙红瓦点缀其间,好一幅草原乡村美景。也许在一个月之后,这里的村民又将迎来新一轮热火朝天的景象。
很多村民靠种植红萝卜住上了砖瓦房。 刘丰摄
种植方式也由原来的沟灌、浸灌发展到现在的微喷灌,既提高了产量,还节约了水资源。 刘丰摄
红萝卜田里一望无际的绿叶映衬着蓝天白云,不远处村庄的白墙红瓦点缀其间,好一幅草原乡村美景 刘丰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