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24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年今日人不在,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往往让人伤感,而今花已落、秋风紧,又凭添了几分悲凉,这其中滋味公募基金行业最是清楚不过。本周基金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经达到8.53万亿,创出历史新高。不过增量资金来自于银河、券商等委外资金,已不见中小投资者的身影,公募基金已逐渐“私募化”,同时,去年将公募基金规模推至顶峰的分级基金也被边缘化,交易额锐减。
多年前,一位业内人士曾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说起,某基金公司的一位女性基金经理,每周末都会坐在银行里看着市民用3000元、5000元的血汗钱申购基金,基金经理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时至今日,不知这位基金经理是否还在公募基金行业坚守着她的使命,但中国网财经记者肯定的是,支撑着公募基金规模的已不再是这位基金经理眼中的普通市民,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已没有钱再去买基金,至于钱都去了哪,看了杭州一浪高过一浪的房价,你会懂的。
基金业协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资产合计8.53万亿元,相比于7月底的规模增加了2480.13亿元,增幅达到2.99%,创出历史新高。不过支撑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是银行和券商等大机构的委外资金,银行门口早已不见排队买基金的市民。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9月以来,已有超过10只基金发布了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不过这些提前结束募集的基金,相当一部分都具有持有人户数低、户均持有份额高的特征,甚至不少新基金更是刚过“2亿份、200人”这一门槛。业内人士指出,提前募集结束的基金认购户数少且募集规模较高,很大概率是专为机构客户设立的“定制基金”,中小投资者已沦为“替补队员”。
另据证券时报报道,伴随着市场“资产荒”和公募“业务荒”的蔓延,委外资金借道公募发行定制化基金呈现“井喷”状态。业内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在8月底密集申报委外定制基金,有公募半月内上报了22只产品。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请数据显示,截至9月2日,华夏基金自8月19日起半月内密集申报了22只疑似委外定制基金,掀起委外定制基金申报的“小高潮”。
在委外产品大扩容的同时,行业内也针对机构一旦撤回后的产品空壳化、净值暴涨暴跌、集体赎回风险存在担忧。对于这类定制基金,由于机构资金的比重相当高,会给基金的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从而可能导致净值异常波动,因此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选择此类机构定制基金还是需保持谨慎。
公募基金也因机构资金成为主流而逐渐“私募化”。
“昨是今非”的不仅仅是公募基金投资者结构,还有去年公募基金的“宠儿”分级基金。去年股灾后分级基金规模大幅缩水,多数分级基金沦为“迷你基金”,已成为“鸡肋”般的存在。
2015年8月中旬,证监会发言人明确证实暂停分级基金注册,曾经红极一时的分级基金自此走向没落。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分级基金新规征求意见稿,对分级基金的投资者参与门槛、交易流程、风险警示等均进行了明确,将分级基金投资门槛提升至30万元,分级基金被彻底“边缘化”,未来或难逃转型求生或被迫清盘的命运。
而意见稿公布后,分级基金的交易额也逐渐枯竭。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本周两个交易日内,共有52只股票分级B、6只债券分级B、47只分级A日均交易总额低于30万元,占相关品类达三成多,最低的分级产品日成交仅108元。目前,大量分级基金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很低,而交易量的进一步缩减或将引发大面积交易枯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公募基金依然是理财机构中的“帝皇”,但遍观殿下的“朝臣”,已见不到追随公募基金于“草莽”中的普通基民,不再专注于为中小投资者实现资产增值的公募基金,未来何去何从?值得行业深思。
(责任编辑:李春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