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与助学金有关的消息,成为舆论热点。有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然而耐克鞋是家人省吃俭用买的;西北师范大学被曝以助学金强迫学生打扫公寓;云南多所高校让贫困生登台演讲“比穷”争助学金,多人现场流泪……
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一直是大学校园里热议的话题。同学们习惯议论谁谁领着助学金却高调消费,谁谁明明家里不穷却有贫困证明等等。更有甚者,助学金评定之后,落选的人去举报班主任。可谓有利益就有是非。
外界对贫困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贫困生要有贫困生该有的样子。所谓“该有的样子”,是指不能买名牌衣服鞋子,不能用高档手机电脑,不能好吃懒做等等。简而言之,贫困生不能做出任何与自身经济地位不符合的事,低调、勤奋、简朴是他们必备的品质。
然而,不可能给贫困生制定出一套可执行的生活标准。比如穿名牌被取消奖学金,名牌一般比较贵,但也有工厂店、折扣店,有打折促销也有高仿。贫困生有省吃俭用买名牌的权利,买名牌也未必等于虚荣。贫困生的生活,不该承受无尽的挑剔目光。
外界对贫困生的想象常常是刻板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真正的赤贫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相对贫困。媒体喜欢宣传的励志型底层少年,是典型而非常态。贫困生只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普通学生罢了,同龄人身上常见的优点和缺点他们也都有。
一些学校为助学金设置多重条件,如学习成绩、打扫卫生、消费水平乃至思想表现。表面看是为了引导贫困生“全面发展”,可这些条件要么没有操作性;有时也混淆了与其他资助形式的区别,比如奖学金才应该有成绩要求,勤工助学才应该与劳动挂钩。
贫困生不是苦行僧。他们得到资助之后,在良心上负有回报社会的义务,但这件事只能长远来看,不宜做立即生效的严苛要求。
决定一个学生该不该得到助学金的标准只能有一个,即他的家庭条件。由于贫困证明缺乏公信力,才搞出“比穷”演讲之类的幺蛾子。首先,演技不等于实际。其次,家庭背景调查不能牺牲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不能为了甄别作假者,去误伤真正的贫困生。
政府与社会给予贫困生资助,本应是为了缩短他们和其他同学的起跑线距离,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好安心向学。助学的目标是让贫困生看起来不像贫困生,而不是相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