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定调了2017年货币政策的方向: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提及房地产市场时,公报称, 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虽然公报只有短短几句话谈及货币政策,但其中蕴含着深刻内涵。那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年货币政策究竟透露出哪些新信号?
货币政策收紧获“尚方宝剑”流动性拐点确立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解读称,2017年仍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巨变。2015-2016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就是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下的货币宽松,而2016年9月以来则是明显的货币市场利率收紧。
邓海清指出,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发现,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央行的意图,而是中央层面的意图,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他称:
第一,2016年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而2015年的提法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回顾历史,能够发现“灵活适度”和“稳健中性”差别巨大,前者明显中性偏宽松。这种说法的改变意味着“ 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巨变;
第二,文中指出,“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而2015年的提法为“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和“合理充裕”之间的差异巨大,前者的实际意思是“只要别太紧就行”,合理充裕则是“稍微紧都不行”,这一定调变化解释了2016年10月以来货币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在“降成本”方面,去掉了“降低财务成本”的说法。2016年的降成本只是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而2015年还有降低财务成本。 把“降低融资成本”作为货币宽松、债市走牛的理由已经不再成立。
第四,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部分”提到,“要在宏观管住货币”,这实际就是说2015-2016年“没有管住货币”。 结合对于防风险的重视,流动性拐点已经成为必然。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货币政策收紧获“尚方宝剑”,华创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屈庆称。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使得央行在收紧流动性方面得到了尚方宝剑,货币政策转向得到进一步确认。
屈庆提及,此前央行收紧流动性的事实并未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14天逆回购的推出,再加上随后的锁短放长,已经显示央行的货币政策转向了,如果能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可能也会避免近期的债市踩踏。
后期关键的问题是,央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会持续多久?屈庆表示:
从历史上看,央行的货币政策方向具有持续性,恐怕不是1-2个月就能重新转向的,而且根据历史情况看,一般会因为紧缩货币导致经济下滑后,货币才会重新放松。但如果政府淡化经济目标,那么可能经济下滑倒逼货币放松的时间会更滞后一些。
此外,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目标也没有再提及,也意味着即使货币收紧导致利率回升,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可能也难倒逼央行放松。
当然,他同时指出,货币收紧是中期的方向,但是不代表央行会持续收紧,总有一个边际的约束。周五MLF就是资金绷紧到极限后的央行短期的应对。如果不MLF,可能就要出现流动性的崩盘。
排版:罗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