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文豪辛弃疾,也叫辛稼轩,又是大军事家、大侠客、大忠臣,山东人,他爱喝酒,他就写了几句话,“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佛家是戒酒的,不准喝酒,如果不喝酒就健康的话,那释迦牟尼佛应该活千百岁,“八十馀年入涅槃”,可是释迦牟尼佛活到八十一岁就走了,“且进杯中物”,我还是喝我的酒吧!
郑板桥也讲过这样的话,“酒能养性,仙家饮之;酒能乱性,佛家戒之”,学道的人、学神仙的喝酒养性;佛的戒律本来没有戒酒的,因为一位比丘喝了酒糊涂了,犯了很多戒,后来佛下命令才把它戒掉,所以这个酒戒不是性戒,是遮戒,方便之戒,佛门认为喝酒并不妨碍什么的,可是会乱性。
郑板桥又说,“有酒学仙,无酒就学佛”,都是他的方便,有酒喝的时候,我学道家变神仙;没有酒喝的时候,我学佛家,出家了就戒酒,他两头都佔了,这是笑话,顺便讲的。
整理自《南禅七日》
--------------
孔子说自己“不为酒困”,喝酒没有喝醉过。我是天生不会喝酒,也讨厌喝酒的人。不过因为不会喝酒,我也自己试验过,看看喝醉了什么滋味。我的结论是不相信人会喝醉,如果有人喝了酒乱说话,我照样认为是装疯。没有人会喝醉的,试试看他绝不会吃大便,他绝不会骂他的妈妈,不会揍他最爱惜的人。
孔子说“不为酒困”不只是喝不醉的意思。实际上人都在醉梦中,如果以哲学看人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清醒过。爱情的醉,富贵功名的醉,没有哪样不醉。道家的吕纯阳有两句诗说:“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吕纯阳以道家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大家都在醉中,临死都没有清醒过。现在《论语》上记载孔子“不为酒困”,在我个人的看法,就有这种意味。
当然,孔子的酒量很大的,在《乡党》篇中说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如果解释为酒量很大,怎么说“无量”呢?也许一点都不会喝。但也不对,否则又怎么说“不及乱”?所以研究起来,大概是酒量很大,从来没有喝醉过。不过也不能说不会喝醉,“不为酒困”应该是不迷醉于酒,没有酒瘾,而且始终保持清醒,不会在喝酒以后,有酒态醉意,更不装疯卖傻的。
《论语别裁》
--------------
假定有一个人,喜欢、快乐同时来,结果犯了杀生戒,乃至邪见,这就叫做“不善所引喜”。大家想想自己有没有犯?
譬如五戒里头有一戒不饮酒,原始佛陀没有规定不喝酒,有一位受戒的居士喝醉了,就偷了隔壁的鸡,用鸡肉下酒,越喝越有味道,更醉了。这时隔壁太太跑来找鸡,这个喝醉的人就把她奸淫了。因酒而犯了戒,杀、盗、淫、妄,都来了,佛因此就制了酒戒。中国道家和密宗不戒酒,但是有个限制,喝醉了才是犯戒,不喝醉不算犯戒。
有一个朋友出家,要把妈妈也带去出家。他妈妈一辈子有酒瘾,不喝酒要死的。这下可要命了,出家要受戒,把酒戒了,非死不可。可是不受戒又何必出家?我说我来送,送到上海龙华寺,我对龙华寺方丈说:“请师父开遮,我有一个朋友的妈妈来受戒,三、四百条,包括毗尼耶戒,不管七百条、八百条,什么戒都可以受,我这位伯母当了比丘尼,有一条戒,我现在给您跪下,请求允许不受酒戒。”龙华寺长老好开通啊!他说:“南居士,你讲的!你做保。”我说:“是啊!”师父说:“好!我答应,收了,进戒坛。”这一条酒戒,这位比丘尼不受,因为她以酒为药,没有酒就要死。所以,通达的老和尚对经律论都要通。
所以众所周知的饮酒戒,起初并没有制止。后来有人因饮酒乱性,同时犯了杀、盗、淫、妄语的过错,故世尊便制定饮酒的禁戒。中国文人有些很高明,清初的名士郑板桥便说:“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他既不是比丘,又不是优婆塞,便可不依戒律而自行解嘲了。由这一案例,我们再来研究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内容,便可知有不少戒律,都是因时、因地、因群体僧团中的共同需要而制定。照佛教戒学的名辞,它是属于“遮戒”的范围,罪行不算太重,但却犯了不检点,或者失误的过错,是可通过发露(坦白)忏悔的。所谓“遮戒”,是遮止一切行为上的失误,避免招致普通人群社会的讥刺和误解,有失僧伽洁身自律的德行威仪。故说佛教的基本戒律,大部分都属于“遮戒”的规定,它是因时间和地域空间的不同,乃至配合社会人群对于道德伦理的习俗观点,而产生防非止过的规定。
至于在戒学的根本基础上,它和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通点相同,那就是人们所重视而厌恶的杀、盗、淫、妄语的行为,以及进而根治心理动机上的贪、嗔、痴、慢所发生的犯意,这便属于“性戒”的问题了。所以一个酒戒可以引犯四个性戒,这就是不善之“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
整理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药师经的济世观》《戒律学原理摭言》
-----------------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
“以礼饮酒者”,看喝酒的人你就知道了,喝酒的人开始都很礼貌,唉呀!我们兄弟俩好久没有喝一杯了,然后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喝我怄气,那个好得很耶!好有感情耶!喝到最后喝醉了嘛!妈啊娘呀,十八代祖宗都可以搬出来骂,变成冤家。所以孔子说,开始以礼貌饮酒,“始乎治”,很有节制,“常卒乎乱”,最后是乱得一塌糊涂;所以酒肉朋友不能交,就是这个道理。
喝酒的人“大至则多奇乐”,喝得好高兴,越喝越高兴,进入了疯狂的状态。疯狂叫做奇乐,那个乐不是正常的快乐,是奇怪的快乐,因为神经受了酒精的麻醉。换句话说,人生的境界,不能玩奇乐,你自己认为很得意很高兴,哼!乐极生悲。你认为这两天很高兴,蹦啊跳啊,玩自己的花样,你倒霉就在明天。平常做人做事都是这个原则。
《庄子諵譁》
本文由中国葫芦第一小镇大召营村推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