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形,亚洲象重约5t,非洲象一般可达10多t,最严重的安哥拉象可达13t,单鼻重300多kg。亚洲和非洲的大象都属于食肉目动物,它们都以肉食为主,而且食性很广;其次是体形,亚洲象主要生活在森林中,非洲象大部分生活在草原上。从高度上看,亚洲象的高度通常约3m,而非洲象的高度可以超过亚洲象1m左右。
非洲象与亚洲象
二是非洲象耳朵较大,象牙较粗硬,亚洲象前额有两处显著隆起,如中国神话寿仙公,非洲象前额平坦。第三,非洲象的前肢比亚洲象长1~1.5倍。第四,非洲人在奔跑时双脚都会着地。第五,非洲人的脚形非常奇特。最后,非洲象的腿比其他4个动物短了3个腿,而亚洲象只有5个腿,这与其他4个动物不同。
非洲象长得比亚洲象大一些,但却比亚洲象小很多,而且它们都是在小时候被非洲象吃掉的。而且,亚洲象还特别喜欢吃食物,因此,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亚洲象比非洲象更加凶猛。但是,最新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两者确实有很大差异。这很容易使人们将亚洲象与已绝灭的猛犸象相联系,猛犸象有茂密的长毛,亚洲象幼象也有毛发,是不是亚洲象的基因与猛犸象更为相近?
答曰:可以!
在说明这一回答前,首先要知道生物学中一条已得到普遍承认的规律——伯格曼规律。所谓"伯格曼法则",即物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度和相似性的关系,这种规律叫做"伯格曼定律"."伯格曼律"是达尔文进化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早在19世纪初,德国着名的生物学家卡尔·克里斯琴布·伯格曼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恒温动物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栖息地的纬度和海拔。
也就是说,当栖息地的温度和海拔增加时,它们的体重就会随之增大,从而消耗更多的身体热量。所以,人们通常把体形较大的动物叫做大型哺乳动物,而把体形较小的动物叫做小型哺乳类动物。那么,这些不同的动物是怎么形成和进化的呢?从自然界就能发现很多实例,如北极熊体形是大于棕熊,东北虎是大于孟加拉虎。
非洲象
但大象好像违背伯格曼法则! 他发现:当温度升高时,动物们就会变得更强壮。因为,气温越高,它们越容易适应这种变化。而温度越低,它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非洲的大象和亚洲的亚洲象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伯格曼法则计算,这两个数字相差甚远——那么,亚洲象是如何从小时候就变得如此巨大呢? 它的祖先是什么动物?亚洲象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哺乳动物?亚洲象到底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它们与人类之间有怎样的亲缘关系?亚洲象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都起源于非洲。 亚洲象的基因与猛犸象比较相近吗?
亚洲象
对第一题来说,由于身材瘦小的亚洲象很难维持体内热量,所以需要毛发起到维持体内热量的效果。 而在第二个问题上,由于亚洲人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的体形较大,所以人们通常认为这些动物的发质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这两种假设都是错误的。 许多动物物种的幼崽通常都有较老的性状,如人类婴儿的胎毛便显示古代猿类所特有。
另外,宝宝的抓握反射也是如此,把手指放在宝宝手掌上,TA就牢牢抓住了手指,而且据说这抓握力可以承受TA全身的体重(别轻易试)。 这都说明了人类对婴儿抓握能力的重视。另外,"抓握"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黄帝内经》里,它是指人或动物用某种方式抓住物体的感觉和行为。 抓握反射还源于古代猿类进化遗留的特点,古代猿类常常要背起幼崽跳上树,他们的幼崽不知道摔下树后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消极的抓握反射却可以使这些幼崽在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安全的逗留。
我们可以理解为大象与猛犸象有共同祖先,猛犸象作为大象高纬度的近亲更适合居住于寒冷地区,而且猛犸象长毛、体形远大于大象(无论是非洲象或亚洲象),这与伯格曼法则相吻合。 而亚洲象却没有这种特性;亚洲人与大象亲缘关系更近,所以人们认为亚洲人可能是真正的象族。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亚洲人并不是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动物类群。 但是猛犸象与亚洲象的基因比较相近,所以亚洲象幼年时也表现出了猛犸象(源于大象与猛犸共同的祖先而不是猛犸象)的某些特点。
猛犸象
关于非洲象为何大于亚洲象,已很难用伯格曼法则简单地加以说明,因为非洲和亚洲相距太远,经过千百万年分化后已发生过太多演变,除气候冷热外,影响其体形演变的因素还很多。
亚洲小象
对上述理论甚至从地理角度来看都很有道理,因为亚洲象栖息地最接近猛犸象游荡之地(以亚洲,欧洲和北美北方地区为主),非洲象则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并与猛犸象游荡之区隔着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相望,同时还要经过埃及及中东才能进入猛犸象领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