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负面情绪会改善肺病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肺病是恶性程度极高的呼吸系统肿瘤,与吸烟、环境、既往肺部病史、辐射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嗽、痰多且可能带血、气促、声音嘶哑、消瘦、不适等,还可因肿瘤细胞浸润、扩散及组织压迫而出现病因性疼痛,这种疼痛程度多为中重度,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因性疼痛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 联系的反映。患者情感波动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①心理自卫期,确定肺病后患者往往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多通过自我防御来应对,极力否认或歪曲疾病事实,如认为自己只是得了简单的支气管炎或肺炎。②情绪难以接受期,确认肺病的事实无法改变时,因对疾病的畏惧及对家庭带来的影响,患者往往会自怨自艾,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出现举止失错、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表现,心理压力较大,极易难以接受并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③心理适应期,当患者经历过难以接受期的煎熬后,经过自我思考及他人鼓励、开导后,开始接受现实,知道自己开始步入伤亡,心理状态逐步平静,并开始配合治疗。情绪难以接受期是肺病患者情感波动最严重的阶段,也是临床情感干预的主要介入时期

格鲁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 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格鲁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 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

根据情绪调节发生的阶段,可进行原因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或 起源进行加工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等,同时还可以对我们的注意进行调整、改 变认知和反应调整等策略。

焦虑等负性情绪与肺病患者病伤率密切相关,而给予患者心理、情感干预后其生存质量及时间显著改善,情感干预则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活动进行干预。

情绪 ABC 理论是由国外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认为激发事情 A(activating event)只是 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基于个体对激发 事情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 于某一激发事情(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情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 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 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情感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因性疼痛,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情感干预让患者更冷静地面对肺病的伤亡威胁,勇敢地面对伤亡,使其情绪更为积极,对疼痛的心理预期更高,对疼痛的耐受度更高。②情感干预后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这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并降低疼痛相关因子表达,进而降低患者疼痛。③疼痛受注意力影响,情感干预时的安神、移情护理将转移患者注意力,并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疼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