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PART/1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登山爱好者去爬山,在途中遇到一位挑山工。扁担上挑几担货物,步履蹒跚,艰难行进,这位登山者心有不忍,便询问挑山工是否需要帮助。
挑夫礼貌地拒绝了,并继续步履蹒跚的前行。
但登山爱好者则以为挑夫只是客气而已,便做出了一个决定:”主动帮助“,他自顾自拿走了挑夫一头挑的一货物。
而在他刚取下一头的货物后,挑夫来不及调整重心,就重重摔倒在地,登山者这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赶紧去扶。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错误共识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就认为对方也会按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倾向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假设所有人都会以同一方式思考问题。
这个心理学效应的特点就在于人对于自己认同的理论,会夸大支持者的人数。你会觉得你认同的理论是大家都赞同的公理,你不认同的理论是没人支持的歪理学说。
在宋朝有两个好”基友“,苏东坡和佛印法师。他们一个是文学大师,一个是修禅高僧,二人相交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法师,二人一起打坐。坐定后,苏东坡言语挑衅,问:“师见我打坐之时,如何?”佛印答:“你打坐时,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后大笑,遂反问佛印,“你猜我看你打坐像什么?” 佛印答曰不知,东坡笑道:“我看你打坐时,像一坨屎!”。
佛印听后只是轻轻一笑,没有反驳。自以为得势的苏东坡大笑而去,到家时,与苏小妹提起此事。
苏小妹道:“佛家之言,一且所见相,皆心中所思。佛印以佛心见你,故言你似佛;今你言道佛印似大便,为审你心中有何?”,苏小妹的意思,即为:‘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相由心生,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佛教的无常经有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小偷会认为每个人都会偷东西。
有这样一个实验,调查听课的学生们喜欢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选择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老师统计之后,随便叫起来一个学生,问他喜欢什么饮料,学生回答:我喜欢可口可乐。教授又问,那么你觉得你的同学中喜欢可口可乐的占多大比例。学生回答:起码80%以上吧。
连续问了几个喜欢可口可乐的人,都说肯定大部分学生喜欢喝可口可乐。
而喜欢百事可乐的人认定肯定大部分学生喜欢百事可乐。
统计结果则是:大约各占一半。这就是典型的错误共识效应。
而这种效应在生活中一些人身上非常常见,跟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关,年龄层越高,则越普遍。经常出出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帮了倒忙,使彼此的处境尴尬不已。
错误共识效应不仅在现代有,在古代就有这种心理,下面我们来说说晋惠帝。
有一年发生大饥荒,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希望皇帝能够尽快发放救济粮赈灾。
而晋惠帝却坐在高高的殿堂之上,听完了大臣奏报:”今年普天大旱,诸多百姓颗粒无收,老百姓叫苦连天,因为没有饭吃,很多人饿死了。“,晋惠帝听后完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
"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你觉得晋惠帝蠢?
因为晋惠帝从小锦衣玉食,他哪里会知道肉粥比粮食更贵,他觉得不想吃粮食了,那就可以吃点肉食嘛,干嘛给自已饿死!
这个认知偏见的具体表现是:“以己度人” (以己度人,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推测别人)+ “党同伐异”(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究其原因,荒谬的结论其实源自错误的假设。(乌鸦落在猪身上,看得见人黑看不到自己黑也是认知偏见)
因为有错误共识效应的存在,就会让决策者带上有色眼镜,出现感觉良好的幻觉,不仅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且会忠言逆耳,影响周边的人际关系,无法团结一致,为不好的结果埋下隐患。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一个人最大的牢笼,就是“我执”太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他人意愿如何,强行去干扰对方的生活。
可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的打扰也只会给别人带来困扰。真正智慧的人,都深谙相处的分寸,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