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北京监狱,绞刑架阴森恐怖,囚犯并非面目狰狞

原标题:1919年的北京监狱,绞刑架阴森恐怖,囚犯并非面目狰狞

1919年的北京老照片,由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摄影家甘博拍摄,展现了北洋政府时期京师第二监狱的真实面貌。

这组照片记录了监狱的各个角落,呈现了百年前中国社会的一瞥。

京师第二监狱位于德胜门外,原为顺天府习艺所,1913年改名宛平监狱。

随着北洋政府于1914年开始对监狱进行改良,瞭望塔成为监狱独特的标志,中西合璧的圆亭式结构给人以高大、实用、美观的印象。

在监狱的老式囚室中,木门、木栅栏几乎全是由木柱和木板组成,屋顶上设有天窗。

这种简陋的条件与监狱改建完成后的新监房形成鲜明对比,新监狱采用了更为现代化的设计,共有十七间监房,每间以蒙学经典《千字文》中的一个字命名。

监狱生活的囚犯们在老式囚室中度过,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为拥挤,白天坐在席地而坐,晚上则挤在席子上睡觉。

而新监狱的囚室内则展示了更为整洁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木床、白床单等寝具摆放得井然有序。

监狱内的日常生活也得以展现,所谓的“放风”就是让囚犯在园区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放风时,囚犯们有的带着脚镣,有的戴着眼罩,形形色色,展现了监狱内多样的罪犯群体。

照片中还展示了监狱之外的一些场景,囚犯们在看守的监督下走出监狱,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从事修桥补路的作业。

这表明监狱内的囚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社会建设的工作。

绞刑场是照片中令人触目的一幕,绞刑分为勒刑和缢刑两种,而这座绞刑架的全木制作令人感叹当时技术水平。

这是对死刑犯实施缢刑的地方,绞刑的场面直观展示了当时的惨烈刑罚。

监狱内的窑厂、制衣作坊等各种劳动场所也在照片中有所体现,囚犯们在各自擅长的劳动作业中度过监狱生活。

这些场景呈现了当时监狱内的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

照片的最后几张展示了监狱内的一些手工业活动,囚犯们糊火柴盒、制作成衣、推磨加工面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是监狱内为囚犯提供的一种劳动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来减轻刑罚。

面对照相机,囚犯们的表情各异,有好奇、有迷茫,却并没有那种穷凶极恶的神情。

这或许让人反思,这些罪犯是否都是冷酷无情的恶徒,还是他们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故事。

总的来说,这组老照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展现了北洋政府时期京师第二监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年前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