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和任正非打了谁的脸,又要砸掉谁的饭碗?

  

  前不久,马云新零售战略又一次大胆的尝试,开起了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只需打开手机淘宝扫描二维码便可进入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内,并且与平时购物无异,用户可以随意在店内选货;离店前会经过一道“支付门”,在通过“支付门”的几秒时间内,用户就会被自动扣款。看到这则新闻小编并不太在意,只是感觉这玩意儿大概跟阿里的败家(Buy+)差不多,就是一个噱头而已,但没想到自己的朋友圈却因此炸了锅。

  

  大致上,小编的朋友圈分为两种人。一种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大肆渲染无人零售店对行业的颠覆性,多少人将失业,阿里的股票要翻几倍等等。另一种人则是极力“维稳”,极力阐述无人技术的不成熟,实际上线后将遇到的问题云云。前者多为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后者多为成熟稳重的传统行业精英。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休,直到马云站出来向全世界宣布阿里巴巴并不是要把这个推向社会、更不是让所有的商店没有人,而是作为一个警告,惊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们,不要被时代淘汰,同时善用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人类。

  其实,马云的原文说的还要再冠冕堂皇一些,但再漂亮的说辞也掩盖不了这次漂亮的打脸行为。不过,可笑的是有人居然认为马云的表态是传统零售业的一种“胜利”,更有胜者将其比喻为互联网公司进军传统行业的一次滑铁卢。呵呵,乐视的贾跃亭都辞职了,打嘴炮的时代还没结束吗?

  当然,淘咖啡绝对不是一次单纯的“提醒”,反正小编不相信阿里会这么无聊。那么淘咖啡不推广的原因无外乎就三条,一、技术不够成熟有运营漏洞;二、成本过高利润不足;三、因为失业率的问题阿里被约谈。无论是哪一条,都没有给这个项目宣判死刑,也就是说淘咖啡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的。这期间,给了传统零售业自救的时间,不过我相信更多的传统企业仍然会选择观望,实在令人遗憾。

  其实传统零售业,或者直白点说就是超市,早就被互联网公司给“盯上了”,京东为了解决购买频率的问题发力超市线上购买。很多大卖场都已经和京东合作了,比如永辉和沃尔玛。用户不用在大热天顶着太阳去超市购物,不用在人满为患的卖场里搏杀,不用在水泄不通的停车场里找空位,手机一点,一小时内上门。不过仍然有一些零售巨头拒绝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比如小编所住城市的一些国企卖场。既不合作,也不自建,持续其惯有的门店遍地开花策略。

  

  我能理解很多传统卖场的思路,只要加强人工服务和门店覆盖率,就能形成抵御无人店的阵线,毕竟无人技术在随机性服务需求和前期覆盖率是无法达到完美的。可如果无人店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呢?小编认为,以阿里现在的技术,不会给淘咖啡这么狭隘的定义。无人超市的目的绝对不是省掉几个店员那么简单,而是把小型的物流点塞进城市的各个角落。对,无人超市以后就是阿里的小型仓库,可以支持天猫超市的1小时配送业务。

  

  这个布局其实是用无人技术满足路人紧急的消费需求,然后用线上订购解决用户非紧急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所有的人口聚集地都有一个小型配送中心可以满足用户足不出户的购物需求,不仅对传统超市卖场,甚至对京东到家都是一次完美的劫杀。这些都只是时间而已。拥有物流、支付、货源、用户数等全面优势的阿里,只需要在城市里建一些无人超市就能把1小时超市配送的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中国人。

  

  相比马云的明火执仗,任正非的暗渡陈仓更加可怕。最近,华为重磅出手,不是手机、不是无人超市,而是解决中国道路堵塞、中国停车困难。主要是解决中国车主两大出行难题,道路堵塞和停车困难。

  

  目前,大多数城市已无路可修。靠修路解决堵塞,成本巨大。中国每年的拥堵成本占GDP近2%,约1万亿人民币。7月18日,华为宣布联手深圳警方,打造智慧交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帮交警实现业务创新,让曾经每天7亿条“废弃”的交通数据运转起来!比堵车更忍无可忍的是停车难!华为宣布大面积推行NB-IoT智慧停车,低成本地将每一个停车位接入互联网。手机上查看空位,锁定导航。停入后,自动计时,手机付款。消灭了曾经的盲目找车位、停车价格不透明、现金缴费繁琐。

  

  最后,在华为的新闻稿后面,还有一句评论,曰: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用来做机器人抢人类饭碗,更不是搞个下棋的来羞辱人类,而是帮助人类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一句话把阿里巴巴和阿尔法狗都怼了,甚至文章的标题都是忘掉无人超市。不得不说,这种借题上位,又转移重点的手段确实老道。

  

  在当代中国,以任何角度切入涉车领域的“门外汉”,最后目标都是获取传统汽车后市场领域的利润。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其实这几年来挑战传统汽车后市场的企业已不在少数。虽然没有彻底颠覆谁,但是从资本的态度来看,其巨大的冲击力已经可想而知。

  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华为智能交通体系的这两个马前卒,道路拥堵和停车难。其实,并不是太新奇吧?规避拥堵这点很多导航产品都已经实现了,而CBD也基本上都有智能停车体系了,至于预约车位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场景下是不合适的。华为此时入手这两个业务的目的,其实是借着车主的高频需求植入业务入口,然后在必要的时机撬动低频高利润的汽车后市场服务。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手机可以随时告知你路段拥堵情况,并且为你预约或查看车位,而且是完全免费的,作为一个中国车主,你会不安装这个APP吗?当你每天打开APP,一个提示告诉你,你家附近有一家汽修店提供半价保养服务,服务质量由华为保证。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去尝试一下,甚至是十分欣喜的前往。由此,华为智能交通很快就会演进为华为智能车服,从而衍生出更多涉车服务,最后覆盖到汽车后市场。而这个时候,传统的汽车后市场只能选择合作,被分走更多的利润,或者被彻底淘汰。

  拥有独立APP的华为有的是手段可以慢慢转化用户,而传统的汽车后市场只能通过电话和短信去唤醒用户。至于公众号?现在微信的订阅号跟垃圾堆有什么区别?

  

  传统汽车后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太落后,以至于跟其高品质的服务标准极不相称。所以,才会有前仆后继的“门外汉”要挤进来,想要分一杯羹。你拿着棍子,一定会给拿枪的人惦记。2015年开始,就不断有互联网公司想要打造一款4S店版的滴滴出行,把4S店全部整合在一个APP上。当时,就有很多4S店为了几百块的补贴而选择与其合作,其态势让我想起了滴滴起家的时候。

  

  2014年滴滴推出时,正值腾讯与阿里抢夺手机支付入口,在巨大投资的支持下,滴滴和快滴迅速铺满了全国的出租车。有一次,小编问出租车师傅,你们想没想过现在补贴拿的爽,以后会被滴滴玩死?出租车师傅答曰,他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要是惹毛我们,我们集体罢工。看谁玩的过谁?结果,滴滴不仅用积分强迫出租车接客,还从交易中抽成,更是把黑车互联网合法化。而出租车司机闹过,罢工过,但只现在能默默接受。

  

  没有未雨绸缪,就必然临渴掘井。现在,很多主车厂开始为自己的营销商们打造汽车后服务的APP,也有很多营销商集团着手自建信息体系。但是,在小编看来,都没有抓住侧重点。一个主车厂或一个营销商集团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来保证用户高频率的使用?又要投入多少运营资源去保证用户的活跃和留存?预约保养看似是个合情合理的刚需,但是3~4个月一次的服务,用户怎么可能允许手机上存在这么一个低频的APP?

  

  汽车后市场就像富裕的希腊城邦,各自为政,与世无争。而华为以及那些虎视眈眈的互联网企业如同强大的波斯帝国,随时准备横扫一切。传统汽车后市场需要一个自己的“温泉关”来重创并拖延挑战者的步伐,赢得更多自我调整的时间。

  互联网加快了生活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多的旧事物被淘汰。电商的崛起,让屹立上海20年的购物地标太平洋百货倒闭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行业被冲击被淘汰,当然也有很多机遇在前路中等待,比如尚在蓄势待发之中的中国车联网。基于实车数据采集的车联网能力可以衍生出丰富的服务类型,对于车主、对于企业都有巨大的价值。而软件、硬件与平台三位一体的组成结构形成了难以被撼动的技术壁垒。

  有人说车联网在当今中国定义模糊,有人说车联网的使用场景不够聚焦,也有人说车联网的爆发已经万事俱备,还有人说车联网能让涉车企业的战略清晰度提升20年。不管如何,中国的涉车企业都应该去深度的理解车联网,抓住每一个让企业更加强大的机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