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中的泡沫与创新 ——兼谈AI与自动驾驶的未来(上)

  文/祝路曼 佐思产研战略研究部

  上周三(7月19日),标普500信息科技指数升破992.29点,刷新了2000年以来互联网泡沫最高点的988.49点的最高记录。过去两年,以特斯拉、英伟达为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企的股价和市盈率均数倍增涨。但是,仍有很多业内人士对AI与自动驾驶的未来表示怀疑。

  所以,有必要认真谈一下浪潮后面的泡沫与创新了。

  浪潮、泡沫与创新

  词本与科技无关,但它形象地呈现了某一科技领域的人才、技术价格曲线,在资本的追逐下快速上扬的态势,也刻画出了疯狂涌入新技术领域的“钱浪”与“人浪”。

  人们称赞追波逐浪者的勇敢和智慧,也批评“随波逐流”者的盲从和无知。这似乎也正如每一波科技浪潮的结局,既有可能是令人沮丧的泡沫,也有可能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

  科技泡沫,当某项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被高估,资本潮水般地向局部流动,持续推高人才、技术等要素价格以及创新公司的估值。直到价格严重脱轨,且预期的收益并未出现,资本又会如潮水般地回撤,于是价格泡沫立即被刺破。泡沫形成的关键是让许多人相信并不存在的价值。这需要一系列动听、诱人的故事。历史上,泡沫多出现在在房地产、股市、艺术品、新技术领域,正由于这些领域寄托着人们更多的遐想,更易于炮制故事。

  科技创新指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活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熊彼特对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做出大修改,更明确地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活动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实现新的生产函数。具体有以下五种情况:

  (1)引进新产品;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新市场;

  (4)开拓利用原材料新供应方式;

  (5)构建新的组织形式。

  这五种情况都是从不同方面优化了结构,提升了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浪潮从何而来

  企业家领导的创新活动,不仅使造富于己,也普惠与民。自由竞争总会逐步削弱了创新的垄断,将利润让度给每一位消费者。当旧产品、旧模式的利润接近与零,经济增速就放缓或停滞,企业家又会寻找新的创新点。当投资人与企业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某一新科技领域(如AI和自动驾驶),大量的资本、人才等要素就会快速涌入,加上媒体的炒作、政府的呼呈,技术的浪潮就这样滚滚而来。

  科技之浪带来的是泡沫还是创新,这还要取决于技术产品是否成熟,有效需求是否真的存在,最重要还取决于弄潮儿们是用心做产品的乔布斯,还是有勇无谋的机会主义者。

  所以,对科技浪潮应该保持几点理性认识:

  (1)科技浪潮多发端于经济衰退期,源于资本寻求新利润。

  (2)但科技的进步需要长期的积累,且存在偶然性,难以计划和加速。

  (3)从技术产品概念到产业化也需要很长时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新死亡谷。

  (4)只有技术成熟,需求真实,政策支持,再遇上脚踏实地的企业家,科技浪潮才会化为真正的创新活动。

  十年来此起彼伏的科技浪潮

  技术浪潮虽多始于经济衰退,但这并不意味衰退的原因就是创新不足,而也有可能是制度安排出了问题。回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衰退,现在看来,主要原因其实是全球现代金融体系不完善、贸易结构难以持续等问题。面对危机,中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并没有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直面问题,仍延续凯恩斯主义,寄希望于货币宽松政策和科技浪潮掩盖矛盾,以至问题越积越严重。相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一方面努力完善信用体系,改善贸易结构,另一方面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在系统性和发展动力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率先走出了低迷,于2016年底的美元进入加息通道。

  危机之后的滚滚浪潮仍在持续,自2009年始,云计算、移动APP被迅速炒热,2012年大数据浪潮涌起,2014年VR、自动驾驶、AI又被相继成为投资界的宠儿。2017年,国内的AI热几乎达到史无前例的巅峰。

  

数据来源:GoogleTrends

  回顾过去的10年,应该感谢2000年那些在互联网泡沫中死去和衰落的企业,正因为他们的沉没,才有了今天全民互联网的获益。智能手机、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与在线支付、通讯社交软件等成熟科技产品的普及与发展,为全球经济度过低迷的10年,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但是,另一方面,手机APP、O2O、众筹、平台模式的价值过去被严重高估。VR还没找到用户场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产品被过度超前神话。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等概念则被错误和过度解读。

  浪潮之巅,何去何从

  当前,我们正处在AI、自动驾驶浪潮之颠。迎接我们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泡沫破裂,还是新一轮振奋人心的产业革命?未来从未被决定,结局正由我们自己来选。当投资人把资本越来越多地正确输送给那些有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创业者手中,当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不再四处奔波拿着PPT讲故事圈钱,而是埋头做产品,泡沫自然会越来越少。

  但事实上,尽管如此需要一轮技术革命,但身处各个领域的机会主义者仍然有充足的动机吹起一个又一个泡沫。

  政府的动机——经济脱实向虚,制造业持续低迷,政府极力促进新的投资,特别是新技术领域,以增加经济活力,解决就业压力,制造虚假繁荣。

  科研人员的动机——科技研发人员为了提高身价,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常常把不成熟的技术项目推荐给投资人,向企业家夸大成本和周期。

  创业者的机会主义——创业者往往因缺乏认识和担当,盲从技术专家,只顾拿着PPT到处讲故事圈钱,未能挑起创新领导者的工作。须知发明试验是科学家的事,而创新活动本就是企业家的事。

  媒体、作家的动机——媒体要流量、作家要卖书,他们深暗大众心理学,知道经济低迷时,人们更迫切地需要惊人的故事和美好的未来,所以对科技新闻和素材从来都是捕风捉影,不吝笔墨。

  投资人和企业家应该对这些鼓吹手们保持高度警惕,还应努力摸索一套方法辨识泡沫和创新,这本就是决策分析工作的创新。在房地产领域,人们用租售比、人均住房面积、房价收入比等一系列可测量指标来衡量泡沫程度,判断机遇与风险。但对于科技创新领域,却很难这样做。

  但是我们可以基于经济理论和发展经验,从泡沫与创新的特征区别着手,寻找分析指标。例如可以通过调查分析技术的成熟度和发展速度,来判断某项技术能否在预期时间内转化成熟的产品,通过市场接受度的调查判断有效需求。还可结合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创新理论与案例等方面的研究,把握创新规律。在科学论证某一项目可行性后,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质量,并构建评价体系,评价挑选出最好的团队。

  对于创业者而言,最好的避险方法就是摒弃机会主义,沉下心来埋头做产品技术创新。因为企业家的努力是使科技浪潮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直接推手。

  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将企业家变成压榨工人的“魔鬼”,而熊彼特用“创新理论”重塑企业家为时代英雄。如果两个人说的都对,那就可以得一个新的结论,不创新的企业家,迟早会沦为压榨员工的“魔鬼”。

  (上篇完。在中篇和下篇中,将和大家分享用以上思路具体分析AI和自动驾驶的未来。)

  

  主办单位:

  时间:2017年9月6-7日

  自动驾驶与ADAS 专场 (9月6日)

  车联网专场(9月7日)

  上海:赵志丰 187 0214 8304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