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16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得处于风口浪尖的网约车正式有了“户口本”,获得了合法的身份。
网约车的出现,冲击了曾经传统的出租车市场,打破了出租的打车难,打车贵,司机拒接等不好的现象。而时隔一年,合法化的网约车又是否保持了所谓的“初心”呢?
价格暴涨 用户体验却难言提高
2013年底打车软件在中国开始盛行,作为网约车鼻祖的Uber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举进攻中国市场,并试图占据一席之地。Uber的出现对滴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拉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计价和用户体验战。
从用户体验上来讲,滴滴与Uber面向的用户有所不同。简单来讲,Uber主要是为城市中处于高收入人群提供良好的乘车体验;而滴滴则是主要为普通消费者提供费用较少又便利的服务,在乘车体验上并未提供过多服务。
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讲,最初滴滴和Uber的补贴力度相当大,近距离打车,优惠过后消费者往往是不需要支付车费的,即使支付,也只是10元以内。
而随着滴滴在中国的市场覆盖率越来越大,其价位也在不断的提升。据汽车头条APP小编在滴滴打车APP乘客端查阅的资料显示,就专车普通型车而言,舒适型、行政级、商务型以及豪华车的收费标准都有所不同,其中舒适型车的价位较低,豪华车的价位最高。下面小编就详细的介绍一下普通专车的价位(注:普通专车不包含接机、送机以及包车的价位):
◆舒适型专车:起步费为14元,里程费2.6元/公里(每0.1公里结算),夜间里程费(23:00-次日06:00)为3.8元/公里,低速费(速度小于12公里/小时为低速)0.6元/分钟,其中06:00—10:00以及17:00—23:00收取1元/分钟,远途费为1.4元/公里(超15公里后收取),无最低消费,但在预约用车项目中,有最低消费限制,最低消费为50元。
◆行政级专车:起步费为25元,里程费为5元/公里,夜间费(23:00-次日05:00)为2.3元/公里,低速费为2元/分钟,远途费收取2.5元/公里,最低消费48元。其中在预约用车项目中,最低消费108元。
◆商务型专车:起步费17元,里程费4.5元/公里,夜间里程费(23:00-次日05:00)为6.8元/公里,低速费1.5元/分钟,远途费2.3元/公里,无最低消费,但预约用车的最低消费为70元。
◆豪华型专车由于车型不同,价位也不同。以宝马5系和奔驰E级两款车型为例:起步费均为25元,里程费为5.5元/公里,夜间里程费(23:00-次日05:00)为8.5元/公里,低速费为3元/分钟,远途费为2.5元/公里,预约最低消费108元。
此外,在豪华型车中还有一款英菲尼迪QX80,其起步费是宝马5系和奔驰E级的两倍,里程费也上涨了3元,低速费涨至5元/分钟,远途费为4元/公里,且预约最低消费为168元。
汽车头条APP小编通过查阅资料获悉,此前滴滴专车的起步价为10-18元,即使最贵的豪华车型的起步价也仅为18元,里程费中豪华型专车上涨最快,与此前的3.9元/公里相比上涨了1.6元/公里-4.6元/公里。
对于滴滴打车价位大幅上涨,小编采访了一位刚刚因网约车新政而被迫离开网约车行业不久的快车司机。
据该司机向小编提供的滴滴打车APP司机端的截图显示,在豪华型专车中,宝马5系以及奔驰E级最终能到司机手里的起步费为20元,里程费为4.4元/公里,夜间里程费为6.8元/公里,低速费2.4元/公里,远途费为2元/分钟,最低消费86.4元;而英菲尼迪QX80的起步价,司机能够获得40元,里程费6.8元/公里,夜间里程费为10.8元/公里,低速费为4元/分钟,远途费为3.2元/分钟,最低消费135元。
也就是说,在滴滴与Uber合并之后,乘客打车费用提高了,司机到手的实际费用减少了,而滴滴从中间的获利提升了。
针对滴滴专车具体涨幅提升了多少,该司机向小编介绍,以快车为例,假如快车一单最低消费最终能到滴滴司机手里11元,每单被滴滴扣去0.5元后,再除去其他的扣费,以前司机每单实际到手10元,而现在只能到手7.5元,这么看来,现在快车上涨了30%左右。然而快车都涨了那么多,可想而知专车涨幅有多大。
就在滴滴和Uber合并后的一个月,滴滴打车成了变脸的“晴天娃娃”,不仅出现了价格暴涨,以及好久未见的打车难,乱收费等现象,而且较Uber此前的良好乘车体验现在也完全体现不出来。那么,为什么滴滴与Uber在合并之后会迅速出现这种现象呢?
究其根本原因一定离不开两者在合并后其处在了市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地位。另外,由于京籍京牌新政的出台以及网约车准入门槛的提高,使得不少车辆和网约车司机从业者被挡在门外。据分析指出,目前符合规则的司机和车辆成为各平台规模化的最大瓶颈。此后滴滴的活跃度和渗透率纷纷双降。
为使平台继续存活,又因其近乎百分百的覆盖率有恃无恐,因此打车平台提高里程费的价位,加收夜间服务费、收取各种小费,费用甚至高于出租车,打击了消费者使用网约车平台的积极性。另外,网约车取消司机的奖励政策,打击了司机的积极性,因此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灰色产业链暗中盛行
众所周知,网约车行业存在灰色产业链的时间已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伴随着网约车的盛行而盛行。在网约车合法化的背景,滴滴被业内人士直指涉嫌垄断,正是依托这种强大的市场覆盖率,网约车的灰色产业链业在不断壮大。
对此小编向上述被迫离开网约车司机进行询问,该司机称,“网约车中的灰色产业链在合法化以前很是盛行。在滴滴还是抢单模式的时候,如果没有熟人,每天靠自己抢单的话,一天下来能抢到的单不是很多。”而该司机所说“熟人”暗指了依托这条灰色产业链而生存的“车虫”。
据汽车头条APP小编走访调查获悉,在北京有一批被称为“虫”的人备受出租车司机欢迎。这一批“虫”只需花费上万元购置一款专门用于抢单的神器,将抢到的单再卖给出租车司机。例如,出租车司机以一单20元的价钱从“车虫”那里购买了一单车费为100元的订单,中途出租车司机再利用某些作弊软件将车费可以提高一部分,最终出租车几乎可以拿到原单车费,而“虫”利用该手段,半年就可获利百万元。
据了解,这样一个作弊软件大约300元左右,如果只是更改数据的软件,大约只要200元。司机一旦使用此类作弊软件,一天的收入大约可以增加3成以上。
针对网约车抢单,抬价的作弊软件,此前有国内媒体报道,车主是通过网络购买了一种名为“升级网约车软件”或“触屏精灵”的作弊器软件,司机使用网约车APP和作弊软件进行对接,之后便可更改包括里程、计费等在内的数据。同时,司机还可以自己设置想要接单的行车公里数范围、想要到达的地点位置。
对于滴滴和Uber合并后是否依旧还存在抢单神器,该司机同样提出了质疑:虽然合并以后不再是司机抢单,而是系统派单,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周边明明有很多空车,但总是某一个或者几个司机的订单最多。
不论是从滴滴方面还是相关政策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合法化后网约车的监管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网约车方面依旧有“落网之鱼”存在。
据央视报道,此前有一男一女饮酒过后在滴滴上叫了代驾师傅,帮忙驾驶自己的豪车送其回家,由于代驾师傅对路况不是很了解外加平时较少接触那类豪车,在道路的一个急转弯处发生了车祸,乘客身体并未受到很严重的伤情,但代驾司机却不幸身亡。
事后在其家人与滴滴索要赔偿时,滴滴表示:代驾司机不是在为滴滴工作,是在为劳务公司工作,不应把这个概念混淆。不是说你在哪个平台上接单你就是在为谁工作,平台它只是提供一个信息,这个单你可以接也可以不接,完全取决于代驾司机个人意志。你接了单之后就代表劳务公司和客户之间发生的一个代驾的关系,而不是和滴滴公司发生这么一个关系。
这也就是说,滴滴代驾实际是外包给了第三方公司,而这和滴滴没有任何关系。这一条消息的爆出令很多人瞠目结舌,在乘客担心自身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滴滴监管制度的思考。
此前,面对作弊软件造成的巨大损失,滴滴提出了反作弊方法,一方面通过技术和运营规则提高门槛,防止刷单作弊的再现;二是设立奖惩机制并定期筛查,对发现有刷单作弊行为的专车司机进行处罚;三是积极向公检法机关举报刷单行为。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
与此同时,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虽然曾表态过要严打作弊软件的存在,但是这样一种作弊的形式依旧盛行,并且滴滴下属的部分项目对外进行了承包,不论是对乘客的人身安全还是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和行业对这些问题的共同思考及解决是迫在眉睫的。除此以外,企业在逐利的过程中还需不断加强自我监控及提升自我的管理规范。另外,监管部门的进一步加强管理也是行业和消费者所共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