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 | 满是岁月的“上海”制造,阿拉还造过这么牛的机车!

  东海750不仅仅是一辆国产摩托车,它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象征。

  — the Dope moto we've already had —

  深夜和一众同好兄弟在夜宵时,席间遇到一位算是国内边车文化推动的砥柱级老前辈。我等围坐,细听边车老前辈传道边车文化。亦如一个小型沙龙受教许多,不敢独享,特PO文一小段。

  我们聊到国内侉子无非就是长江 、嘉陵、鑫源、乌拉尔等等。又提及如今国产摩托车之现状,国产大品牌总览南北,也就那些挂在嘴边一只手可以数的出的牌,北济南、中江浙、南四川,格局四平八稳。

  那么问题来了,阿拉自己的品牌有吗?

  英雄牌钢笔、回力鞋、上海牌手表、三五牌台钟,当年的是上海制造,可是全国圈粉,现在看来满满都是岁月。——上海制造,曾是我们的骄傲。

  

当然,这也是享誉全球的“上海制造”。

  “上海”曾经用13%的人口占比 创造了超过70%的全国制造业占比,这其中当然包括摩托车。如今虽无沪上品牌享誉全国。可各位在怀念当年“幸福”牌摩托车的时候,应该记得曾经上海制造过这样一台美轮美奂的边三轮摩托车。

  

  当时7岁的姚明坐在东海摩托车上时,并不知道往后的岁月里,他会比这台上海制造更有名。

东海750

  

  

  相比保留着宝马R71特征的长江750,东海750通体圆润——无论是挎斗,坐垫,油箱和整车线条饱满充满美感!去除了一些军侉的硝烟味,这部英伦风满满的上海制造边车,哪怕放在如今,也是一台优雅的尤物。幻想在当时那个年代,如若能骑着这样一台车在秋风中出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介绍东海750之前,先听我扯些别的,1960年,英国的凯旋T120挎剑出山。

  

  

  配以高角度进气凸轮轴、Amal大口径化油器等进行强化,在1959年推出之前,便在测试跑道上跑出128mph的极速记录。在上市前Triumph也特别沿用先前的命名方式,给Bonneville冠上了T120的封号,因此让T120在当年成为新一代性能霸主。

  1966年Triumph制霸欧洲车坛的同时,英国人还拿到了世界杯的冠军。

  而1966年的中国 ,文革轰轰烈烈的开始了。林彪要求原上海摩托车制造厂生产一批大功率的重型摩托车装备“上海工人民兵师”。 窃以为如此浪漫的摩托车居然是武斗的产物?

  1967年该厂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就拿出了设计图纸,1968年就出了样车,新的东海750功率达到32P马力,速度120公里/小时。1970年以后,东海750成批生产。要知道当时国家还处于资源贫乏社会动荡的年代,与此同时日本的摩托车产业主力还只是二冲程机型。你甚至没办法想象,在当时上海摩托车厂研发生产的工程师们是凭什么一种精神在做这样一个产品?! 细思极恐,肃然起敬!

  此时,距离长江750问世已过去10年。长江750是在苏联老毛子的提供图纸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东海750算是自主研发!若能穿越的话,真的很想回到1968年,看看宝山同济路999号的上海制造者大神们是如何工作的。用现在的话说,同济路999号的人,绝对属于“上海模子”!

为什么之前扯到凯旋T120 ,下图会让你觉得惊人的相似!

  上图是与凯旋1959年开始生产的T120机型做的对比,两套发动机都属于OHV顶杆机,箱体为左右结构,曲轴相似,机油泵相似,缸体缸头及气门摇臂组件相似,剩余的传动部分完全不一样,这说明上海摩托车厂当时研发组仅仅只是借鉴了T120机型的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应该属于自主研发部件。

  我了个去!(此处褒义

  )

  长江750有2600个零件,而东海SM750有5000多个零件多一倍!!相比长江750的“拳击手”发动机的卧姿,东海750的并双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和性能优越的了!

  据老前辈回忆 极速能上120的东海750,除了装备军方或民兵之外(公检法单位基本是配发长江750) ,主要被用于当时体制内的边车比赛用赛车!

  到1984年,东海SM750已生产了两万辆,其中大部分装备各大军区的通讯部队——情报自然是任何战争制胜的关键,东海750的速度自然可以胜任这一要求。

  浪漫主义却生不逢时。

  首先由于发动机设计为两缸,并且是同时点火,同时上下运动,这就造成发动机振动过大,加上其零件数量多,配件供应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城市行驶,发动机由于散热不好,极易过热。种种原因,使它对修理依赖性很大,比长江750多出一倍的零件也让它在那个年代显得构造不是那么简单,不易修理。

  

  在强调集体,弱化个人的年代,普罗大众连独立的审美观都比较难以拥有,更别说以个人为单位拥有一台摩托车了。除事业单位之外,没有市场。这块厚厚的棺材板,最终压倒了上海模子们生产的沪造东海750……1985年,东海750停止生产整车,1986年停止生产配件,直到1992年最终被销毁模具。

  这台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上海制造,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斗胆给他四个字作为标签:国!产!凯!旋!

  据说,如今国内能跑能跳的东海750不过十余台。我等复古车爱好者若想见到一次活蹦乱跳的这款上海制造,绝非易事。

  

  悲悲戚戚 ,英雄迟暮。

  有道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如今大家都爱缅怀一些沪上正在消失的本土文化,从当年的本土沪语电视剧到一些道地的小吃,手艺。喜欢机车的我们更应该传播分享出去,不该忘记1968年文革时期的同济路999号,有这样一帮人,曾经制造出了这样的一台风华绝代的经典机车!

本文来自我们的好朋友

——

关于复古和摩托车,有这么E说

  

  阿拉上海制造!

  中国有重机?我觉得OK。

  

  人民日报这回燃爆了!但是现实却很尴尬……

  男人救赎指南:本姑娘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男人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