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狼入室到与狼共舞——自主品牌在中国入世17年里的发展历程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其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一个月后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加入世贸组织17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从2001年的产销233.44万辆和236.37万辆,到2016年的产销2811.8794万辆和2802.8175万辆,十余年间产销量均翻了十多倍,不仅增速世界居首,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的汽车工业也实现了从组装加工到模仿生产再到自主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从而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

  国外品牌涌入:“狼来了”惴惴不安

  曾几何时,当中国入世谈判取得成功之时,我国汽车工业的天空上却是乌云密布,而身处时局之中的从业人士亦是人人自危。那时每每谈起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听得最多就是“狼来了”三个字。因为没有了贸易关税的庇护——国外汽车企业将如群狼般踏平中国本来就很落后且脆弱的汽车市场:进口汽车将全面进入中国、中国将沦为国外汽车企业的加工基地、自主品牌将全军覆没……这样的言论充斥着整个业界。因此,中国政府及各种机构在研究制定应对入世后可能对不同产业带来各种冲击的对策时,汽车工业被列为“最令人担忧”的产业。

  的确,入世一定,“群狼”接踵而至——带着资金、带着人才、带着合作项目、带着越来越新的产品来了,但人们担心的进口车将横扫中国汽车市场的景象却没有出现,相反,在国外品牌利用合资企业主宰的天空中,自主品牌不仅没有消亡,还变得枝繁叶茂、熠熠生辉。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最令人担忧的汽车工业非但没有被冲垮,反而成为今天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中国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区域性制造中心。汽车零部件以较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中国低廉的技术人力资本开始得到利用。

  在“狼”的眼里,自主品牌是弱小的——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技术、缺少产品、缺少经验,更重要的是缺少几十年上百年培育起来的品牌影响力。事实也证明,由于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自主品牌之路走起来充满了艰辛,以至于一度出现了关于自主品牌有没有出路的讨论。

  在“狼”的威胁下不断自强壮大的自主品牌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像那些“群狼”学习而逐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狼性”,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够狠,谁才能生存下去。

  在入世后,中国的民族汽车制造业非但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被外资、合资企业“灭掉”,反而却像从夹缝中生长的黄山松,越长越高。入世17年后,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从不足4%激增到超过50%。2016年自主品牌销量也都超过了合资车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汽车每年以25%以上的幅度递减。

  加入世贸后17年间,在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抢滩的同时,重压之下的长城、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则投入巨资,利用全球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最终开发出一系列经济型轿车,及利用SUV车型站稳了市场。

  自主品牌崛起:“生命力”超乎想象

  入世之后一直被认为会全军覆没的中国汽车业,却出人意料地站了起来,尤其是近几年,已经走出“组装车间”的阴影,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也在夹缝中延续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并努力地寻找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刚刚进入WTO的时候,中国汽车通过合资的方式发展,很少一部分不具备合资条件的厂商不得已而自主研发。现在已经诞生了长城、奇瑞、吉利这样的知名自主品牌。而在那时,这些汽车厂商的老总都一致表示,如果能有跟外国品牌合资的机会,是肯定希望合资的。不过,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大家发现,自主品牌虽然起步时异常艰难,但掌握着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却是更有价值的。

  长安的自主之路起源于对微型车的开发。华晨汽车则通过资本合作,将产品开发的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长城通过提前布局,利用SUV连续多年占据销量第一的宝座;东风汽车、广汽传祺、众泰、绅宝、幻速等一大批自主品牌也脱颖而出。同时,受政府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影响,一大批电动车自主品牌也大量出现。

  

  通过企业的努力我们看到,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正在日趋走向成熟,也正在努力地向国际化靠拢。同时,就像韩国采取的政府主导汽车国产化,还有日本的自主品牌抵抗外来品牌,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和《中国制造2025》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十三五”时期无疑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企业和政府的共同付出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截至2016年,自主品牌的商用车已经牢牢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而在乘用车方面2017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93.95万辆,同比增长4.3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0%,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14个百分点。更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在汽车技术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成本将成为汽车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没有技术转让费的因素,拥有成本优势的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甚至在海外市场也攫取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