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观|SUV市场的淘汰赛枪响,即使你跑得像博尔特一

  

  2017上半年车市落幕,SUV成了摆在各大车企面前仅存的一根“救命稻草”——它依靠17.02%的增长率,强行拉动整个乘用车市场向上生长。但并不是所有SUV都能尝到高地增长的红利——很多曾经在SUV细分市场叱咤风云的车型窒息在这片汪洋里,不禁令人惋惜。甚至有些车型就像失意的博尔特一样,带着落寞告别赛场……

  车市淘汰赛枪声已鸣响

  博尔特输了。

  9秒95,博尔特不敌老对手加特林和新锐科尔曼,这一次,有着“闪电”之名的博尔特未能划破英伦三岛的星空,在个人百米谢幕战上收获了一枚铜牌。这是他个人百米“赛季最佳”成绩,但无法帮他拿到职业生涯最后一枚百米金牌。

  看着老对手加特林真诚地跪拜在面前,博尔特这位人类短跑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手,终究没敌过时间,选择就此归隐。“闪电”转瞬即逝,这种落寞,倒是胜在足够真实。

  而这种相似的真实放到今年上半年的车市,带来更多的却是惶恐。尽管从2013年的19%,到今年上半年的40.7%,SUV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但这依旧不能掩盖SUV板块逐渐显现疲软。跟2016年同比增幅高达43.6%相比,今年SUV板块没有一个月的增幅超过2成。

  大数据反映到终端市场,则是一些看上去不错的全新SUV车型,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爆棚;即便是同行车评人赞不绝口的一些好车,在刚上市热销几个月之后,就呈现昙花一现的势头。

  SUV为何这么火,对于消费者而言,尽管SUV/跨界车往往与轿车基于同一平台打造,车身和底盘毫无差别,但前者具有更充足的座舱和载货空间,底盘通过性表现更好;而对于车企而言,SUV/跨界车的利润创造能力更强。凯利蓝皮书数据显示:6月份,车身结构为小型、紧凑型和中型级别时,SUV/跨界车的平均售价要高出普通轿车和掀背车39%至51%。

  当更为宽敞的SUV和跨界车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零售消费者,而为制造这些车型而额外投入的制造成本相对而言非常低的时候,车企一拥而入SUV市场也就不奇怪了。

  特别是绝大部分自主品牌,纷纷在SUV上下苦功夫,其中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产品,如吉利博越、传祺GS4、长安CS75等产品,保持着不俗的销量,但毫无竞争力的车型也有一大把。现在,淘汰赛已经开始,优胜劣汰的时代已经到来,车企更应该拿出“精耕细作”的精神,来应对这个市场。

  对于那些全力押宝SUV车型,基本功又有所欠缺的车企而言,救命稻草也可以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海期已过,细分市场成关键

  前几年SUV市场还是一片蓝海的时候,各路厂商都享受到了SUV所带来的红利,在产品研发上不必太过寻求突破,只要能够尽快发掘出某一细分市场缺乏的SUV产品,就能轻松月销七八千辆,如果再把颜值突出点,或者配置水平比同级高一些,月销过万也是挺轻松的事儿。

  这并非空谈,翻开以往的销量榜单,就会发现好几匹曾经的黑马,有瑞风S3、中华V3这类主打性价比的小型SUV,月销量也曾过万,现在中华V3月销量仅有两千余,瑞风S3更是没落到月销一千出头;也有依靠山寨起步的众泰T600,依靠神似Q5的外观,不到十万元的价格,前两年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但今年上半年开始,销量早已腰斩。

  毕竟蓝海的开拓是建立在时间效力之上的,在新开辟的市场中很快会有跟进者,由此带来的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没有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很难在竞争白热化的红海中生存。

  特别是要想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深入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挖掘市场增量,依靠一二线城市已经很难打开销量突破口了。在这方面五菱得益于在这些城市以及农村用户基数大,拥有先天优势,这也就不难解释其旗下宝骏系列车型取得的傲人成绩了。

  除此之外,其他厂商也在细分市场持续发力,像是长安商用推出的CX70,便是在其商用车平台衍生出来的SUV,依靠七座大空间低价格,表现稳健;吉利也意识到这一点,沿用老车平台推出的远景SUV、远景X3、远景X1,凭借高质量低价格的优势,瞄准的也是这类细分市场。

  不过就目前来看,SUV的繁荣不再是简单的粗放式产品能够支撑,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懂车,精品化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依靠单一爆款车型支撑发展的时代将成为过去。

  这点很明显体现在长安CS75上,这款SUV在刚推出时着实惊艳了不少人,但由于推出3年后依旧没有深刻有力的产品更新,在竞争激烈时只能依靠官降支撑。

  反过来,向上突破成为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最重要任务,如何迎接更高的市场,目前自主品牌围绕SUV采取了大致两种不同的路线:一种以广汽和长安为代表,两者分别推出GS8和CS95等本品牌尺寸更大的车型,深挖细分市场潜力;另一种则是以长城和吉利为代表,两者分别以更高端的WEY和领克品牌,试图向更高的主流合资SUV市场发起攻势。

  钟述

  可以预见SUV市场正由蓝海开始正式向红海转变,未来一定会走向更加细分、更加多元化,而对于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必然成为趋势,尚未开始行动的品牌,很容易就在这一波大潮流里遭受市场冷落,而不思进取者,只有一个命运:被淘汰或灭亡。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