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还会一路高歌吗?

  

  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的赞美之词,其实不为过分,但是,当下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中国的汽车市场还会继续它的一贯的高速发展吗?这个是应该大家共同面对共同思考的问题。当然,我没有必要一定要向人人说好的事物泼冷水,更没有必要为此而哗众取宠,实在是看到一些言论和一些观点有悖于市场规律更有悖于常理,所以不得不说而已。

  品牌专卖的4S店首当其冲

  油价的再次高涨,加重了车市的负担,当然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买车并非是必须地,那么对于厂商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卖车是必须地,还有就是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断裂,部分房企面临破产的边缘,那么汽车厂商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吗?我想他们也是无法逃脱的,一些4S店倒闭或者转卖,商家破产倒闭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我想也一样是噩耗,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毛之不存皮还会完好吗?

  

  那么业界内的2008年产销量均要破千万的目标能否实现呢?其实在这个时候破千万的目标的实现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车市的拐点是否出现,出现的是价格拐点还是车市走向的拐点就尤为重要了。我们都清楚中国的汽车产销关系主流模式是以4S店为主体的品牌销售管理,这种模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它最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生产厂家授权的品牌专卖,商家卖商品特别是终端销售环节,品牌越多种类越齐全越好销售同时也可以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降低风险,反正是不论怎么说好处一定是比单一品牌的专卖要好得多得多,那么品牌专卖的4S店抗击风险的能力就会很差,在车市拐点到来之时首先难以支撑的就一定是他们也就无可厚非了。

  油价高涨铁矿石价格高涨让车市腹背受敌

  

  油价和铁矿石价格的高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首先油价上涨,谁也不能否定它会给车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整体经济环境和股市如此低靡的情况下,人们的买车潜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油价的上涨无形中又会提高车辆的使用成本,这样对于高耗能大排量的SUV等车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再者,汽车价格的走势一直是以降价为主的,这个也是汽车行业的一个规律使然,因为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的成本莫过于知识产权,因为其他成本都是固定的,这个成本在生产初期在单车中所占的比例就会很大,但是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就会逐步稀释这部分成本,那么厂商为了薄利多销或者打击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价再所难免。但是铁矿石的再次涨价必然影响汽车行业,这无形中增加了汽车生产成本,加重了生产厂家的负担。

  总体来说,汽车的价格是不会上涨的,这个也是汽车的价值规律的必然,但是降价的幅度和频率就会有所降低和减少了,这个也是当下汽车市场受到油价和铁矿石涨价等因为影响所致。既然汽车价格不会大降使用的成本又有所上升,那么人们对汽车购买潜力就一定会下降了,车市整体就会有所下滑也再所难免。

  道路等基础设施限制将成最大最终瓶颈

  

  有一个误区观点,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每年汽车产销量已经达到千万辆,那么产销量一定就会无限量地发展下去吗?我想不会的,毕竟中国的道路和汽车的后市场相关设施还很不健全,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汽车的发展速度。我们不妨计算一下,美国人每个人现有车辆接近两辆,我们中国人如果发展到每个人一辆车的时候会是什么样?以北京为例,北京接近1800万人口,现在北京近500万辆车已经堵得一塌糊涂了,那么再增加6倍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不敢想象,但是我们知道北京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的,不是我们造不出那么多的车也不是汽车市场发展不到那个地步,而是我们的城市设施不允许有这么多的车存在。所以,很简单,汽车发展到一定程度,限制其发展也是必然的。

  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会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最终瓶颈,这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不是那么突出呢?其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建设还需要很多时日,而且有些地方的发展方向是有问题的,就如我们国家的各个大城市的发展是以集中为最大趋势的,这样以来势必产生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地价暴涨等恶性循环的怪圈,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汽车市场的发展与否。

  没有自主品牌出口无望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人在尝试并且远远地走在了前面的基本都是民族品牌,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车虽然一般,但是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以出口就很容易,那么对于引进的车型来说为什么就不能出口呢?没人不让它们出口,主要是我们的外资合作方提供给我们的车型基本都是在其本国停产或者淘汰的,这些车型在国际市场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即便有几款是同步上市的,他们能同意在中国生产的低廉价格的同样车型去冲击他们自己国内市场吗?

  在国内汽车市场无法消化更多的汽车产能的情况下,汽车出口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出口就需要自主品牌,引进来的车型出口的可能性很小,毕竟我们的合作伙伴是狼不是绵羊,所以说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依然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