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战略红利加身 武汉要做怎样的国家中心城市?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多重国家战略加身,会成就武汉一个最好的时代吗?

  2016年末,不管是圆梦国家中心城市,从中央深改办空降新市委书记,还是各种专业、非专业的城市排名,都让武汉人感到莫名亢奋,他们将这些消息串联起来,用最朴素的逻辑理解为:武汉发展的机会到了,会是下一个机遇之城。

  历史上武汉曾一度“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是最负盛名的传统工业重镇。“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街头标语,时刻提醒着市民这是一座亟待复兴的城市。

  武汉政策红利叠加年

  学者易中天曾说,武汉并不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只不过有些“不好说”。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他将武汉的地理位置概括为“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

  十四年前,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全国两会上向高层追问“武汉在哪里”,疾呼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发展。

  近三十年来,作为中部内陆城市,武汉一直被认为是政策洼地。不管是沿海开放,还是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武汉当地官员以及区域研究学者都曾感慨过“政策太少”,直至中部崛起规划开始实施。

  在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中,由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行政干预与市场运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同时并存,制度和政策红利对一个区域的驱动力不可小觑。因此类似自贸区、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制度性红利,对于地方来说是求之不得。

  2016年对于武汉来说,可谓是一个政策“大年”。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一称谓武汉争取已久。在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中心城市”成为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

  2010年出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1年,武汉第12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除此以外,“一带一路”、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也于2016年在武汉叠加。

  不管是金融改革试验区,还是自贸试验区,武汉都迫切希望以改革为契机,找到适合武汉的制度红利切入口。

  以自贸区为例,如何找到和申报武汉特色的金融改革制度试点?武汉市官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自贸区这个平台,推进开放式创新,聚集全球创新要素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武汉的诉求。

  城建阵痛迎来收获年

  近年来,武汉的工业、城建,甚至债务等,均可作为观察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本。

  近五年来,“满城挖”、“万余工地”、地方债、堵车等,都是外界对武汉印象中的关键词。

  “每天不一样”,是2014年武汉打出的城市口号,亟待复兴的武汉,也在力求摆脱“大县城”的印记。这座城市的主政者们一直以“阵痛期”、“还历史旧账”来解释,市民的疑惑在近两年的城建收获期开始缓解。

  2016年可说是武汉城市面貌刷新年。

  刚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后,2016年12月28日,武汉市五大工程同一天完工迎宾,市民激动体验。当日,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机场线开通试运营、18米长BRT光谷大道站双向对开始发。另外,武汉东湖绿道也正式对外迎客,汉口新中山大道开街。

  有意思的是, 近日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济南、哈尔滨、北京位列全国堵城前三,武汉位列全国第17位,相对2014年下降了10位。

  市内交通格局逐渐打开,武汉九省通衢的大交通格局优势也在进一步凸显。1月5日,全国铁路实行新运行图,武汉至昆明正式开通高铁。至此,从武汉乘坐动车(高铁)可直达全国23个大城市(省会城市及直辖市)。

  此外,武孝城际列车1月5日开始跨线运行,襄阳、十堰、黄石、黄冈等地的市民可直接乘坐动车抵达天河机场,武汉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软实力和经济活跃度待提升

  大江大湖大武汉,一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有人说她就像一个五官轮廓漂亮,却又气质粗糙的姑娘,缺少精致搭配和精细化的呈现,更缺乏开放及对外沟通的智慧。

  整个2016年,让外界刷新对武汉城市印象的,应该是2016武汉首届马拉松。官方数据称,一共有12.2317万人完成报名,外地选手占76%,远远超出2.2万人的限定规模。从“一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的观察角度,汉马给这座城市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首届汉马引得跑圈年度最佳首届马拉松的口碑,第二届也吸引了火爆的报名。

  一场马拉松,42.195公里的城市赛道,无疑是一个城市基建设施、人文底蕴和城市活力以及政府民间组织能力的集中考验。汉马赢得口碑,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是通过脚步丈量后,第一次发现江城之美,惊叹这座“传说中粗糙县城”的变化。

  2016年汉马结束后,武汉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7年东湖绿道开通,汉马赛道将更加焕然一新,更值得期待。 2016年底开通的绿道,将成为城市绿心,极目东湖,28.7公里的环湖绿道,33平方公里的湖光山色,环湖雅径串联东湖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

  他还介绍了武汉官方对赛事的重视,他认为汉马集中体现了武汉近些年城建给城市带来的改变。

  从经济基础来看,武汉于2014年正式迈入中国城市“万亿俱乐部”。自2001至2015年,武汉城市GDP从1348亿元增长至11000亿元,5年增长近10倍。

  在人口吸引力方面,2016年5月,腾讯发布《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从一线到五线城市年轻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深圳年轻人口净增率高达22.53%,为“最年轻”的城市。武汉年轻指数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20.38%的年轻人口净增率位居二线城市榜首。

  不过,作为全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武汉长年为北上广深输送人才,如何通过产业和岗位留住优秀人才,武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月11日,履新武汉市委书记不到1个月的陈一新,在一次会议上逐一分析武汉发展“利好”:中央对武汉的发展高度重视,赋予武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区位条件、综合交通、科教人才、生态资源等独特优势明显,武汉发展空间大、潜力大。

  “武汉已进入最大发展机遇期。‘天时’、‘地利’具备,成败关键在于‘人和’。”他说。

  这位先后担任金华市委书记、温州市委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的新任武汉市委书记,在首次对外发布武汉发展思路时称,全力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及活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要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