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信达: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中国目前发展的现状之一是,很多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欠账很多。这就要求他们要通过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补齐在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方面的短板,为公共服务“加油”。通过PPP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打造经济增长“双引擎”的重要举措。

  热潮之下正确理解PPP的实质

  2016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根据财政部最新文件,PPP投资范围几乎扩展到了所有公共服务领域,如: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

  这意味着,PPP推广还将提速。但伴随着PPP热潮,一些地方也出现了“PPP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一些BT项目趁机包装成PPP项目。

  地方政府应该正确深入理解PPP,不要把李鬼说成是李逵。国投信达专家认为,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讲,PPP模式是政府放松管制的结果,其目的是提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PPP投资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公共服务领域。以往,这些公共服务领域都有极高的准入门槛,现在均向社会资本开放。可见,PPP是社会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传统垄断领域的契机。

  从社会资本层面来讲,由于PPP项目的投入周期长,要从长远角度考虑投入和产出,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实践看,PPP模式不再局限于建设环节,而是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有良好的建设资质,更要有过硬的运营能力。

  国投信达有关人士表示,对于习惯举债建设的地方政府来说,推广PPP模式,从认识到实践都存在不小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要针对性地给自己上课,再通过宣传培训,来凝聚各方共识,最后理论结合实践,趟出一条道路来。

  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

  推广和运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是引导调动市场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新路径。通过PPP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有着多赢效果:

  首先,能充分发挥社会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能有利于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潜力,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最后,有利于加快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促使政府职能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四是有利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完善财政投入及管理方式,降低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PPP,还需要政府各方面努力

  在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PPP问题上,国投信达专家认为,一方面政府应提升信用,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政府要树立平等的契约精神和理念,严格政府信用约束,规范项目操作程序,制订合理的契约条款,依法依规推进PPP模式,用制度行为和组织行为提升政府的信用和公信力,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坚决避免政府领导变动对PPP项目的影响。

  另一方面,强化各级财政对PPP模式的引导机制,加强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PPP模式虽然是一种与传统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相区别的建设与运营机制,但政府依然承担着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我省对采用PPP模式的“两供两治”项目实行贴息、奖补政策,可在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中推广、复制。同时,也要借鉴外省经验,尽快成立省级PPP引导基金。

  作者:杨永亮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微信公众号ID:国投信达投资基金(guotouxinda)

  国投信达投资基金(北京)有限公司:www.gtxinda.com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