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顺丰也无法挽救的“最后100米”,谁的痛点谁的坑?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对电商而言,物流服务事关重大,特别是“最后100米”尤为琐碎、复杂。为解决这个痛点,电商进行着多种尝试。菜鸟与便利店合作打造“菜鸟驿站”、京东建设并运营“自提点和自提柜”。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方“智能快递柜”应运而生。相对而言,快递柜制造、运营的门槛并不高:无“高科技”可言,与住宅、写字楼物业接洽好即可安装。

  目前已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深度涉足“快递柜”业务:2012年10月推出“速递易”的成都三泰控股( 002312.SZ);2017年1月宣布透过全资子公司“顺丰投资”参与“丰巢科技”增资的鼎泰新材( 002352.SZ)。

  快递柜模式资产重而且“钱路漫漫”,而玩家不甘心“只吃一节甘蔗”已令电商心生猜忌,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存在悬念。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商业上可以说“痛点所在必有坑人之情”。

  速递易“救主”

  三泰控股是金融电子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营金融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如电子回单系统、ATM监控系统、银行数字化网络安防监控系统。2009年11月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代码002312。

  截至2011年末,三泰控股3508名员工中有2624名从事BPO项目(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即商务流程外包)。

  从两点可以看出三泰控股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60.2%;2011年BPO业务毛利润率仅为4.6%。

  2012年,三泰控股员工增至6666名,其中BPO项目人员5301名,占比提高到79.5%。该财年营收较2009年增长128%,但净利润仅增长19.4%,净利润率从16%跌到8.6%。

  

  2012财年营收6.57亿,应收账款却高达4.02亿,更不妙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由正转负:2009年净流入1734万;2011年、2012年分别净流出3600万、2040万。

  2011年报还披露,公司实施了“全员营销”。

  利润率巨降、现金流转负、实行“全员营销”……凡此种种都属“败相”。

  2012年10月,三泰控股独董提出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投资“24小时自助便民服务网络”的意见。

  2013年1月,三泰控股投资6000万成立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速递易"业务。

  截至2013年末,三泰控股签署2356个布放协议,完成1524套设备布放,投递包裹超过500万。#搞ATM机的去做快递柜,技术绰绰有余#

  “速递易”模式大大提高了快递行业“最后100米”的投递效率, 快递柜则被渲染成“高效线下入口”,三泰控股受到投资者狂热追捧。股价从2013年4月收盘价1.97元启动,到2015年6月创出45.73元新高( 前复权),26个月上涨22.2倍。

  本已日薄西山的三泰控股,市值扶摇直上超过500亿!

  ALL IN“速递易”

  三泰控股意识到快递柜业务是希望所在,将上市公司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为“速递易”筹措尽可能多的资金,用流行的说法就是ALL IN。

  2014年6月,通过配售募集7.12亿,全数投入“速递易”;

  2015年1月,趁热打铁,通过定增募集29亿;

  2015年6月,与海尔融资租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后者提供“快递柜”租赁服务;

  与海尔租赁签约同时,三泰控股宣布为“速递易”提供2.3亿担保额度;

  2015年11月,通过定增1.46亿股再募28.7亿。

  根据规划,“速递易”项目投资总额21.4亿,分三期实施。预计2016年7月完成第三期3.3万个网点的布放。 年营收、净利润将分别达到13.27亿、3.17亿元。

  在强大资金支持下,“速递易”扩张速度比计划的还要快。

  截至2015年末,在全国79城市签下8.86万个网点,其中4.87万个已完成布放,日处理包裹超过100万。

  2016年一季度末,布放网点进一步增至5.31万个。

  有光明、没“钱途”

  数十亿资金砸下去,数万个网点布起来,“速递易”业务蒸蒸日上,营收从2013年的126万增至2015年的3.09亿。

  2015年,“速递易”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达163%( 之所以超过100%,是因为其它业务下滑、增速为负)。

  2016上半年,“速递易”创收1.87亿,增速放缓,但同比增幅仍达88.67%。

  

  速递易业务高歌猛进,业绩却亮起了红灯:2015年营收创纪录,却出现上市后首度亏损( 亏了3790万);2016年上半年,亏损放大至1.19亿。

  

  三泰控股亏损的症结恰恰是它的明星业务——速递易。开展此项业务以来,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大幅上升。2012年,三项费用加起来相当于营收的24%,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58%。

  三泰控也承认,费用巨增的主因是“速递易”。

  

  2015年为例,“速递易”业务毛利润为1.05亿,三项费用合共多支出2.56亿。多支的费用是毛利润的两倍。2016年情况更趋恶化,坊间预测财年亏损将达10亿。

  “营收13.27亿、净利润3.17亿元”成为泡影,连年亏损难以自拔,三泰控股被打回原形,市值回到100亿一线,仅为高点的五分一。

  2015年大转折

  三泰控股在2015上半年就发现情况不妙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是与友商“抱团”。

  2015年6月,三泰控股与扬州汇银家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内容为:“速递易”为汇银投递商品;三泰控股在网点管理及客服方面采用众包方式;双方在日常运营、促销活动及数据方面同步、同享。

  ( 不妨将“汇银家电”视为“小苏宁”:在江苏、安徽拥有360多家自营/加盟店、100多家维修网点及2700多个代理分销网点。2011年进军电子商务,拟在长三角地区建立1万个O2O便民生活服务社区店)。

  其次是向快递公司“伸手”。

  2015年5月开始,速递易试图向快递公司收取每件0.4-0.6元费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快递业每票利润不到1元,速递易想拿走一半,“是可忍、孰不可忍”。部分快递企业坚决抵制,另一部分开始与速递易“和谈”。

  2015年7月29日,三泰控股与丰巢科技、顺丰投资、苏州普洛斯签订投资意向书。但其后在估值、股比、回购权、排他条件及业务合作( 网点布局、运营模式、品牌形象、生产运维协调)等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合作意向被废止。

  有意思的是,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就发表了《联合发布公告》。公告称,“共同投资创建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运营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丰巢智能快递柜,以提平台化快递收寄交互业务。”

  显然,顺丰在速递易开始收费时已做好两手打算,一边筹建丰巢一边与三泰控股谈判。甚至可以猜测,谈判对双方来说都是“过场戏”:一是对以往的合作有个交待,做势挽回;二是业务上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2015年发生的三件大事,使之成为“速递易”的转折之年:规模达到预期却出现巨亏;与“汇银”抱团取暖但结果未知;向上游收费的尝试没能挽回巨亏,反而催生强有力的对手——丰巢。

  2016年末,“穷困潦倒“的速递易竟向用户出手:免费存放时间由48小时缩短为4小时 ,超过4小时收取1元。假如包裹在下午两点被放进快递柜,六点下班回家再取,肯定得交钱了。

  “速递易”此举引发大面积不满。一些居民小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限时解决,否则断电封柜。速递易被迫让步,取消试行了11天的新规。

  “合纵”联盟呈瓦解之象

  丰巢是“合纵”的产物。

  “合纵”典出战国,意为合众弱之力与强大寡头博弈。对“顺通达”而言,“强秦”即可能是有“非分之想的”速递易,未来也可能是阿里、京东或者苏宁。

  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联合发布公告称,“共同投资创建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运营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丰巢智能快递柜,以提平台化快递收寄交互业务。”

  丰巢初始股权结构为:顺丰出资1.75亿、股比35%;申通、中通、韵达各占20%;普洛斯持有5%。由王卫任法人代表、董事长。

  丰巢股东中的几家快递公司,在全国拥有8.7万个网点、快递员逾85万。他们计划在2015年剩下的几个月内,完成33个重点城市、过万网点的布放。

  假如丰巢能在三、五年内达到“每年赚几亿”的水准,风光上市、估值数百亿都不在话下。

  天算不如人算,丰巢的股东们被泼了两盆冷水:

  1)“速递易”规模领先,却陷入巨亏;

  2)2016年前三季度,丰巢营收仅为480万、亏损达1.57亿。

  2017年25亿增资中,顺丰系投入9.8亿( 已经注入上市公司的“顺丰投资”出5.5亿,明德控股4.3亿元); 申通跟投1亿元,但持股比例从19%稀释到10%;韵达有2亿增资额度,不知是否行使;中通确定不参与。

  “合纵”联盟已出现分化,丰巢向何处去?

  “丰巢”或许成为“致新”

  丰巢的地位与“乐视致新”有几分相似:上市公司需要该业务伙伴及相关概念,但如果并表会“戕害报表”,于是将持股比例控制50%以下,图的是“进可攻、退可守”。

  丰巢也好、致新也好,假如有盈利的那一天,上市公司可用代价股收购、实现绝对控股。申通、中通、韵达等丰巢的原始股东们将拿到鼎泰新材发行的新股,获得不菲收益。

  管“钱途”有些黯淡,顺丰退无可退必须担起责任,申通、中通、韵达则蜕变为财务投资者,是否参与定增的主要考量是“资金寸头”。

  快递员的痛点不应让消费者买单

  骑电动车在闹市穿插3、5公里顶多花10分钟,怵头的是到达之后,望着丛林似的一片高楼,收货人在哪里?要打电话问在不在家、上楼怎么走……电话打不通,收货人又不在家,白跑一趟好烦恼……遇到“事多”的买家,在签收时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麻烦。把一大堆东西往柜子里一怼,挥一挥手不带走一个包裹,多么潇洒惬意!

  速递易、丰巢改善了快递员的境遇,有些“小哥”问也不问就把包裹直接放进快递柜,本质上是推卸责任。“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100米与用户的交接在购物体验中的比重恐怕占50%以上。

  在人们的心目中“丰巢”就是顺丰的,但丰巢快递柜最大的用户并非顺丰。2016年的数据是:中通22%、圆通18%、申通14%、韵达14%、百世10%、顺丰6%……

  既然快递柜赔钱,顺丰应当“可劲用”,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实际情况是,并非股东的圆通使用量是顺丰的3倍。

  究其原因,多半是顺丰担心影响用户体验,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某快递柜高管说“达到一定规模效应,培养了消费者的充分认知,才有盈利条件。”

  其实,快递柜的囧境与规模无关,速递易、丰巢的规模都已经不小了。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使用快递柜或多或少降低了购物体验,至少“当面验货”成了空谈,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

  “痛点”常常是“坑”

  痛点就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 如果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有利可图,哪里会有什么痛点?

  成为痛点的需求,不是没有支付能力就是支付意愿不足。

  明知道成本高、变现难,却赔本提供服务,如意算盘是先圈用户、再圈VC。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招。 幸运儿没有几个,绝大多数人越是在坑里上不来,越没有人伸出援手。

  在快递柜这事情上,消费者习惯享受送货上门,当面签收亦更加稳妥,付费意愿不足。快递员有为“最后100米”这个痛点付费的意愿,却没有支付能力送一个包裹才挣几毛钱)。

  三泰控股不幸掉进坑里,但作为快递业龙头,顺丰加码丰巢则另有深意——“嘿客之心不死”。篇幅所限,此处不展开讨论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