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创新当先 经济目标预留空间

  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2月6日召开,省长石泰峰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2016年成就、布置了2017年经济社会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2017年的细分目标中,大多要保持合理区间、与2016年保持同一水准或“稳定状态”,唯一要求比2016年增长的只有R&D(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同比2016年(1985亿元)提升0.04个点、达到2.65%。

  这与2016年11月召开的江苏省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一脉相承——“创新”成为了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本报记者的采访看,在人大或政协的分组讨论会上,创新和富民成为了江苏当下最主要的抓手,成为了代表委员都要阐述的话题。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迫切需要把“创新之火”燃得更旺。

  江苏实体经济仍占优

  从数量追赶期到质量提升期,是江苏省党政主要领导对当前省域经济形势的最新研判,这意味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面临着爬坡过坎的重大考验。

  从2017年既定的经济增速(7%-7.5%)和固定资产投资(7.5%)这两项主要指标看,前者是适当调低留出空间,后者则是维持2016年水准。因此,在分界别和地方团分组讨论会上,不少学者型代表委员就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名次给出了新的解释。

  就经济增速的放缓,一位地方领导认为,江苏地理面积小、地级市数量不占优势,一方面在经济总量以万亿为单位的时候,几个“千亿元”级别已不是距离;另一方面,省域人均GDP在全国已是率先地位;第三,对比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则江苏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要少2.5个百分点,且2017年仍继续保持中档位。因此,本质上的差距并没有面上数据那么明显。

  江苏省长石泰峰在会上表示,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有政协委员表示,如果从追赶的角度看,江苏实体经济仍是“基础和看家本领”,关键在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以及领军型龙头企业。因为在国家重点布置高新技术产业的时候,10大产业“面面俱到”的江苏,发展不如其他经济大省的“重点突破”。

  至于“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两大指标在2017年的工作中没有设立量化目标,有人大代表在发言时认为,这表明省委省政府实事求是,且国际经济形势有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包括了贯穿“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治理的“261行动计划”,没有回避生态环境是江苏短板的现实问题,显示出省级决策层的决心。

  创新成江苏头等大事

  创新被放到了当下江苏社会经济工作中的头等位置,但怎样理解创新?

  根据目前的表述,企业是创新的载体,但事实上创新的资源并不由企业掌握。发言的代表委员都认为,掌握创新资源最多的是政府。因此,政府的创新是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切创新的基本保障和源头。而只有政府创新,才能把创新贯穿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各领域。

  至于政府创新,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表示,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就要推动“改革+法治”两个轮子一起转,就是确保市场经济在法治的土壤中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矛盾在法治的框架下有效化解,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让创新的制度环境一年好过一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对于如何创新争议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的体制机制下,全社会对“创新的奖励”,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能得到的只有20%-30%。

  有代表委员认为,“科教资源”只是一种“创新资源”,关键是看掌握和拥有“科教资源”的人如何创新?

  “从现实看,我们主要承担了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但这又同时承担了商业主体的功能,因此有些错位。”南京某高校校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政府往往会对高校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但教育部对高校则另有一套考核体系和标准,“这种功能的交叉对高校而言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考验。”

  同样,以目前对排放污水的处理看,绝大多数工业园区采取将污水统一集中起来处理,由于生产工艺和产品的不同,“污水汇总”反而带来新的化学反应,增加处理难度。从技术角度看,完全可以在企业生产流程中“内部处理”。

  “是集中处理,还是企业内部自我消化,这就是对创新的不同理解。”有人大代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hp@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