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入局网约车,是为了车联网,更是为了下半场

  美团入局网约车,是为了车联网,更是为了下半场(一种商业猜想)

  文|团主

滴滴 美团 车联网

分众的启示 美团的危机

互联网下半场的新商业逻辑

共计2488字|建议阅读5分钟

  新政逐步开始实施后,网约车从C2C模式进入B2C模式大致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历史文章《滴滴要做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商|汽车运营商是什么鬼?!》有更详细逻辑阐述,对话框回复“运营商”便可查看)

  在此转变之时,滴滴本身牢不可破的市场地位就有了被人钻缝儿的机会。做个历史假设,如果淘宝当年被政策打压,那么一众B2C电商逆袭就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但好在阿里自己内部长出了天猫,顺利完成了商业过渡。

  恰此之时,美团的钻缝儿行为是有市场机遇存在的。但这恐怕只是个导火索,更深次的逻辑,是美团的自救与深化改革。

1、分众的启示

  分众传媒的数字广告业务能大获成功,重要的原因在于江南春当时的一个重要商业判断——押注电梯广告。

  电梯广告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广告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它能保证受众在一段时间内被某个特定广告营销(即使时间可能只有几十秒)。在电梯这个封闭空间中,乘客的注意力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墙上的数字广告就成了最容易抓住受众注意力的事物。即使人们反感被营销,但在这个极短时间内无聊的状态下,看广告倒成了最好的消遣。

  而其他的很多数字广告,即使是最繁华地段的楼宇大屏幕广告,或者公交站牌广告,都无法达到上述的效果。因为一方面,周围是开放环境,用户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到广告上面;另一方面,人们往往不会在广告前有过多停留,广告对受众的营销时间有限。只有电梯广告做到了:一段时间内对用户注意力的强效吸引。

  分众传媒通过押注大量的商业楼宇和公寓小区的电梯数字广告业务,从而大获成功。帮助很多企业完成了品牌传播和建设的战略目标。

  当网约车通过这几年的野蛮成长,把打车出行培养成了一种全民习惯,日均订单量过千万。共享的汽车,此时又成为了下一个“电梯广告”——封闭环境,一段时间,强效吸引。

  而美团,其平台上有上千万的商家,有大量的精准广告需求。而美团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广告平台,为众多线下商家提供线上流量。

2、美团的危机

  2010年开始的“千团大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界掀起的第一轮大范围的商业厮杀。

  当时风光一时的拉手网、窝窝团、高朋网等明星种子选手现在基本都已销声匿迹,最终胜出的只剩美团一家(被资本供养着的糯米和口碑可以忽略)。美团在千团厮杀中脱颖而出,将万千商家集于一身。

  团购业务曾几何时让很多商家摆脱了地理因素的限制,通过良好的经营脱颖而出。哪怕没有占到黄金位置的店面,只要饭菜可口,诚信经营,也能通过口碑传播获得大量线上用户。

  但是随着入驻团购网站成为标配,线上导流的红利渐渐消失。市场的竞争,再次将优势的鸿沟填平,利用线上优势获得竞争胜利的机会逐渐消退——因为大家此时都一样。虽然这是整体上的进步(线下店铺不再被地理位置绝对制约),但对个体而言却有不进则退的风险。

  红利消失后,入驻团购网站的费用就成了商家的一个额外成本。入驻美团形同鸡肋,入也不是,不入也不是。因此,舆论责难美团的声音变甚嚣尘上——压榨线下店铺、受贿给某些店铺更好的推荐位、是线下商业的阻碍者等。

  好在美团再次抓住了外卖这根救命绳,再次为线下商铺带来了一波红利——越早入驻外卖的商家越能挣到这一轮商机的钱。但外卖火了这两年后,渐渐红利又在消退,之前被外卖红利压下去的舆论诟病,恐怕又会死灰复燃。

  (感叹!这恐怕就是企业的宿命,企业家们的悲哀——企业必须不断创造新的增量价值,否则一旦停止,哪怕仅仅是慢了下来,都会被舆论唱衰,甚至被市场抛弃。曾经做出的贡献都会前功尽弃,被一笔勾销。)

  在此之时,王兴提出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即整体的网民增长红利已经消失,过去粗放式的市场疯狂扩张发展策略已不再可行,必须开始深耕用户。

  美团现在的逻辑就是,从不断增加线上流量来为商家创造增量价值的策略,转变成为每个商家提供更深层次服务来创造增量价值的策略。(因为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

  如果美团能拿下网约车这个业务,那么就能根据用户的实时移动数据,为用户提供对应位置的实时线下服务推荐。而汽车类似于电梯的特性,又已被经验证过其广告效应的商业价值。

3、商业猜想:直指车联网

  网约车行业的历史转折(C2C到B2C业务转变),给了美团这种门外汉一个外在市场机遇。团购行业内生的商业困局,又给了美团一个寻找增量的内在逻辑。寻求网约车业务上的突破,恐怕追求的是另一个商业机会——车联网。

  移动互联网在各种技术上的成熟,和市场在各种业务上的成熟,都为车联网这个商业模式创造着基础要素。

  用户通过客户端预约到车辆,其行车路线和实时位置都被数据化。而用户平时的线下消费数据一旦和出行数据结合,那么平台就可以根据位置、时间、环境等条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推荐。比如,甲打车从A地到B地,此时正值中午,平台是不是可以根据这个信息给甲提供目的地相应的餐厅(而且口味是符合甲喜好的)。

  这还只是一个简单场景。根据丰富维度的内外部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实时实地的服务推荐,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同时,每个商家都会被匹配给更加精准的客户,这可是比简单的流量导入要质量高的多的线上服务。这也可以被看作所谓的互联网下半场策略。

  车联网这盘生意,从约车平台延伸到O2O可以(滴滴做),从O2O平台延伸到约车业务也行得通(美团做)。但很明显,美团要更迫切和更有优势。

  滴滴靠纯粹的收取服务费(或者后期的差价利润),虽然也能盈利,但诟病颇多(尤其是司机的怨言)。而且早有市场声音指明,滴滴应该另寻盈利模式(其实滴滴本身也在探索新的可能,据说车联网业务已经有内部商业策划案)。但滴滴面临政策难题,原有业务转型才是当下头等大事。

  相反,美团的各项业务趋于成熟,目前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外在威胁。而内在的增长压力才是美团的当务之急,寻求车联网的商业可能,恐怕更加急切。

  说了这么多,都只是一种商业判断和猜想。无论是滴滴跨界O2O,还是美团跨界网约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能够在市场上存在寡头企业的情况下,跨界成功的商业案例,毕竟是非常少的。就比如,支付宝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不还是没能做成社交嘛!

  只是希望,商业能玩出更多的可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增量价值。这也许就是商场的魅力所在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