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自贸区3.0时代:文化服务贸易摆脱“地摊式”交易

  随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货品、服务、资本、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越来越快,区域一体化成为国际贸易体制的新动向,特别是以准入性同等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代表的新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越来越向全球层面发展。与此同时,世界文化贸易的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联合国有关文件和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从2010年起,亚洲地区形成全球增长最迅速的文化消费浪潮,其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年轻人口大量增加,二是中等收入阶层大量增加,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级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心和一个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正在重新叠加,这成为亚洲地区的一道新景观。

  自贸区发展进入3.0时代为文化产业提供新契机

  2013年,国家正式确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我们称之为自贸区的1.0时代;2015年,国家在此基础上再次批准天津、福建、广东三个自贸区,谓之自贸区2.0时代;2016年9月,国家再次批准七个自由贸易区,包括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浙江、重庆和四川,这也标志着中国自贸区进入到3.0时代。之前,自贸区多数依赖于海港,而且各自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例如,上海依托于金融中心的优势,以金融的开放来带动全方位的开放。天津注重京津冀联动发展,福建注重海峡两岸联动,而广东则在粤港澳合作上具有优势。但国家于去年批准设立的七个自贸区,尤其是几个内陆自贸区,到现在也没有明确针对哪个国家,这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那就是我们要建立一批内陆开放型的经济高地,依托海港、河港、空港、陆上交通港,在更大的范围内使得我国的开放跨入到全新阶段。这无疑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即在金融开放创新、贸易便利化、法制保障和政府服务创新的背景下,使得文创产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资源。

  截至2015年底,位于上海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艺术品保税仓库,所带动的进出口货品总值就已高达150亿元以上。深圳前海自贸片区建立之后,亦吸引众多文化艺术产业进驻。自贸区内,通关便利、税收优惠、海内外艺术资源集中、金融配套完善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艺术机构、企业进驻,使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文化贸易服务路径走向平台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贸区政策的推动下,一些新的业态、模式和路径开始出现。新型城市要成为跨越工业化、跨时代的文化城市,需要强调信息、要素的相互集聚以及全球化时代网络中心的任务。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文化服务贸易基地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平台化、枢纽化和创新性的特点。

  从2014年开始,在上海已经连续举办3届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CCLF)成为文化新业态的代表。这是一种独特的酒店展示型的文化创意版权的交易。第一届CCLF还鲜为人知,很多人好奇,为何文创产业的版权交易要搬到五星级酒店去做。然而,第三届的CCLF则吸引了来自南非、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丹麦、俄罗斯、以色列、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艺术、动漫、游戏、影视等原创项目,参展商数量、展品数量、参展品牌均超过往届。该种展会模式使得版权交易摆脱了“地摊式”交易的形式,探索出一个新层面。为了方便交易展会还建立了7个平台,包括法律平台、咨询平台等。2016年,交易会首次体验线上B2B商洽配对,全面实行线上商务邀约,应用O2O电子商务模式,买家和投资商可预先从网上查看IP项目,并随时向主办方预约洽谈。

  此外,展会还采用了实物交易与海外电子交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资金池”,吸引大量海外文创产品参与。以参与展会的一尊佛像为例,其为海外收藏的中国佛像,被放置在自贸区的保税仓内,展会期间以保税展示的方式放在艺术品中心进行展示与交易,受到关注。

本文作者: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文创中国周报微信号:culturalcreative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