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三个合伙人,是怎么成了散伙人的?

  |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hstl8888)

  4年前,一部《中国合伙人》风靡大江南北。

  电影的最后,三位合伙人分道扬镳,一句经典台词:“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一时引起社会热议。

  而现实中,也就是剧本的原型人物——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他们将新东方做成中国教育第一股,被称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最终却也以“分家”收场。

  初创时,三驾马车可谓黄金搭档,每人33%的股份,各司其职,但是新东方做大后,矛盾逐渐凸显。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因为利益的关系,新东方新的业务难以开展。北京的新业务还能均等掌控,但是如果到上海、广州去发展,上海和广州算谁的业绩?图书出版公司算谁的业绩?远程教育公司算谁的业绩?

  其次,新东方早期管理层中有不少裙带关系。外界因此戏称新东方人力资源的特点是“三老”,老同学、老乡、老妈:当时俞敏洪的母亲是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这一点令从西方留学回来,视“规则为王”的王强无法容忍。

  2000年,俞敏洪制订出一套统一战略,对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

  第一,合理的股份增发机制,让有能力新股东推进新业务。公司每年都有期权,俞敏洪每年申请期权,发给能干的人,谁干的多,就发给谁,这些“新人”能持续拿到新东方的股权。这样新业务不断由有能力新股东来参与、推进。

  第二,用10%的代持股份吸引新管理者,撇开裙带关系。新东方共一亿股,在公司股份制改革中,怎么分?俞敏洪特别询问了一家咨询公司,咨询公司要求作为创始人的他持有55%的股份,称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公司发展。在分股时,俞敏洪被分到55%,但他拿出10%作为代持股份,自己只拿45%。为什么拿出10%?因为俞敏洪觉得新东方需要新的管理者。按他自己的话说,“家族成员再在新东方,会形成新东方的发展障碍”。

  俞敏洪花了4年时间周旋在管理层、地方、部门之间,总算把松散合伙制变成真正股份制,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大家对于分完股份后的权利分配仍存在分歧。

  当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到底谁是第一副总裁?因为俞敏洪是创始人,大家认为他当第一总裁都没问题,但是谁当第一副总裁、谁当第二副总裁就有了疑问,徐小平和王强都会问“凭什么让我当第二副总裁?”

  由于管理层依旧无法达成共识,最后,核心团队辞职的辞职、跳槽的跳槽、另起炉灶的另起炉灶。

  颇具戏剧性的情节是:一次俞敏洪得知徐小平带员工进行“革命”,反对他的改革,便直接让人把徐小平的办公室占了。徐小平上班一看,见到自己办公室里坐着别人,几乎说不出话来。

  分歧的最后,徐小平、王强离开新东方,“战争”宣告结束。离开后的两人创立真格基金,成为业界著名的天使投资人。

  截止2016年4月,真格基金已经投资了296个项目,天使轮投资占75%,36%的项目进入下一轮融资,5.7%的公司过了“C轮死”门槛,其中还包含2个独角兽企业。

  散伙后,他们依然维系着革命友谊,每年抽出空闲进行两三次聚会,偶尔给对方写信。但三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谈。

  徐小平认为新东方不符合他的发展期待,却又说:“有一太平洋的话要跟俞敏洪说,但一滴都不想滴出来”。因为他担心,“俞敏洪是不是有这个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容纳我波浪滔天的献言献策。”

  未来,三人会不会再合作?

  “三个人一起玩是好,但是要和不同的人玩,才会玩出不同的意思。”则是俞敏洪笑着给出的答案。

  其实,三个人散伙,首先说明公司没事先设定具体管理制度;其次,“规则大于人情”,用兄弟情义来追求共同利益,无法长久;第三,作为公司最高决策层,企业怎么走,每个人的权力利益怎么分配,如果不能非常明确扔在桌面上,只是自己在消化,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走,注定让公司陷入混乱。

  ------END------

  本文作者:华商韬略 | 华商名人堂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获得授权。

  欢迎订阅华商韬略公众号(id:hstl8888),和更多读友讨论本期人物。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