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刚刚打响,现有城市格局将遭颠覆

◎作者丨孙不熟

◎来源城市战争(sunbushu123) 已获授权

政策竞赛,是驱动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

继自贸区之后,“国家中心城市”成为新一轮政策竞争的焦点。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以及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被表述为国家中心城市。此外,还有成都、武汉、郑州获得国务院“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而在自媒体上广泛流传的“4个全球城市+11个中心城市”的版本则被住建部否认。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只有8个城市拿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其他城市暂定。

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在成都、武汉与郑州的刺激下,国内已有十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显示“国家中心城市”不像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更像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政策激励。

那么,究竟哪些城市入选的机会比较大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这一轮国家中心城市创建潮的背景是什么?

媒体上关于背景信息的介绍很多,我也为此请教过规划行业的老领导,再加上我自己的观察,感觉最关键的信息都在两句话里面:

一句是“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10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这是2015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重庆出席一个论坛时的讲话,可见为北京上海这些超级城市减负的紧迫性是有多大。

另一句话是“要带动周边发展”——这是今年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谈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时的讲话(据中国新闻周刊)。

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解读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两个门槛,一是必须能为北京上海两个超级城市减负,二是必须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领导力。这就要求申报者既具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又要具备一些引领性、辐射性的城市功能。

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沈阳、南京、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11个城市加入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此外还有深圳、济南、福州等城市间接地表达了对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兴趣。据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城市的可能性。

01

沈阳(☆☆☆☆☆)

沈阳原本就是东三省的最大城市以及大区中心城市,这从其三位数的电话区号就能看出,其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问题不大,不足是随着辽宁经济的持续萎靡,其对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的吸引力正在快速下降,对北京上海的减负能力有限。

不过,正因为东北经济的不振,国家很可能会给东北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名额,这个名额要给,最佳选项就是沈阳和大连,但考虑到省会城市在最近几年的政策竞赛中普遍处于强势地位,沈阳比大连的可能性更大。

  

02

南京(☆☆☆☆☆)

从电话区号来看,南京在华东地区也是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自古便是令人向往的经济富庶、人文荟萃之地,其科教资源在国内城市中被认为仅次于京沪,对高端人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不仅如此,南京所在的江苏省,是中国第二经济大省,发展势头是沈阳所在的辽宁不可比拟的。

不过,南京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经济实力在省内的首位度不高,其辐射力主要体现在苏北与皖东地区,在最为富庶的苏南地区还没有多少存在感。不过,南京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很快、锐气很足,假以时日,其对苏南地区的影响力定会大增。

03

长沙(☆☆☆)

武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长沙的刺激想必不小,对决策层来说肯定也很为难,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同为中部城市,武汉无论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力,都明显比长沙更胜一筹,如果中部地区只有一个名额,那无论如何武汉的胜算肯定更大。所以,中部地区已有武汉与郑州入选,长沙的可能性暂时不大。

不过,最近十年来,长沙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其GDP排名从2005年的第24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14名,上升幅度在主要城市中最大。

不仅如此,长沙在省内的首位度也非常高,达到2.95,其占全省GDP的比重也接近30%。其在省内的综合影响力,已经十分接近武汉、成都这些强省会城市。

所以,长沙的暂时落选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对手太强。长沙也不必太失落,毕竟很多政策竞赛到最后都是雨露均沾,只是时间有先后,这一次没入选,可能下一次就入选了,而且政策名目还会继续创新,没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国家级定位。

04

杭州(☆☆☆☆☆)

杭州与南京很像,都是华东地区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也都是令人向往的经济富庶、人文荟萃之地,科教资源与交通枢纽度虽不及南京,但在省会城市中仍然位居前列。

更重要的是,杭州在省内的首位度很高,远超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所有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且新经济的表现十分突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可与一线城市媲美,能够很好地分流北京上海外溢的高端人才与产业,是非常理想的国家中心城市后选者。

不过,杭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不足,那就是地理上与上海太近,如果杭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上海的定位很可能就要升级为全球城市了。

  

05

西安(☆☆☆☆☆)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愿望已经获得李克强总理的关切。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来到陕西代表团,与代表共同审议报告。

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发言时提出,目前,国家明确了8个国家中心城市,没有一个位于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的西北地区,建议国家将西安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引领西北的发展。

对此,李克强回应说,“陕西是过去西北局的所在地,大秦帝国也是从关中起来的。你们研究一下,可以考虑,如果衔接好,给国务院专门写报告,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随后,国家发改委由副秘书长带队,17个司局的相关领导就来到陕西代表团召开对接会,现场收集建议清单,征求代表意见。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获批的可能性很大。

06

青岛(☆☆☆☆)

青岛是山东省最大的经济城市,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创新能力足,具备北方深圳的气质,对高端人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且在中日韩自贸区愿景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是比较理想的国家中心城市候选者。

在山东省日前发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山东也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不过,青岛可能会面临济南的竞争,国家会否在一个省内同时设立两个国家中心城市,要打一个问号。如果山东省像内陆省份那样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强省会,那么青岛不一定会胜出。

  

07

宁波(☆☆☆)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与工业城市,但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如杭州,在区域辐射力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上也不如杭州,其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机会暂时不大。

不过,宁波在2016年成为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显示国家对宁波经济的重视。据此,宁波可以转变思路,创建特色型的国家中心城市。

08

厦门(☆☆☆☆)

厦门地理位置独特、风景怡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对高端人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且毗邻台湾,将其打造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有助于分流北京上海外溢的高端人才与产业,还能为两岸经贸合作创造一个大平台。

不过,厦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城市空间、人口与经济的规模太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也有限,在功能上更像是一个小而美的宜居城市。

福建省如果要有一个名额,到底是厦门还是福州,要打一个问号。当然,目前来看,厦门的积极性比福州要高。

09

深圳(☆☆☆)

可能是因为与广州太近,深圳对“国家中心城市”这个title的兴趣好像不大,其志向更像是成为中国版的硅谷,这从其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能感觉得到。

不过,从国务院对深圳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来看,深圳早已被定位为两个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是上海。

据此,深圳的定位很可能是成为一个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型全球城市,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10

济南(☆☆☆☆)

济南是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正因为如此,济南现在挺着急,希望山东省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进一步支持济南发展。

如果山东省像中部省份那样实施“强省会”战略,那么济南还是挺有机会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只不过,山东还有一个青岛,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个选择题不太好选。

11

福州(☆☆☆☆)

最近几年福建省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中获得较大提升,这从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的定位上就能看出,所以给福建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名额还有挺有可能的。

不过,福建还有经济总量更大的泉州、名气更大的厦门,这也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

对比来看,泉州的经济总量虽大,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如福州与厦门,而从整体的产业与人口容纳空间来看,厦门亦不如福州。所以,我更看好福州一点。

  

小结:

目前来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扩容的可能性很小,相比而言,“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名头不带行政级别的色彩,其审批的流程要简单得多,给予政策支持的途径也灵活得多,这也是众多城市申报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所在。

当然,“国家中心城市”在政策支持上的含金量是多少,目前还不明确,但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言,在激烈的城市竞赛中,有些东西你有了不一定有什么用,但如果别人有你没有,你可能会吃亏。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