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政策再加码 电商、P2P争相申请牌照

  央行、银监会于3月30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已经在业内引发反响。京东、万达、唯品会等公司均已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企业说(微信号:qiyeshow),专八企业黑幕,也为良心公司背书,一键求真相↓↓↓,就这么简单!

  

  消费金融牌照放开京东、阿里等电商金融将获益

  有一些风口,是由科技上的突破带来的,5G、虚拟现实就是如此;有一些风口则是由资源整合、利用的新方式带来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就有这种属性,这次的消费金融也是此类风口的又一案例。

  消费金融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

  根据央行的数据,国内消费信贷余额2015年末达15.36万亿元,消费信贷规模已增加3.59万亿元,达到了18.95万亿元。按照六个月以内的商业贷款基准利率4.35%来算,每年增加的消费信贷市场的规模也达到了1500亿左右。

  更令人心动的是,这并非一个接近饱和的市场,现有的消费金融体系还远没有达到覆盖需求的程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20%左右,而在信贷发达的美国市场,消费信贷的占比超过60%。在这个方兴未艾、加速发展的市场之中,银行类、电商类、P2P类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持牌类四大力量,各显神通争取生存空间,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大业态。

  

  大数据对于消费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非银行发起的消费信贷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陌生,京东白条,蚂蚁花呗都是借助电商消费场景,使用频率很高的消费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在大数据的应 用上有着天然的数据沉淀优势,作为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紧密的后起之秀,在利用大数据做风控方面,所使用的变量甚至比银行更多,风控能力也比基于传统金融征信 的风控体系更强。消费信贷反传统信贷的特征是“小额、快速、便捷”,也与大数据的利用直接相关。

  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虽然发展迅速,但绝不意味着它们在现行规则中是强势的一方。2015年11月,招行、交行叫停京东白条的信用卡 还款,就是银行作为“正牌机构”对新兴电商消费金融服务的一次“合规性”碾压:银行坚持认为京东白条是信贷产品,不应该“以贷还贷”;而京东则声明白条是 商业赊销,属于商业信用,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偿付。作为“非正规军”的京东,在没有规则赋权的条件下,还是难以真正应对银行对“抢饭碗”的凶猛回击。

  

  大数据能更好地解决传统金融征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图片来自网易)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5日对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的采访,消费金融牌照高门槛体现在要求主发起人必须是金融机构且股份不少于30%, 这对于阿里、京东这些电商出身的平台来说非常不公平。显然,这种规定强化了银行的主体地位,作为“非正规军”的电商平台,必须依附于银行才能实现自身的金 融目标。银行在这种合作中作为取得合规性的“必要条件”也将获得更高的话语权。出于审慎和风险管控需求的规定,却造成了人为的行业不公平。

  如果说电商做消费信贷,凭借的是自身电商平台所拥有的消费场景,那么P2P平台又是怎样与消费信贷这块蛋糕相对接的呢?从与消费者的距离来 说,P2P平台显然比不上电商平台,但是,P2P平台能够配置的资金则更多。在P2P平台经历了资金池问题、监管规则落地以及大量平台关闭等危机之后,整 个行业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风口”的洗牌期。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可能对于不少尚未形成自身特殊优势的平台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转型良机。但是,回归到之 前所讲的消费信贷的价值原点所在——想要真正拥抱这个风口,还是必须打好大数据和风控的基本功。P2P平台怎样在避免资金池问题的前提下,运用资金优势和 数据优势做好与商业场景的对接与风控,将是成败与否的关键。美国的Capital One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每个月发放贷款金额上十亿美元,但是后台没有审批人员,依靠的正是数据的挖掘与技术的创新。

  

  P2P参与消费金融的方式示例

  消费金融牌照放开后,市场结构将较之前更加偏向于电商和P2P等以往的“非正规军”。这些机构一方面更具创新力,能更有效率地进行消费金融的推广与 风控;但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诸多监管对它们而言也不适用,这些机构可能在利益驱动下表现得更为激进。这仍然需要更多的规则加以支撑和规范,促进其才 能有效运转。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