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朱民博鳌激辩:资产证券化能否有效去杠杆?(图)

  和讯网消息 我国已拉开去杠杆攻坚战大幕,不过市场对于用什么方式才能有效去杠杆看法不一。3月24日,在一场题为“怎样去杠杆”的分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与IMF前副总裁、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就对资产证券化是否能有效去杠杆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能源原材料行业债务高企 去杠杆成重中之重

  有消息显示,目前相关部委正在抓紧细化企业的债务处理问题的相关配套政策,2017年之内,银监会和重点行业将共同确定分类别的试点名单。由于控制金融风险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去杠杆作为核心的一环在今年将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国将对重点行业,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或将涉及钢铁、煤炭、有色、房地产等行业。

  朱民在博鳌论坛上也表示,能源和原材料这两个领域借债比例较高,增长非常强,现在的问题在于债务的可持续性,因为随着产能过剩,这些行业需要进一步结构调整,利润也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债务令人担心。

  资产证券化能否有效去杠杆?

  而在之后的发言中,朱民提到,可以依靠证券化手段来解决流动性危机。

  资产证券化通俗而言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实际上,在最近一期政府工作报告的“积极稳妥去杠杆”中,就对“推进资产证券化”这一去杠杆路径进行了强调。

  报告指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这与储蓄率高、以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

  而在之前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表述多为: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从“探索”升格为“推进”,这也意味着其功能寄托已从单纯的基础设施融资化身为“去杠杆”的方法之一。

  不过,目前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分割、规则不统一等问题也被业内人士所关注。

  对于朱民的观点,李扬随即提出质疑,他认为中国解决流动性的问题要靠证券化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大陆法,该法系不太支持证券化的运作,做不到真实销售、真实隔离等。

  针对朱民提到的“可以依靠证券化手段来解决流动性危机”的观点,李扬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不可能依靠证券化,因为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大陆法,该法系不太支持证券化的运作,做不到真实销售、真实隔离。

  他还以过去的经验为例称,上世纪末,央行在考虑引进证券化这个工具的时候就研究过。经过7年之后,就推行了一单证券化产品,又经过了大概10年,到现在证券化在中国还是不太能推开。

  “我们证券化信托机制不存在,一定要有一个信托公司,而且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销售过程,这中间有一个税,这个税不愿意免,证券化就不可能做到。”李扬说,“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发现它不是中国能够做的事”。

  除此之外,李扬还表示,从供应资金结构上看,西方国家推行证券化是希望释放一部分流动性,而中国流动性可以不通过这种方式,而是通过别的方式获得。从信用角度考虑,目前中国资金供应结构是银行信贷不到60%,20%多一点是发行债券,还有20%多是影子银行。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朱民直言,他认为虽然当前中国的法律不是百分之百地支持证券化,但仍然有改善空间。在去杠杆的过程中,要强调以市场为依托的做法。在他看来,虽然有很多方法能为系统提供流动性,但风险仍留在系统内,通过证券化方式则能把风险转移到系统之外。

  对此,李扬反驳道,证券化只是转移风险,并没有消灭风险。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证券化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通过一层一层的证券化将信用升级到最后,但还是没有用,因为其底层风险并没有被消灭,一旦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就变成了一个危机,“金融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金融消灭不了风险”。

  而不久之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表示,资产证券化产品自身的流动性较弱,相关产品的信用风险也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扩容而开始显现,因此当下最重要的仍然是需要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择机出台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办法来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尽快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和流通机制,引入并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强一、二级市场联动。

  去杠杆的核心还是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也有行业研究人员称,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属于被动去杠杆,而去杠杆的核心还是在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使供给效率得到真正提升。从长期来看,应从企业“被动去杠杆”向“主动去杠杆”转变,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促进要素转移,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有加有减,从根本上化解企业的债务风险,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来源和讯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