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瀚投资每周投资纪要(3.20-3.26)

  一、每周宏观经济事件评述

  1、上周我曾发表过一个数据:截至2017年3月9日,420家银行公布的17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合计规模14.58万亿。已超过16年的12.99万亿,远超2015年的5.3万亿。2月,同业存单发现1.97万亿,创下了同业存单发行的纪录。同业存单到期压力巨大,2月到期1.02万亿,3月将到期1.59万亿。

  21世纪报出了一个报道,说同业存单规模越来越大,且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还在一路上扬,各期限已经普遍超4.5%,甚至向5%逼近,银行负债端和收益端已经倒挂,既然收益都不能覆盖负债端了,银行为什么还要拼命的高利率狂加负债端?

  先来看同业存单的运行原理。中小银行是同业存单的主力,在全部余额中,近40%是由总资产规模在7000亿元以下的中小银行发行的(有些银行名字中的地名甚至都不被人熟知)。中小银行往往放不了那么多贷款,风险管控能力也跟不上,那么它们发这么多同业CD为什么?7

  答案是他们靠期限错配和加杠杆赚钱(即承担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赚取利差)。中小银行的普遍做法是,发行同业CD吸收资金,然后主要投放于同业资产,比如购买同业理财产品,赚取利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信贷需求有限,只能投资于债券等资产,又面临自己专业能力有限,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购买别人的同业资产。例如:A银行发行了3个月期同业存单,获得资金去投资B银行的1年期同业存单,并质押部分B银行同业存单,借14天的钱,再去买半年期C银行的同业存单。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金融机构在同业存单上加杠杆,这中间大量的资金和资产期限错配,而且在资产久期上加了杠杆,需要有额外的“新钱”做流动性补充,这时发行手续简单的同业存单就成了“新钱”的重要来源。另外,同业存单本身绝大部分期限也都在1年以内,是一种短期负债工具,在流动性紧张时,自身到期也有续作压力。

  所以,中小银行人士有一个明显共识,即负债与投资收益是否倒挂不是问题关键,目前最急迫的是应对流动性风险。有农商行人士透露,有银行在投资端不断加杠杆后,负债资产久期错配高达24倍(1个月对两年)。银行资产久期加得太长,降下来需要时间,有些手上的债券一时半会也卖不掉。此时面对大量同业资产到期,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即便面对市场利率大幅提高,利差收缩甚至倒挂,银行也别无选择,这就完美解释了同业发行利率达到一个难以理解的高位,但发行量却依然较大(有些小型银行发行的评级AA以下的短期同业CD甚至出现了5%以上的利率)。不断的滚动发行同业存单就是“续命”之需,局部恶性循环不可避免。

  另有城商行人士透露,“有些银行甚至还在加杠杆,不到利润临界点,他们还是不会降杠杆”。若银行主动减少同业存单发行,对应资产端被动去杠杆,华创证券屈庆团队研报指出,这个过程必将伴随金融机构和央行的博弈,以及市场的阵痛,因此判断短期内同业存单的利率很难出现明显下降。

  简单一句话:药多贵都不重要,关键是药不能停,重度依赖高度成瘾之后一旦停下来,后果不敢设想……对于小银行来说,活着比赚钱重要,已经到了借新还旧,能撑一天算一天的地步了。

  2、上周一资金面十分紧张, 16:30之后,依然有金融机构交易员在“跪求”资金。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交易员称, “今天真的是从早借到晚,我们就借到了下午5点多,市场上有好几家小机构最后还是违约了。从市场多名交易员处获悉,20日全市场融出资金较少,包括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在内的大行也在借钱。

  在周一交易员“跪求”了一天的资金后,周二银行间流动性紧张程度进一步升级。早盘,中国银行间市场1年期利率互换(IRS) 大涨6.5个基点至3.71%,为逾两年盘中新高,1月IRS上涨20个基点。银行间10年期国债成交收益率上行2.5个基点,报3.335%。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全线上涨,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来到5.5%。

  长江证券固定收益一部交易主管张晖表示,现在看到有机构以10%的价格融出隔夜资金。

  据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团队,本周资金面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第一,中国央行上周第三次变相加息,全线上调SLF、MLF及逆回购利率。随着周末房地产调控升级政策密集出台,市场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紧缩配合。

  第二,3月最后两周是MPA和季末紧张发酵最猛烈的时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季度MPA考核的压力不仅不会弱于之前市场预期,甚至可能会比预期更为严格。根据近期与银行交流,除五大行外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反馈MPA考核压力很大,MPA考核对资金面和债市的扰动恐怕才刚刚开始。

  第三,300亿光大转债打新的冲击,预计冻结资金将超过4000亿。

  第四,公募基金委外定制迎来严厉监管,新老基金均受冲击,存量基金可能面临调仓压力,流动性紧张仍在升级,将进一步推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

  民生证券李奇霖此前也提到,在MPA考核即将来临之际,大量交易机构追涨进场,大幅加仓进入债市。这可能意味着,大量机构都将面临着抛盘的压力,债市的调整会比预期来的强烈,一季度MPA考核将是今年最为严峻的一次。

  下图为周二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

  

  

  总之,“续命”的钱越来越贵,一些银行吃相越来越难看了,毕竟快饿死的时候谁还会管什么收益负债情况,活着比赚钱重要,小银行已经到了借新还旧,能撑一天算一天的地步了...

  注意:1年期IRS和加权同业存单利率都拉出新高,反观国债却非常坚挺。10年期国债期现利差压到零, 这意味着期货市场站在央行对立面上,从以往定价看,1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要跌出新低才能纠正错误的远期利率定价。很显然,有人在刻意操纵十债期货。

  央行公开市场本周转为净投放 规模800亿元,本周SHIBOR走势如下:

  

  3、很多人讨论和研究M2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事实上,中国2008年之后的M2没有参考意义。在08年之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里,M2都是作为货币循环的起点,而非终点。M2只能体现央行—银行体系中的货币总量或杠杆情况,无法体现银行和非银机构的表外扩张程度,而后者恰恰是这两年水漫金山的源头,看看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速吧,庞氏特征出现了。

  至于金融体系的空前繁荣和疯狂扩张,一切都要从08年-12年这四年期间上头对金融行业的态度、政策、监管说起……不论如何,中国目前金融行业的泡沫全世界全人类罕见(金融占比超过07年美国和90年日本)。央行如果选择重拳打击极高杠杆的金融系统(影子/表外资产),很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接下来就是标准的经济危机模式:向下正反馈带来的流动性危机(参考股灾时,债市房市是股市的十倍威力以上);而放任不管的话,泡沫就越来越大,维持庞氏游戏的成本越难越难大,对实体的伤害也越来越大,整体硬着陆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现在央妈只能在钢丝上做托马斯回旋一般的调控,事实上,央行已经失去对疯狂的高杠杆的金融体系的控制了。

  PS.这两天钱很紧,利率狂飙,甚至有小机构违约,但市场还没给央行摆出一副要死了的态势,只是吐了几口血,结果今天3点坊间就有传言,说央行出手给奶3000亿。从204001今天尾盘狂跳水来看,或许消息是真的。好吧,还能说什么呢,快走到悬崖边了,接下来就是抉择时刻,是纵身一跃一了百了,还是继续路径依赖,在悬崖上继续走钢丝?前者配合各种改革或许能换来希望(困境反转),后者必然只有无尽的绝望(长期萧条)。

  4、据路透引援央行人士,央行日前下发今年信贷工作意见,要求将住房信贷政策作为调控房地产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合理搭配使用最低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优惠幅度和最长贷跨年限等住房信贷政策,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及时对辖区内住房信贷政策做出适度调整。该央行人士称,“楼市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推动的,累积的泡沫风险应该也到了不得不重视阶段,所以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要先从宏观上管住货币,通过信贷抑制过旺需求。”

  5、莫尼塔证券这张图信息量很大。政府家里没粮,基建、PPP高峰过去阶段见顶。

  

  6、信用债暗流汹涌,债券回售压顶加剧风险。数据统计,2017年共有698只信用债面临回售,发行规模达6321.56亿元。且AA级及以下债券数量及规模占比分别达到了55%、46%。伴随着债市暂停上市风险数量骤增、17年公司债发行政策收紧、发行人再融资的渠道受限,债市回售压力加剧,部分现金流紧张、再融资能力受限的发债主体或因回售触发违约。

  

  中国证券网周二报道,多家机构证实,有关部门正在计划将可质押公司债的评级门槛提高至AAA级,AA+及以下评级的债券将无法入库质押。新规预计4月7日执行,同时会进行新老划断,存续债券暂不受影响。这意味着监管层对债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将再度升级。

  7、【证监会再谈借壳和高转送】

  借壳上市:证监会表示,近期并购重组市场出现了突击打散,表决权给他人,规避实际控制人认定回避重组上市监管的情况,目前已有9单项目被终止重组,这些重组项目共同特征是,向一方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新购买资产与原公司主营业务不符(不属于同行业或上下游),短时间内不仅变更实际控制人还做了主业调整,在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比重组上市还复杂,需要从严监管。

  高送转:证监会要求送转股的送转比例应与公司业绩增长相匹配,同时严格披露减持计划。

  8、黄浦江边的渔夫:年报看到现在,感触最深的是:由于“行政化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要不就是没有能力转嫁成本上涨的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受到大幅度挤压,要不就是消费者加杠杆直接替相关行业(例如房地产)接盘。换句话说,社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被大量用来支撑“行政化供给侧改革”受益的少数行业(煤炭、钢铁、水泥、房地产、基建等等),但这些行业恰恰是把我们带到今天经济困境的行业,而对这些“旧经济”行业持续输送社会资源就像癌症细胞不断从身体吸取养分一样,只会把病人折磨的更加虚弱不堪。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选择“行政化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不算意外,但最后的结果也同样不会意外。

  很多人还在为上游疯涨而高兴(认为周期向上股市也向上),事实上由于消费低迷,上游向中下游的传导是不通畅的(看CPI和消费数据就知),下游涨价可能失去销量。所以最终,供给侧改革是搞起了上游,但却损害了中国实体经济(A股)最重要组成的中下游。

  9、微博网友chocolateuir:最近看到一个论点,大致意思是2016年商品房销售11.7万亿,但是房贷余额只增加4.96万亿,说明自有资金比例很高,杠杆率低。同时居民支出6.8万亿之后储蓄总量和理财总量在正常增长。居民部门的余量还很多,还可以继续加杠杆买买买。这完全是混淆数据、逻辑错误。

  第一,和个人房贷对应的是商品房住宅销售额中针对个人的数字,这个不是11.76万亿,而是9.9万亿,出去对公销售部分,预计在9.3-9.6万亿之间。作者混淆口径。

  第二,个人新增住房贷款余额4.96万亿不假,但是这个数字忽略了当年存量房贷按揭归还部分。2016年居民房贷余额19.1万亿,假设当年4.96万亿均匀平摊,2016年平均居民房贷余额大约在16.62万亿,按照基准利率20年等额本息计算,当年归还金额1.36万亿。也就是说对应2016年销售的房子,实际新增贷款应该在6.32万亿。

  因此,9.6万亿个人销售额中贷款居然占到了6.32万亿。已经达到65.8%,非常接近银行按揭能够提供的最高70%。考虑到有不少人是二套房商贷,可以发现居民部门已经是将杠杆用到极致了。原作者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关于存款不受影响,原作者估计就拿总存款数量直接就当了居民存款,这是大错特错的!!中国储蓄率高是一种假象,居民部门储蓄率已经很低了,机构储蓄率高造成的假象。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近两年已经下降到13%左右,这个数据吴敬琏老先生也曾证实过。

  

  中国边际储蓄率这些年已经开始下降,而且房价暴涨的年份下降的幅度大,房价暴涨在2016年甚至对全口径的全国存款增速都造成影响了。

  再给大家三个重要信息:

  1)新增居民贷款÷可支配收入比12.5%,无论与之前历史相比,还是与美国等国际比较,均已达到历史极值。特别是住房贷款(假设中长期贷款全是住房贷款),2016年“当年新增房贷÷可支配收入”,要超过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最高点。

  

  2)按照全部按照4成首付6成贷款、20年等额本息还款模式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购房支出及其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情况,现在已经达到37.34%。注意,这是对宏观收入比值,还没扣除你的五险一金和福利呢,按照30%估算,已经到达50%的极限了。

  3)根据《2015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总金额占总储蓄的75%。也就是说,中国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大多数人根本没攒什么钱,还要找这些人加杠杆?

  中国大多数人这么点收入几乎没有储蓄,还好意思说中国人杠杆低?居民余粮多?能够做出这种发言的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为了给上边人开脱!

  10、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桥水创始人Ray Dalio最近发文,警告投资者别小看民粹主义。

  Dalio和三位同事根据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民粹主义/反建制党派在全国大选中获得的选票占比,设计了“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指数”,用它展示民粹主义如今在发达国家有多受欢迎。1900年至今,发达国家的民粹主义经历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受到经济大萧条打击的上世纪30年代末,另一次就是近几年。近些年的数据源自美国的特朗普、英国推动退欧的独立党(UKIP)、德国右翼的另类选择党(AfD)、法国的“国民阵线”、西班牙左翼政党Podemos和意大利的“五星运动”选情。

  

  Dalio认为:“民粹主义塑造经济环境的影响力可能比经典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大。未来一年左右,我们将了解更多,因为那些目前在位的民粹主义者将显示他们是多传统的民粹主义者,多场选举将决定还有多少民粹主义者会当政。

  一个“典型民粹主义者样板”对以下四种现象感到不满:

  ·财富和机会的差距;

  ·自认为面临国内外不同价值观持有者的文化威胁;

  ·“建制派精英”掌权;

  ·政府未能有效地为普通民众服务。

  上述因素造成强势的民粹主义领导者崛起,他们号称为这些民众服务,热衷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制造冲突,更愿意影响和控制媒体。

  特朗普当选标志着市场站在了一个长期转折点上,未来十年将显著不同,“我们很可能正处在一个将持续10年的重大逆转中。”

  二、全球市场主要资产价格变动跟踪

  

  

  

  三、市场大势和估值简要评述

  

  

  四、A股指数和行业板块的强弱度

  宽基指数

  

  行业指数

  

  

  五、股票池个股信息跟踪

  股票名称

  重要新闻事件

  华宝国际

  华宝国际,发布分拆子公司华宝香精的具体公告,华宝香精计划發售最多6159万股A股(10%股份),預期分拆发行价40元,预计募资24.2亿元。根据财务顾问公司估算,华宝香精的发行PE约为18.6倍,PB约为4.82倍,低于大多数A股23倍PE的估值。(换句话说,华宝香精2016全年的净利润约为13亿港元,据此大致推算,在经历15年和16H1的业绩下滑后,16年全年华宝国际的香精业务将出现回升)。

  上市籌措的所得款項將作以下用途:

  

  目前华宝国际母公司持有华宝香精90.1%的股份,此次计划分拆10%的股份募资24.2亿,推算华宝香精的A股估值为242亿港元,而分拆上市后华宝国际持有华宝香精的持股比例降至81-82%之间,也就意味着华宝国际持有华宝香精的市值约为200亿(这还不考虑A股上市后新股的爆炒),这远高于华宝国际当前自身的144亿市值。换句话说,华宝国际的其他三个合计收入占近45%利润占近15%的业务是倒贴的(烟草薄片、香原料、电子烟)。

  虽然华宝国际目前140多亿市值、10倍PE、1.3倍PB已经达到我们此前研报中的现金流折现模型的目标估值,但考虑到华宝香精A股上市的估值(242亿市值、18.6倍PE、4.8倍PB),目前仍值得持有华宝国际(最早参与华宝国际的逻辑是估值修复,所以给出的目标价是估值修复到合理的价格,而由于要约收购和分拆子公司的意外出现,改变了持有逻辑),等待华宝香精A股上市后,华宝香精股价翻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华宝香精的市值可能高达480亿甚至更高。按照目前IPO速度,再考虑华宝香精拉萨注册地拥有的绿色通道,半年即可完成上市,在子公司上市前夕再考虑卖出华宝国际比较合适。

  值得一提的是,大股东朱林瑶此前经过要约收购一役,低价大量吃下华宝国际的股份,持有华宝国际的股份接近75%,然后再高价分拆高持股比例的子公司去A股大量圈钱(子公司的市值远超母公司),毫无疑问朱是这场游戏中的大赢家,而小赢家是低位买入参与这波“私有化”行情一路跟随的小股东(包括半路杀入的复星),至于输家则是长期持有华宝国际的股东以及A股高位接盘的散户。

  中飞机租赁

  2016年公司营收24.48亿港元,同比增长58%,净利润6.38亿港元,同比增长67.9%。下半年公司收入14.21亿元,净利润3.98亿元,环比上半年均有所增长。

  公司传统飞机租赁业务(融资租赁+经营租赁)16年收入合共为15.79亿港元,同比增加27.4%。公司新业务融资租赁应收款项变现业务16年收入5.62亿港元,同比大增938.8%。

  当前行业的增速(+15%)、公司机队规模的扩张(超预期)、公司业绩的增长(+60%)、公司应收款变现业务的爆发(每年数倍增速)、公司拆解业务的启动(高利润率项目)、公司收购美国龙头拆解公司。当前10倍的PE是非常罕见的低估。

  三生制药

  三生制药实际控制人娄竞博士在3月21日与另一重要股东CS Sunshine Investment Limited订立购股协议。娄竞博士按每股股份9.50港元的价格从CS Sunshine手中购买1.65%的股份。大股东耗资4亿,折价3.55%增持股份,也是对公司产品入选医保后的一种信心。

  万孚生物

  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45亿元,计划投资于:新生产基地建设项目7.03亿、信息系统升级1.6亿。计划发行上限2000万股,大股东认购10%。

  这下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公司股价维持高位了。

  中集安瑞科

  2016年全年公司营收79.7亿元,同比下滑3.3%,营业利润同比下滑7.3%,净利润-9.29亿,扣除13.6亿计提的损失后利润为4.31亿,同比下滑17%。

  得益于公司业务相对分散,液态食品包装业务的增长,公司整体业绩下滑幅度要小于纯天然气产业链的公司。且随着油价和经济的反弹,公司能源装备业务的业绩下滑势头减缓。伴随着大势向好,公司整体估值有所修复。

  此前中报时,中集安瑞科估值极低,我们观点是最坏时刻来临,公司业绩见底、严重低估,大胆参与估值修复,在股价自底部上涨近70%之后,目前公司估值合理,并没有很高的安全边际,在经济和油价复苏前景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获利离场(3月20日观点)。

  绿叶制药

  3月17日,CFDA发布《关于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取消国际新药在华上市门槛!作为全球化创新走在前列的绿叶制药,股价居然没有丝毫反应?就算收购的Acino几个新药也算半个利好。

  晨光文具

  营收增速24%、利润增速12.8%,费用增速较快,利润增速低于预期,具体见核心股池研报。

  瑞声科技

  营收增速32%,利润增30%,略超预期,公布财报后股价大涨,具体见核心股池研报。

  华熙生物

  营收增速29.7%,扣非利润增速24.9%,略超预期,公司股价长期低迷,一直以为是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业绩表现不行,结果年报超预期增长,股价在年报公布后一天一度拉高7%,但尾盘回落,主要还是市值太小,又非港股通标的,无人问津,对于这个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的股票来说,现在或许是个好机会。

  具体分析见核心股池研报。

  老百姓

  营收增速33.4%、利润增长22.4%,有并表因素,费用较多,具体见核心股池研报。

  海昌海洋公园

  营收增速16.4%、利润增速33.1%,符合预期。具体见核心股池研报。

  恩华药业

  营收增速9%、利润增速18.5%,符合预期,稳健增长。具体见百大股池研报。

  海天味业

  2016年,公司营收124.59亿元,同比增长10.31%;净利润 28.43亿,同比增长13.29%。公司16年营收和利润增速显著低于15年(15%和20%)。

  酱油业务的增速有所放缓,因1)整体社会消费增速下滑;2)市占率较高很难进一步提升规模;3)同行业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4)酱油整体营收基数越来越高。同时虽然酱油的利润率仍在提升,但也越来越接近极限。另外一方面,公司的多品类发展遭到困境或瓶颈,耗油在过去25%的复合增速的情况下,16年同比仅增长4.8%,而调味酱在同样在近25%左右的复合增速的情况下16年不再增长(其他依靠单一产品的消费品想要多元化大多失败告终,例如洽洽、三全、克明等)。

  截止3月23日,公司股价32.44元,PE 32.4倍,PB 9.6倍,一个近千亿市值的公司,对应15%不到的利润增长,30多倍的PE显然是非常贵的。

  公司16年财报略不及预期,估值高企,有意思的是财报公布前几日公司股价连续上涨,似乎市场非常乐观。还有一种可能,一个月前解禁的股东要卖个好价格(解禁90%股本)。

  具体分析见核心股池研报。

  和美医疗

  司营收8.6亿元,同比下降5.5%,应占净利润为9571万元,同比下滑9.9%,扣非净利润下滑30%以上。远不及市场预期。

  二胎影响公司新生儿业务增速较好,但公司妇科业务大幅下滑,IPO项目进展缓慢。29PE估值不具备优势。

  具体分析见核心股池研报。

  天下图控股

  16年营收下滑23.65%,较上半年下滑幅度有所收窄,净利润-5.98亿,去年同期-1.5亿,亏损来自于1.83亿商誉减值+2.2亿无形资产减值,扣除后亏损为2亿左右。

  未来不再纳入百大股池。

  先健科技

  16年收入同比增长13.2%至3.53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4.6%。应占净利润1.46亿元(15年有公允价值调整影响净利润仅为236万,没有可比性),主要是出售了一家子公司,16年有高达2.13亿的非经常损益。剔除集团向美敦力发行的首批可换股票据的公平值及汇兑亏损的影响,16年应占净利润为2.56亿元,扣除2.13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为0.43亿。

  外周血管业务,特别是此前看好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腹主动脉(AAA) 覆膜支架产品爆发,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业务由于欧洲产品线的调整出现下滑,但核心竞争力还在,明年能恢复。各项新品推广顺利,心脏起搏器和左心耳封堵器业绩在来年会释放。研发储备丰富,各国科研推广顺利,产品全球认可度很高。

  公司市值从中期的60亿上涨至90亿。不考虑在研产品等其他东西,当前单纯以经营利润考量,PE近100倍,16年财报增速15%显然是撑不起这个估值,年报公布后股价一度大跌,毕竟香港市场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我们曾在1.3元时极力看好,现在获利超过60%,建议短期减仓,长期仍看好,等待回调再买入。

  详细的分析见核心股池研报。

  BBI生命科学

  16年营收增速24.7%,利润增速19.5%,PE 16倍,详见核心股池分析。

  兴达国际

  16年营收增速15.5%,净利润增速59.9%,高于业绩预告的50%+,上半年賺7千萬, 下半年是2亿,目前PE 16.4倍,17年降至10。详细分析见核心股池研报。

  国药控股

  16年营收增速13%,过去几个季度增速几乎一样,归母净利润增速23.2%,增速略有放缓。详细分析见核心股池研报。

  六、每周总结

  1、流动性紧缩将来是常态,央行小川也表示宽松已经到头,银行特别是小银行的风险加大,上周末利率疯狂飙升,钱荒若隐若现。

  2、债市特别是企业债是风险最大的资产之一,另一个就是房地产,已经见顶的可能性非常高。

  3、A股大盘股(上证50和沪深300)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但相对国债和港股来说仍没有太大的优势,只有部分股票有一些优势。中小创估值非常高,属于严重高估值区域。利率反转,业绩增速下滑、并购增发政策收紧,小盘股的主跌浪还未开始。

  4、H股指数估值处于偏低阶段,恒生指数处于估值合理阶段。上周AH溢价指数有所反弹,A股稍强。现阶段不是很好的建仓或加仓时点,多一份谨慎(阶段高点观点不变)。

  5、港股17年的核心逻辑是定价权交换,特别要关注港股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它们市值小成长高、但长期被欧美机构投资者忽视。一旦港股的定价权被内地资金夺走,那么大陆数量十倍于香港的分析师肯定能挖掘他们的价值,依靠低估的价格和优良的业绩很容易被内地各路资金追捧。关注深港通标的中的小公司,甚至是没有入选即将入选的一些公司。

  6、美股高位盘整有下跌趋势,我们继续看空。当然对于满足“三好”的资产,我们是不看空的,并且需要多资产、全球化的多元配置。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