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预测及产业链供需规模分析

  

  

  中投顾问对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数字城市技术的支持

  数字城市技术能将基础地理数据、正射影像数据、街景影像数据、全景影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专题数据等各类数据按照地理位置在数字城市里进行整合,通过面向服务的架构,把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通过网络服务发布并提供给用户。各类用户通过网络注册共享自己的信息,并以服务的形式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上进行发布,政府、行业和公众等各类用户都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应急等相关服务。数字城市技术能在空间技术上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给予基础性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物联网能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各类型的传感器能通过各类有线和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固定、游牧和移动式无所不在的应用和服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智慧城市发展中能在市政管理智能化、农业园林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楼宇智能化、交通智能化、旅游智能化及其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起到基础技术支持的作用。

  (三)云计算技术的支持

  云计算能够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云计算中心通过软件的重用和柔性重组去进行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能提高利用率,促进软件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云计算还能够快速处理全国的海量数据(603138),并同时向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服务。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到服务的一体化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将空间大数据、视频大数据以及各类应用中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并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处理、存储、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能够满足交通、物流、城市管理、旅游、安防、应急等各行业和城市综合的智慧应用,推动智慧城市的完善和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智慧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国内各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是合作互补而非竞争关系,相应规划也要在整体布局下分担不同内容,立足于自身层级与区域的比较优势,因不同的地方而异,避免千篇一律。但以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区域内城市、城镇、社区规划单一,建设思路与方向趋同,未能发挥合作互补作用,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现象。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是融合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信息,使公众和城市的管理者对数据与信息有科学、完整的认识和判断。而当前多数试点都有自己的建设规划,更不用说试点内的教育、医疗、交通等部门也有自己的规划,进而各自为政、独立开发信息系统,加上缺乏统一标准以及不同软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兼容等问题,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从而降低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公众体验的舒适度。因此,各试点应加强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城市建设规划,解决本地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信息开放程度不足,未能迅速打开横向网络

  目前,很多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都已初步建成数字化云端,也就是说,硬件基本配备完毕,但各政府部门间不愿公开、分享数据,导致我国智慧建设的一个瓶颈就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实际中,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一项新政策的实施,甚至需要多行业的数据配合。因此,没有数据之间的共享,就没有办法让数据产生深度价值和综合价值,也就难以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此外,因为目前政府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所以也存在着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

  (三)群众参与感不强,未能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是从供给端出发,通过供应商提供后台产品和应用,以政府服务平台得以展现,真正能够连接到“服务接受者”的“智慧”种类并不多。从对各省内部分政府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来看,多数公务人员都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与相关信息了解甚少。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公务人员既是智慧服务的“接受者”也是智慧服务的“提供者”,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这种缺乏“地气”的现状亟待改善。此外,智慧城市不仅意味着硬件的完善,更要求该地居民IT素质、环保意识、城市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等软性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要注重城市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引导院校和企业关注大数据技术演进、承担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创新研发工作,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智慧城市产业链集聚和发展。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预测

  2014年,我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达2,060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17.0%;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达2,480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20.4%。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将达到3,752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1.12%,2021年IT投资规模将达到12,341亿元。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2.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

  我国智慧城市产业链及供需规模分析

  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智慧城市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它把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或孤环形式的产业链串联了起来,并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传输、计算、分析、共享、决策,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民生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与之配套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包括了硬件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方面,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传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产业淘汰更新,需要政府政策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研发等有机结合。

  (一)上游行业

  1、硬件设备与芯片制造

  硬件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各种感知硬件设备、网络传输硬件设备和显示硬件设备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础骨骼,没有硬件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我国硬件设备制造业还不能满足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硬件设备制造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速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大部分硬件设备制造企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面对智慧城市的转型升级,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备能力不足。尤其是我国的芯片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中也处于薄弱环节。

  2、网络通信

  网络通信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全国大部分地方智慧城市建设都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600050)和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参与。在首轮智慧城市建设中,网络通信产业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凭借着其雄厚的实力,先期投入巨资到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产业规模日益膨胀,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就占领了主导权,但是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处于投资阶段,还没有收益。

  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无处不在,成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基本技术手段。计算环境向移动、泛在和智能化发展,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中,软件将与硬件的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制约我国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技术创新”和“深度融合”也必将成为推动软件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从产业发展趋势看,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应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业链整合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不断调整,产业转移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相关企业应提高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开发应用能力,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保障体系,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性。

  (二)下游行业

  1、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建设给系统集成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市场。智慧城市建设必定要充分利用原有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与新一代的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进行结合,推动两化融合、三网融合,涉及到大量的系统集成。未来,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系统集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率先布局,神州数码(000034)从市民卡切入;航天长峰(600855)以科技安保切入;而太极则是打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以规划设计咨询、电子政务为切入点。这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在资金实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2、运营服务

  运营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上面提到的系统集成商很多都把眼光投向了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上。电信运营商也逐渐意识到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运营服务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转变运营和服务模式,但是速度还不够快、步伐迈得不够坚决。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将从行业纵向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催生运营服务提供商巨头,预计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是成长空间中最重要环节。

  中国智慧城市供需分析

  (一)需求规模分析

  截至2014年底,国内“智慧城市”试点地市已经超过400个,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将高达5000亿,未来将撬动超过2万亿的商机。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对提供“智慧城市”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建构、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工程和效率咨询;促进高效和成本有效建设的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系统和设备等。民生和产业的发展成为众多城市选择建设智慧城市目标。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则是这一理论的最好实践。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针对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在以下三个领域重点突破:

  1、建设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避免中小城市发展染上困扰人们的大城市病。“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其内涵是以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为焦点,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生活。

  2、建设集约高效的智慧产业体系,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和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在城市产业选择上应以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为手段,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智慧城市产业主要有四种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促进智慧农业(000816)和提升现代服务业。

  3、建设政府对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体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综合的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是提升政府部门规划和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行政决策辅助系统能够使决策者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不但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还能保障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时效性和适应性,从而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

  (二)供应规模分析

  市场投资趋向表明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近两年,随着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管网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居、住、发展、交通工具问题。截至2014年底,智能交通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满足发展城市的基本要求城市共71个,已有规划的城市达53个。根据目前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时序的安排,预计2014至2016年,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总额约为1.1万亿元,年增幅超过10%,且呈递增趋势。

  在智慧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方面,其在2012年总数量已经达到510530个,市场总规模达到119.3亿美元,预计到达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8万个,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米;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预计为1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巨大,且每年还在快速增加,智慧基础设施将是未来几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领域。

  宽带无线网络、数据中心、智能电网和智慧管线等智慧基础设施无论是根据不断加快的城镇化步伐,还是根据国家政策或市场导向,均可以得出结论: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并会持续发热一阶段。

  往期热点推荐:

  1、大型企业数据资产与主数据建设研讨会!

  2.数据中心与城市信息体系发展研讨会!

附:国脉数据基因产品简介及视频

  ;输入关键词:2016智慧城市评估,即可获取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估报告;输入关键词:数据基因,获取产品最新动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