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硬币:第三套人民币硬币

  

  197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指令沈阳造币厂设计试铸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同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投产发行,1980年4月15日起发行。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面额为1角、2角、5角、1元,共四枚。1角、2角、5角正面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号,背面镌有面额及年份。1元正面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号及发行年号,背面镌有中国著名古代建筑——万里长城及面额。两者一个有图案, 一个没有,年份标注在不同地方,角币更像第二套人民币硬币,而1元更像纪念币。这是处女座所无法容忍的。

  

  1角硬币为铜70%锌30%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0mm,厚度1.3mm,重量2.62g;

  2角硬币为铜70%锌30%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3mm,厚度1.5mm,重量4.18g;

  5角硬币为铜70%锌30%合金,金黄色,圆形,直径26mm,厚度1.7mm,重量6.02g;

  1元硬币为铜81%镍19%合金,银灰色,圆形,直径30mm,厚度1.9mm,重量9.32g。

  

  

  第三套人民币的“角”字一竖不出头是繁体字的写法,第三套人民币的纸币上的“角”也是这么写的。因为这种硬币属于第三套人民币的辅币,故而与第三套人民币采用同样的写法。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发行后,“角”字改为目前通用的写法。

  长城币可谓当代中国流通硬币与流通纪念币的开山鼻祖,又可称之为试机币。长城流通币包括:1角,2角,5角,1元四种面值。长城币共发行了7年(1980-1986),其中对社会公开发行只有四年(1980、1981、1983、1985),2角币对社会公开发行仅三年(1980、1981、1983)。1980年版、1981年版长城流通硬币发行量应偏大,当年工资袋里能见到长城币。它是新中国首次发行角币和元币的硬币。因硬币上使用长城图案,因此被称之为“长城币”,它是我国在分币后对其它面额辅币的一次公开测试。“长城币”发行起于1980年,至1986年结束,仅发行了7套。套币包括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一元等7枚,其中被称为“长城币王”的是1986年的1元硬币。

  

  1980年是长城系列硬币第一个年份,发行数量不大。由于当时央行视长城币为拓展流通硬币面额种类的新尝试,因此对发行工作比较重视。对下属基层网点下达严格的规定:仅在储户大额取款时,按每提取一定数额纸币,搭配一两套长城币,不能单独兑换。严禁银行内部人员私自兑换留存,所以1980年长城币发行流通得十分彻底,整盒整卷币现在十分难寻。在钱币收藏品市场上的全新品有价无量,藏家惜售,流通过的非全新币则相对好找。

  1982年、1984年和1986年这三个年份实际上并没有公开发行,而是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当时的来华外宾。而1986年的长城币作为该系列的关门币,官方一直未有公开其发行量,直到1996年沈阳造币厂才公开其发行量仅660套,其价值瞬间飙升至惊人的地步。

  第三套人民币硬币在流通使用上是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方面:

  第一是我国长期缺铜,缺到什么程度?缺到子弹都舍不得用铜来制造。那么拿出这么多的铜来铸造硬币,是需要很大决心的。把1元熔掉变卖成铜、镍,竟然有套利空间。清初康熙年间,因为铜钱的金属价值高过它的购买力,就有人收购铜钱溶化牟利。虽然统治者以杀头相威胁,但人们依然前赴后继。最后到得不把铜钱的成分从铜六铅四改为铜四铅六,不了了之,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第三套人民币的纸币是有这些面值的,两者存在竞争,因此硬币不是必需品,在这样的特殊情形下,没有让硬币全部进行流通,总体发行量很少。

  第二是使用频率不高。在第三套人民币硬币流通时,1角还是很值钱的,这就决定了1角以上的硬币使用频率不高。硬币哪怕铸币成本超过其面值铸造,只要流通频繁,那在总体上还是划算的。但是如果使用频率不高,那它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开始发行流通纪念币,前面几枚纪念币可是真真正正在市面上流通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抢走了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的地位,让它越发尴尬。

  成本高又不实用,就决定了第三套人民币硬币的尴尬地位。

  虽然是流通货币,但长城币实际上少有流通,当时的长城币多被装祯为纪念品在海外发售,国内甚为少见。虽然是当年的流通币,但实际上铸造量并不大,当时1元的购买力强,如今价值最低的1981年长城币是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当时的1元可以买2斤猪肉。而如今1981年的长城币价值200元,可以买到超过10斤的猪肉。而1986年的长城币,由于是专做礼品而铸造的精致币,因此其是具有流通名义的收藏品,本身具备极大的收藏价值。

  虽然这类硬币都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但实际上由于该品种存世量极低,且送给的对象注定很多能在国内出现的真品均为海外回流,存世量极少,才会有如今的极高价值,导致市面上大多数都是经过改造的伪品。想要“拾漏”的要注意年份,避免年份造假反而得不偿失。

  长城币未形成独特的收藏群体,最多只是硬币收藏者顺带收藏,但从投资角度看,长城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虽然钱币的收藏乐趣在于版别的特殊,但过分追求年份会让收藏者丧失该有的警惕。

  “普通流通硬币”和“套装流通硬币”是两个概念。普通流通硬币指投入到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大家可以在发行期内自由兑换的、进入实际流通领域的硬币。套装流通硬币指中国人民银行(早期含中国银行)指定装帧单位进行装帧的硬币,一般是装帧成册或装帧成盒,这些硬币没有投入到银行营业网点等值兑换,也没有投入流通,但性质上属于流通币,如果从册子或盒子里面拆出来,也可以流通使用,并列入了当年的货币发行总量。

  

  1980年:没有生产精制套装币,只生产了少量普制套装。80年长城系列硬币产量略少于81年和85年。沈阳造币厂生产了1980年度的套装硬币,含1、2、5分,1、2、5角,1元七种1980年硬币,蓝色或黑色塑胶封皮包装,依据《沈阳造币厂图志》产量是80000套。

  

  

  1981年:共生产了23400套精制套装币(其中铜质鸡年章一枚)。另有少量普制套装币,数量不详。81年是长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币中发行量最大的年份之一,沈阳造币厂和上海造币厂均开模生产长城系列流通币,产量很大,各面额均常见,只有2角面额稍少。沈阳、上海两厂均生产了1981年度的套装硬币。沈阳厂生产的是普制币套装,红色塑胶封皮包装,形式与1980年套币类似,发行量不详。上海厂生产的是精制币套装,白色纸卡包装,除7枚81年精制硬币外,另有一枚生肖鸡年精制铜章。精制套装发行量有资料说是23400套。这两种套装币均包含未流通品种:1981年1分、5分天王币,价值不菲。1981年普制红皮套币目前市价约2200元左右,由于包装较粗劣,所以氧化现象很普遍,铜角币90%以上均有绿色铜锈,好品难寻。上海厂的精制套装目前市场价约2600元,同样有氧化现象,但状况远好于普制套。

  

  1982年:沈阳造币厂没有生产长城流通币,上海造币厂也只生产了20000套精制套装硬币,包装形式与81年精制套类似,但塑料薄膜包装较严密,品相状况较好。

  1983年:1983年长城币由上海造币厂生产,共生产了20000套精制套装币。另有少量普制套装币,数量不详。83年是长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币中,批量发行最少的年份。上海厂还生产了一定数量的1983年套装硬币,精制、普制皆有,采用新设计的硬纸册式包装,封面为北京天坛公园景色图片。精制83年套币含7枚1983年硬币和1枚猪年生肖章,目前市场价格约1300元/套。普制83年套币中长城系列币为1983年币,分币和生肖章则常用其它年份混配。

  1984年:1984年长城币没有发行流通,仅由沈阳上海两厂分别生产了少量精制套装币。沈阳版的发行量有资料说是5750套,为硬纸封套加塑料盒包装,其中铜质鼠年章一枚。 上海版1984年精制套币发行量不详,市面上十分少见,其中铜质牛年章一枚。

  1985年:1985年长城币发行量很大,沈阳、上海两厂都大量生产发行。但生产了1角、5角、1元币三种面额,2角币则只存在于4825套精制币中。1985年度精制套装硬币由沈阳造币厂生产,硬纸封套加塑料盒包装,含七币一章,产量为4825套。

  1986年:未发行普通流通硬币,只生产了660套精制套装币,其中铜质虎年章一枚,属极稀品。

  上海造币厂还生产了1981年版、1982年版、1983年版套装长城币,一种说法是尚未查到资料,故未知具体发行量;另一种说法是1982年仅生产20000套精制套装币,而1983年除生产20000套精制套装币外,还有少量数量不详普制套装币,但未见依据来源。

  顺便提一下,1979年普制套装硬币属第二套人民币流通辅币,不属长城币系列,依据文物出版社《中国硬币图录》第2页,是以中国造币公司名义由上海造币厂铸造,发行量为10000套。

  第三套人民币硬币于1986年停止发行,2000年7月1日和第三套人民币一起停止流通,是目前唯一一套退出流通领域的硬币。

  

  集邮本子原创团队

  作者:康小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