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货币基金得天下 天弘、工银瑞信成公募一季度最大赢家(组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天弘基金、工银瑞信成为2017年一季度全市场的两大赢家。余额宝收益率较年初持续走高,带动了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也成为全市场唯一一个规模破万亿的基金产品,天弘基金因此稳坐行业规模的头把交椅。工银瑞信一季度发行的一只定制化产品,以909亿的募集规模令全市场咂舌,显然“宇宙第一行”工商银行对其规模的持续助推作用不可限量。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一季末,天弘基金以1.2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继续稳坐行业老大交易,工银瑞信、易方达基金分别以7033亿、3993亿元位列第二、第三。

  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整体规模下降最多,一季末规模为3235.80亿元,较去年年末的4139.9亿环比缩小了904.1亿元。其他基金公司如中银基金、建信基金、广发基金和南方基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这一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

  剔除天弘基金这家“弄潮儿”,今年一季末基金公司第二名到第十名规模合计3.36万亿,而去年底这一数字为3.42万亿,这也意味着,一季末基金公司的整体规模出现了全面下降!

  成也委外,败也委外。若从行业的大环境来说,去年基金公司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机构资金占比迅速崛起,各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比重快速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散户渠道对基金公司的利润贡献快速下降,机构资金成为基金公司的首要金主。

  “为什么一季度的量突然下来了?首先金主们没了增量资金。”某基金公司机构业务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银监会的一系列规定让银行不得不缩表,真要严格执行起来谁也不达标。”

  在强监管的风向下,委外产品出现了“急刹车”的势头。从去年年末蔓延至今的委外赎回潮仍在扩散,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银行都在逐渐收缩委外业务,债市调整、资金荒和监管出手的叠加效应助推了委外赎回潮的发酵。

  原有的量保不住,那新发行的情况又如何呢?赚钱效应不佳的股债市场也让一季度的基金发行呈现了“虚假繁荣”。数据显示,尽管3月份新基金成立达179只,创出了年内新高,但真实的情况却是行业面临平均募集规模下降以及募集时间延长的窘境。

  “资金潮褪去,环境要变了,现在这只是个开始。”上述机构业务负责人感慨道,以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二季度基金公司的规模还要继续下降。

  一个向好的数据则是,今年一季度,纳入统计的5297只基金共实现利润1104.61亿元,而在去年四季度,这些基金亏损278.85亿元。

  偏股型基金是今年一季度基金扭亏为盈的主要贡献者。数据显示,一季度,2135只混合型基金实现了414.6亿元的利润,与去年四季度亏损258.6亿元相比,增加了673.2亿元。

  去年四季度遭遇债市风暴而巨亏的债券型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走出泥沼,实现正收益。一季度,1574只债券型基金实现利润67亿元,而在去年四季度,债基的亏损额高达216.3亿元。

  有意思的是,货币基金成为最近两个季度基金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品种。去年四季度,547只货币基金合计获得利润273.8亿元,而今年一季度,这些货币基金的利润额增长至331.8亿元。

  “集全公司之力保货币。”上述机构业务负责人表示,“要在规模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活下去,货币才是突破口。基金公司今年的产品里面,只有货币才能和客户实现双赢,等到牛市来临的时候,这些货基客户也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产品的客户。”

  也许二季度,基金行业会出现一个新现象:得货币者得天下。

  作者:詹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