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投资风向】跑步经济:芝麻开门,含苞待放

  

跑步经济在中国方兴未艾

随着跑步产业链的日趋完善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一场企业、消费者与投资资本的三赢盛宴,必将开幕。

日渐走红的全民“跑步热”,让跑步经济的概念即将站上资本风口——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正能量的资本盛宴,马拉松等以跑为核心的体育赛事的火热拉动了整个跑步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并逐步反哺经济的发展。

对于跑步经济方兴未艾的中国市场而言,这无疑将开启新一轮的资本掘金盛宴:参考海外经验,以马拉松为核心的跑步赛事的兴起往往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围绕跑步爱好者的体育用品销售、可穿戴设备、运动培训、医疗健康以及周边旅游,围绕赛事的运营、咨询、商业推广等,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跑步产业链。

  

  

不幸的是,资本助推与海外成熟商业模式的参照,让跑步产业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成为一片竞争红海。幸运的是,中国市场有着足够大的体量让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级的公司。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跑步产业链的日趋完善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一场企业、消费者与投资资本的三赢盛宴,必将开幕。

  

中国市场:尚未进入快车道

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就已经拥有了北京马拉松赛等跑步赛事,但民众的参与度一直不高。直到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物质需求,对于健康、休闲以及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明显,而国外“跑步热”兴起、民众健身意识觉醒、城市跑步族的涌现等因素使跑步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一方面,跑步成本低,对技术含量和运动环境的要求都不高,门槛低,人人都能参与。另一方面,国内跑步赛事开始降低门槛,一部分城市为了推广城市名片也抓住契机举办比赛,层出不穷的赛事如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地出现,使得民众接触参与的机会大大提升,“跑步热”也随之而来。

虽然跑步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但其所引发的庞大的产业链却囊括了众多产业,形成了一个消费生态圈。相关的产业除了运动装备、运动器材、运动服饰,还包括数码产品、社交软件、互联网平台、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文化用品行业等等,看似零门槛的运动跑步,反而更像一个等待去通关升级的游戏。

我国的跑步热真正开始于2011年。那一年,我国内地人均GDP首超5000美元,5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居民消费可能正从温饱型步入小康阶段的享受和发展的型态。也正是从2011年起,中国开始迎来国民跑步的黄金时代。2011年举办22场,到2014年达到53场,参赛人数超过90万人次,全国已经有70%城市有一场或多场马拉松赛事。

“跑步热”的持续发酵,也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跑步经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早在201410月,国务院就发布了46号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争取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金矿,中国企业做好挖掘的准备了么?

产业蓝海:机会在未来

答案是不确定的。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跑步产业只能用“含苞待放”形容,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万里长征全靠脚”,偌大一座金山,意欲掘金的各方却只能挥舞锄头从山脚开始拓荒。

伴随着体育的政策红利、不断融入的资本力量、争相参与的各大品牌以及火爆增长的消费人群,跑步市场的竞争会愈发地激烈。与竞争白热化相反地,是跑步类创业公司在创业途中的步履蹒跚。相比这项运动的火爆,资本的投入更趋理性,这一切都基于对现实的无奈。

  

体育创业类公司,规模小,可复制性强,如果不是行业类最佳,很容易销声匿迹。而人口基数庞大的跑步运动,变现却比较难。而在消费品方面,国内专业导购匮乏。进入商城,你总会发现消费者面对专业产品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专业的导购在硕大的卖场里寥寥无几。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还需提升。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大部分自有品牌的认知度还不高,需要加强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再加上中国跑步产业刚刚起步,并没有很好地联动跑步周边产业的发展,更不用说所谓产业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了。

尽管我国目前的跑步体系还不完善,但仍有分析数据认为,“跑步经济”带动了中国运动品牌业绩的复苏增长。加之受益于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企业完成全渠道管控等初步转型等因素综合影响。并且,随着体育产业引入更多市场化手段,预计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所以,跑步产业虽然必将面临惨烈的竞争,但却毋庸置疑会是一片潜力巨大的产业蓝海。

创新尝试:如何第一个吃螃蟹?

在各种动机的驱使下,跑步产业链会变得愈发完善,其盈利方向和界限也会变得愈发明晰。一些企业近几年也纷纷意识到中国跑友的巨大消费能力,扎堆开始了马拉松营销,摩根大通、万科、联想,都渐渐开始把企业文化往健康方向引导。

与此同时,一些成熟运动品牌的攻坚战,早就从装备转移到了虚拟产品上。记录运动数据、卡路里等基本信息的软件比比皆是,有些进阶版的软件还兼具了社交软件的功能,即便你的队友和你不在一个城市,照样可以约着一起跑步,或者在跑步的圈子里上传成绩,互相交流跑步心得等。更高级的软件会给你配备私人虚拟教练,利用你输入的数据、平时的跑步情况,为你定制更科学的训练计划。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跑步运动还带动了传统的保险行业。小米手环与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发出一项可穿戴设备与运动大数据结合的健康管理计划——“步步保”,将用户运动量作为重大疾病保险的定价依据,用户可用每日的运动量抵扣保费,来换取专属于自己的保额高达20万的健康保险保障。

  

该产品上线仅一周时间就吸引了5万用户注册,让保险公司跌破眼镜,迅速被保险行业当作传奇,因为,这个数字在互联网公司看来不觉得巨大,但是在保险行业却是个天文数字。

“电商+广告”是很多APP初期的发展思路,他们的发展方向也都在不断地调整,有公司坚称不做社交,也有公司加强了运营的社交化和游戏化倾向,还有的公司开启健身直播的尝试。其中悦跑圈和咕咚都还重点推了系列线上马拉松。咕咚官方宣称定位为“全球领先的运动社交平台和运动大数据平台”,数据将为“互联网+体育”产业甚至跨界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他山之石:成熟的跑步经济往哪跑?

从简单的装备购买,到大数据时代的移动用户数据资料,这项看起来只要一双跑鞋就可以搞定的运动,却率先在体育产业中进行了一场革命——从来没有哪一项运动,能让配套的商业软件开发到如此完善、精准、细分的地步。

在这场关于跑步的声势浩大的品牌马拉松比赛中,如何将运动概念融合智能化和大数据,如何巧妙地借力“互联网+”,是商家致胜的关键,而孰胜孰负的定夺权其实永远都把握在消费者手中。所以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专业户外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感、个性化服务和品牌的影响力都有助于商家抓住盈利、克服挑战。

从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欧美跑步赛事收入结构来看,电视版权提供了四成的收入来源,三成来自赞助商、二成来自门票,一成来自衍生周边纪念品——这无疑是比较合理商业机构。

此外,伴随着跑步运动逐步积累起来的深厚的群众基础,每一场跑步赛事都能够给主办地带来小奥运会一样的“奥运经济”效应,以全球知名的纽约及波士顿马拉松赛为例,这两项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达到了2.5 亿美元(约16亿元人民币)与0.95亿美元(约6亿元人民币),日本的大阪马拉松赛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124亿日元(约6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跑步经济目前来看,除了凭借新技术手段之外,将基本步入传统赛事经济运营模式,这意味着,许多在传统赛事经济中的成功经验可以被直接借鉴,这将极大降低投资人在进行战略性投资时面临的风险。

2017年,中国的跑步经济必将继续火爆,全民参与的热情与全资本关注的热度,让这一含苞待放的全新产业机会,真正地走到了聚光灯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