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林毅夫】沈艳:书生报国,初心不改

  编者按

本文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从教三十年《我与林毅夫老师》征文活动中选出。

本文作者沈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书生报国,初心不改

  

  

  1996年的金秋仿佛昨日,我受林毅夫老师帮助、教诲、影响竟已二十余年了。那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次”中国经济研究奖”的颁奖礼上,我第一次见到林老师。作为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大三学生,我有幸获得了林老师的兄长林旺松先生捐资设立的中国经济研究奖。记得林旺松先生讲,小时候家境并不好,但总要千方百计支持弟弟读书。林老师则劝勉我们,要学会用规范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要以天下为己任。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林老师简短的发言里扑面而来。原来,经济学不只是如何最有效配置有限资源的学问,更应有“经邦济世”、“经世济民”之立意。那天也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作为弟弟的林老师。此后的岁月里,林老师总以领袖、导师等身份出现,是众人仰望的对象。但那天因为哥哥在,因为有哥哥的支持爱护,林老师笑得很轻松自在。大哥,就是那位尽自己最大能力、无条件地支持弟弟事业的人。弟弟热爱的土地就是自己热爱的,弟弟要支持的学子就是自己要支持的。如此,海峡不能阻隔的手足深情,用为这个国家培养更多经济学研究可造之材倾己所能的方式表达。那一幕就此留在心底。

  第二次见林老师已经是2003年一月底。这年的一月十五日,我接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的邀约,兴奋之余想推掉在美国和亚洲的所有其他邀约,但还是听从导师建议,先回国访问朗润园再做决定。那时春节将近,林老师身着一件黑色唐装棉袄,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我。林老师谈到民族复兴,谈起做好中国相关研究的重要,听着听着,心底那份久违的热切又被点燃。在那个说“爱国”似乎总有些矫情的时代,我从不好意思告诉别人,出国读书前,奶奶一定要我答应,学成就要回来报效生养我的这片土地。如果“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无人真有此信念,用千回百转终不悔的精神为之奋斗,经世济民岂不是空中楼阁?如此看来,朗润园确实不同。林老师还推荐我读那时他的新作《学问之道》,慷慨与我分享他的研究心得。之后我给同学们做了一个讲座。因为寒假已经开始,原以为不会有几位同学听讲座,没想到硕士同学们几乎都来了。他们认真听、仔细问,与在美国读书的同学没有太大分别。走在园子里,感受到青春、蓬勃的朝气、和对中国未来以及自己前景充满信心的干劲。还有哪里可以更好呢?

  

  加入经济中心后很快知道,对年轻老师来说,林老师也是导师。每周二,他会请年轻老师一起到勺园午餐,听我们逐个谈自己的研究进展,并给出建议。于是懂得“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林老师的工作范式。林老师走路大步流星,那时我也练就了穿着高跟鞋也能跟上林老师步伐的本领。林老师鼓励大家勇于质疑、对于同一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记得有次教师午餐会讨论林老师最优金融结构的理论,一时间不同观点交锋,有同事拍着桌子、用最大音量来陈述自己观点;林老师细细解释自己的想法,但也不免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大家照样开开心心一起吃饭,并不因为观点不同而心生芥蒂。我大开眼界,明白“和而不同”是朗润园的灵魂。

  

  身处朗润园也让我有机会观察林老师如何处理异议与挑战。林老师常爱说,“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即便会因为观点被贴上一些标签,我也从未观察到林老师有所退缩。面对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从未听林老师抱怨过任何人,他总能抽丝剥茧,将一个个困难,换成一次次的发展契机。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经办得很成功、成为学子心目中圣殿的时候,林老师却从新的高度,看到“国家发展”的需要。2007年左右,他提出要成立“国家发展学院”、将来要有国家发展博士、硕士等,那时感觉提法十分新鲜;林老师与大家一起充分讨论愿景,达成共识再为之付出努力,十年前的求索才有了今天的水到渠成。如今,林老师创建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已经为我国经济产业升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之道,相信未来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会为我国与全球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余年过去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经升格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又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林老师获得无数荣誉与成就;他的牵挂也从中国扩展到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我觉得这些变化由一些不变来支撑。中国经济研究奖依旧是朗润园奖励学子的最高奖项。林老师依旧为经世济民殚精竭虑。与学生坐而论道,林老师依旧那样循循善诱。最重要的恐怕是那份初心没有丝毫更改。网络上可以找到1980年林老师写给表兄的信件,他说:

  “由于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还在惠及众生。当我站在江边,听那滔滔的水声,真让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为后世子孙千万年之幸福,贡献一己之力量,实有愧此生之叹!”

  二十八年后,林老师即将赴世行前,在2008年毕业典礼上有如此发言:

  “毕业了,今天我们从这里出发,让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一群人!毕业了,今天我们从这里出发,让我们以谦卑的心面对各种挑战,因为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种种困难,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发挥智慧去克服。毕业了,今天我们从这里出发,让我们以110年来北大学子以及五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普世关怀作为我们人生的追求,只要民族尚未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贫穷;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苦难。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我想,很多人都听到了那份来自历史的呼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趋避之”、“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只是由于困难、挑战、误解等带来的无力感,不少人的步伐慢了,渐渐将初心放下了。黄埔军校校门对联讲,“升官发财请走别道,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战争年代需要精英如此专心保家卫国。和平年代,我从林老师这里看到一份生命的态度,就是郑重对待自己的使命,心无旁骛,用余生的每一分钟尽书生报国之责。如此,增加的只是年岁,壮志却还如同少年。

  林老师说,“将军最大的荣耀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 在为林老师从教三十周年准备的纪录片中,最后一句是“林教授,再伴讲台三十年。”这也是我最衷心的期盼。

征文系列文章:

  【我与林毅夫】张帆:我与林毅夫教授

  【我与林毅夫】余淼杰:永远的导师

  【我与林毅夫】陈春花 | 林毅夫老师: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我与林毅夫】黄益平:朗润园里的孔夫子

【我与林毅夫】赵秋运: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的经济学情怀和信仰

【我与林毅夫】刘长征:我与林毅夫老师的思想缘分

【我与林毅夫】华秀萍: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与林毅夫】崔静远:十年一觉家国梦

【我与林毅夫】 陈曦:高山景行,心向往之

【我与林毅夫】江正行:1985年夏季的邂逅

【我与林毅夫】皮建才: 林老师的为师之道

【我与林毅夫】杨昕: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我与林毅夫】李柄桦:旁听生、选课生和助教——我与林老师的故事

【我与林毅夫】 刘培林:格致 躬行 力成

【我与林毅夫】Kolawole Omole & Satria Sambijantoro:南南学院学生眼中的林老师

【我与林毅夫】迪香式的微笑

征文启事:

三十年如一日:《我与林毅夫老师》主题征文活动

  北大国发院

微信列表

  研究机构

  北大国发院智库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

  教学项目

  北大国发院MBA

  北大国发院EMBA

  北大国发院管理博士项目

  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双学位

  国发院研究生会

  体育商学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

  校友及学生组织

  国发院博士之家

  国发院BiMBA2015PT

  BiMBA2016

  朗润EMBA那些事

  国发院研究生校友会

  北大国发院校友

  教授个人

  马浩教授on战略管理

  京晶课堂

  杨壮谈领导力

  春暖花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