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担当 起承东启西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涵盖了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可成长为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媲美的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从学界研讨、政府倡导、社会热议,到成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正经历了从提出、提升到提速的阶段。

  自今年全国“两会”以来,珠三角各市现正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虽然目前从经济体量上看,江门谈不上举足轻重,但无论是拓展方向和潜力,或者是整个珠三角从东到西的构筑,以及与港澳融合的人缘优势,江门这个角色都是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

  从地理区位来看,地处珠江西岸的江门,东连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海运距离不到100海里,西扼珠三角进入粤西乃至大西南、大南海的战略通道,恰处于“承东启西”的门户位置,堪称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三角地带”。

  “粤港澳大湾区”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教授今年稍早前就指出,“江门要发挥好在粤港澳大湾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之间的门户作用,深化战略合作,这不仅是江门的独有优势,更是大湾区建设的未来愿景。”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彭纪宁 通讯员 谭耀广

  

  江门逸豪酒店街景

  

  在建江门大道

  

  大广海湾示意图

  

  江门蓬江两岸绿树成荫

  

  沿海高速台山斗山出口

  

  江门区位优势突出

  区位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

  近日,江门市发改局正式对《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配套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同意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配套设施工程项目。根据批复,珠西枢纽江门站配套项目面积逾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7.87亿元。

  根据规划,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将汇聚深茂铁路、广佛江珠城际、广珠铁路、广珠城际、江恩城际以及江门城市轨道交通线等6条轨道交通线,建成后将达到9个月台18条线的规模,是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的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

  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建成后,向北直达广佛核心地带,向南通珠海、澳门,向东到深圳、厦门、上海,向西至贵州、广西、海南,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线路网使其成为真正的珠江西岸枢纽大站。

  早在2014年,面对高铁时代,江门市委、市政府便着手谋划、推动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相关工作。2016年,“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被写入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定位为珠三角通往粤西乃至祖国大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门户。

  记者从江门市发改局了解到,江门近年来加紧对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致力于建设枢纽型城市,打造集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城市轨道“五位一体”的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江门交通区位优势。

  过去5年,江门累计交通建设投入超400亿元。光是去年江门交通大会战项目就完成投资133.87亿元,增长18%,为历史上最高。今年江门继续推进交通大会战,交通大会战项目共76项,总投资112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7.6亿元。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江门要构建“三通道”,一是建设香台高速,形成港澳地区连通大广海湾、粤西的“南通道”;二是推进中开、开春高速建设,形成深(中)江(阳)“中通道”;三是通过广中江高速建设和佛开、开阳高速扩建,形成连通广佛都市圈的“北通道”。

  江门交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融入粤港澳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江门市拟在完善高速公路和轨道枢纽建设基础上,适时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建设,完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疏港交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海陆空齐备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资源

  珠三角难得的成片处女地

  上个月,广海湾产业发展与港口起步战略研讨会在台山举行。来自全国的众多权威交通规划专家,及省、江门市、台山市相关部门代表共同探讨广海湾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明晰广海湾港区在区域综合开发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位于江门市东南部的大广海湾经济区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东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西接粤西沿海城市,南面南海,北接台山、开平市广阔的内陆腹地,邻近港澳,是珠三角难得的处女地,开发强度只在5%左右。

  江门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席、维达国际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朝旺就指出:“江门拥有大广海湾区经济区这片宝贵的土地,开放强度低、发展空间大,海岸线长,‘这样的条件’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里是不可多得的。”

  按照规划,大广海湾规划范围包括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的20个沿海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华侨农场),总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约27.5平方公里,是广东省最大的省级新区。

  有研究报告指出,大广海湾经济区“现在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不仅适合建设国家级的区域合作平台,而且非常适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重大突破性政策创新的试验区。

  事实上,粤港澳深化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而大广海湾经济区,被赋予“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的发展定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支持广东和澳门共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

  今年年初,省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研究编制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推动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这标志着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正式纳入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江门有望在粤澳产业合作中抢得先机。

  记者从江门市交通局还了解到,广海湾港区还具备建设30万吨深水港的优越条件。目前,江门正全力争取立项。李朝旺就指出,江门可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建设一座与国际航运接轨的深水港码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重要一环,打造发达的临港经济。

  优势

  “开门见绿”的公园城市

  记者了解到,大广海的规划,优先识别区内重要生态资源,划定生态控制线,严格控制生态控制线以内的开发建设活动,保障生态安全。大广海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各类生态区、保护区、绿地、公园等区域面积,占比规划总面积的80%以上。

  事实上,江门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注重保护好江门市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甚至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对潭江流域、市区山体保护,实施河长制,使得空气质量总体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如今,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已经成为江门的靓丽名片和优势所在。

  濒临南海和西江的江门,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常青,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广东省文明城市。据了解,江门被世界银行誉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也荣获过中国人居环境奖。

  2015年年初,江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公园城市建设,在国内率先提出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作为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之城,提出要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之中,真正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具体来说,江门创新设立公园建设分级标准,除在城镇建成区内建设市政公园外,还要把全市当做一个公园来打造,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建设各级各类公园,从传统的“城市建公园”转变成“公园建城市”,实现侨乡大地公园化,构建市域公园体系。

  据统计,目前江门已建成各级各类公园共914个,包括龙头公园7个、特色田园风光公园7个、综合性公园7个、湿地公园6个、森林公园62个、村(居)公园773个、镇(街)公园52个,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公园”。

  今年,江门继续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新建改建145个村(居)公园,新增10个森林公园,建成5个镇级公园,新建慢行系统和城乡绿廊60公里,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借此打造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如今,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白水带,还是在机器轰鸣的现代工厂;无论是行走在七横八纵的城市交通网上,还是到生活小区散步,市民们都是在绿茵笼罩下、锦簇鲜花旁。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成让人享受的公共产品,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公共设施。

  定位

  拓开城局,门户担当

  作为中国内陆与国际市场的“链接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地理区位来看,地处珠江西岸的江门,东连广佛、深港澳两大龙头都市圈,西扼珠三角进入粤西乃至大西南、大南海的战略通道,恰处于“承东启西”的门户位置。

  “江门要发挥好在粤港澳大湾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之间的门户作用,深化战略合作,这不仅是江门的独有优势,更是大湾区建设的未来愿景。” 谭刚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之间,江门的纽带作用不可或缺。

  江门也是以“门户”为定位,提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持续向东主动对接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重点推动“珠中江阳”新型都市圈建设和“江深合作”“江佛一家”,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传递战略西拓能量,做好“传”“接”的“中卫”角色。

  基于此,江门拓开城局,打造“一主一副”大城格局:东部蓬江新鹤作为主中心,以江门大道为主轴,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打造“珠西新中心、深港澳基地”;西部台开恩以台开同城为牵引,以台开快速路建设为突破,构建江门“副中心”,带动台开恩协同共进,打造“江门西门户、粤西桥头堡”。

  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指出,江门力争成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示范市,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深化粤港澳合作重大创新平台。

  林应武还表示,江门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区为依托,在“一带一路”、南海开发、泛珠合作等国家战略框架下,强化沟通大珠三角与粤西城市群乃至北部湾、大西南地区的枢纽功能,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

  总的来说,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市,市域面积9504平方千米,约占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开发强度仅11.6%,发展空间广阔,腹地纵深较广阔,土地承载力优势明显。

  特色

  两个“江门”,“侨”脉资源丰厚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江门有着海内外两个江门之称:江门全市人口400多万,而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则有近400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北美、东南亚地区最多,中南美洲、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大量江门乡亲聚居。

  这些华人华侨,是江门发展的重要资源。江门牵头定期举行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加强侨乡与华侨华人之间沟通联系,也借此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吸引更多侨资企业和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聚集侨乡创新创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在珠三角几个城市中,中国侨都江门有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它与港澳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今天平均每五个港人就有一个祖籍江门,每三个澳门人就有一个祖籍江门。

  不管是香港还是澳门,都与江门往来十分密切。像香港是江门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最主要出口和转口贸易市场。目前,港商在江门投资的企业有2000多家,占到江门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约七成;而澳门与江门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

  粤港澳大湾区“9+2”布局中,江门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势,进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把自身发展目标与大湾区发展实现融合。而得天独厚的侨胞资源,就是江门的独有优势。

  江门已高标准推动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侨青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同时作为省内唯一的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形成小微双创全方位的政策体系,都将为深化粤港澳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多空间和途径。

  有专家就建议,江门应依托“青创汇”、侨梦苑、海创空间等项目和载体,统筹利用省、市的人才引进和小微双创政策,引导和鼓励港澳青年到江门市创业,搭建面向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平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教授就指出:“把侨资源与小微双创结合,打造全球华人华侨双创之城,这就是江门的最大亮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