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 |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忧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影视的红利期已经来临。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规模和时代背景下,才催生了一座座影视城的崛起,也由此出现了许多“空”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最吸引眼球的一条无疑是“‘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事实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这些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了不少,很多省市也都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并通过兴建文化产业园区等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比如早在2006年,我国接近三分之二的省份都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大省,几乎所有的省份也都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了“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中。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承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商业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共有文化部命名的10家示范园区、10家试验园区和339家示范基地。而来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文化市场运营态势及与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只有48个,到2015年时,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约2506个。每个城市已不止一个文化产业园。

  与此同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借文化产业之名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过度追求文化产业园的数量和规模,园区发展的同质化、单一化、空壳化等等,不仅造成了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的亏损,也不免让人隐忧一些地方文化产业空心化的存在。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些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在带有“文化创意”四个字的产业园中,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园区不超过5%。而在全国超过2500家文化产业园区中,约70%是亏损的,约20%是持平的,只有约10%是真正盈利的。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课题组副组长杜金皋看来,这些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科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这些年影视产业也在不断攻城略地。许多城市都在建设影视城,不断引进知名影视公司和影视项目,打造影视之城。它们发现,国内影视产业已迎来长期机遇期。

  作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我国也是世界票房规模增速最快的国家。2016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57亿元。而就影视产业而言,2015年我国影视市场规模约为165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为25%。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影视的红利期已经来临。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规模和时代背景下,才催生了一座座影视城的崛起,也由此出现了许多“空”城。据说,全国大大小小的影视城超过千座,但盈利的却只有约5%。重复建设和盈利不足,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在。

  再看看这些年不断兴起,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动漫产业园,约70%-80%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园区自我经营的很少,不仅鲜有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而且整体运营的现状也不理想。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许多省市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视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

  目前,文化产业在很多省市都已成长为支柱性产业。比如广东、湖南、云南等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5%,已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圳该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0%。2004年开始举办的深圳文博会,更是成为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速不断下调,但文化产业却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已增至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了4.07%。

  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在“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下,文化产业也在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但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要谨防文化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许健

  

  521期 独家策划

  横店的明清宫苑、焦作的三国建筑、象山的武侠世界、宁夏的西北风情……在老牌影视城市的簇拥下,刚刚触电影视产业的城市如何迎头赶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