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戴娟: 资产荒有所缓解 债市存在好买点

  

  

  本报记者 谢水旺 南京报道

  对话资管30人

  2017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是“归本溯源”。金融体系的资金在内部循环,难以反哺实体,利用杠杆投资获得超额收益的金融体系内部繁荣的投资策略,在2016年达到了巅峰,2017年这一情况恐再难延续。

  南京银行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在资产管理方面,梳理整合产品体系,推动产品创新,实现客户与产品的分层管理,理财规模稳定增长。

  作为债券特色银行,南京银行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债券资产占比40%以上。

  去年4月,南京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戴娟曾表示:“(2016年)债券市场投资机会有限,但在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时,必须考虑债券投资。除了加强行业筛选外,还要从传统的配置型向交易与配置均衡转变。”

  但面对今年的市场,戴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她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相比去年,今年债券配置策略差异较大。因为债市去杠杆,今年债市存在机会,我们会增加债券配置。”在她看来,今年是银行理财的监管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会下降,但长期利好市场。

  主动调整理财规模增速

  《21世纪》:2016年南京银行理财规模和增速如何?

  戴娟:2016年南京银行理财规模34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5%左右,保持平稳增长,略有放缓。

  这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一是2016年资产荒比较明显,缺乏优质资产,不过资金面总体宽松,产品端需求较大,供需不平衡;二是去年下半年,央行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的“广义信贷”测算中,以此控制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理财增速,因此,理财规模不宜大幅度增加。预计今年我们的理财规模增速还会下降。

  《21世纪》:2016年,你们为客户创收了多少规模?收益如何?

  戴娟:2016年我们为客户兑付超过110亿元收益,同比增加30亿元,平均回报率4.5%。同时,通过理财业务条线产生的中间业务收入超过12亿元。

  《21世纪》:你觉得2017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是什么?

  戴娟:2017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是“归本溯源”。金融体系的资金在内部循环,难以反哺实体,利用杠杆投资获得超额收益的金融体系内部繁荣的投资策略,在2016年达到了巅峰,2017年这一情况恐再难延续。

  与2016年相比,2017年最大的变化来自于资产负债管理重要性的提升。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天然存在期限错配的特点,因此管理好流动性风险是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重中之重,在央行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去年以来,各家对于期限错配的容忍程度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流动性风险压力逐渐增大。

  但今年以来,无论是央行货币政策还是实际资金利率走势,使得各家机构对流动性风险未雨绸缪,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单独依靠期限错配的加杠杆策略在2017年将面临很大挑战。

  可以期待的是,银行理财的盈利来源将回归到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即“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负债端成本的控制及实际投资能力将成为各家管理人比拼的重点。

  《21世纪》:4月份,监管摸底银行联合投资,要求管理行上报规模。请问对南京银行有何影响?

  戴娟:早在2003年,南京银行便开始运作联合投资项目,中小银行抱团取暖,这种模式总体看算是比较成功的。中小银行提供自营资金,南京银行作为管理行,用于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也是一种委外,不过,每家出资行的出资都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备。

  监管摸底银行联合投资,要求管理行上报规模,防止监管套利。我们认为,监管只是了解情况,比如投资什么资产,信息披露是否透明等。根据监管要求,我们每月提供项目运作报告,目前来看,对业务影响并不大。

  目前,南京银行作为管理行,传统意义上的受托规模达400多亿。随着监管趋严,流动性收紧,中小银行委外赎回,这块业务的增速将放缓。

  今年增加债券配置

  《21世纪》:2017年,你们的大类资产配置的总体思路如何?

  戴娟:今年资产荒有所缓解,我们坚持风险可控和稳健回报的原则,根据客户需求采取相应配置策略,银行理财客户偏向稳健、增值的产品。目前固定收益占比60%以上,主要是债券,占比超过40%,货币基金作为补充,其他资产比较均衡。今年债券资产优势显现,将会增加配置。此外,针对高净值客户,我们会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提高产品收益率。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债市投资机会?债券配置策略如何?

  戴娟:去年以来,债市经历一轮调整,今年监管去杠杆更加坚决,标准化、市场化高的资产直接被调整,因为债市去杠杆,债券价格下跌,是个好的买点。因此,债市存在一些投资机会,部分信用债的投资价值有所显现,虽然存在信用风险,但今年债券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

  相比去年,债券配置策略差异较大。去年,优质资产稀缺,加上信用违约事件高企,投资价值非常有限,只能适当参与,偏谨慎,短久期。今年,我们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做一些配置建仓,久期略长,继续防控信用风险。今年也是政府债务置换最后一年,平台债存在一定机会,不过性价比不高,信用风险上升,我们相对谨慎,也会配置一些。

  作为债券特色银行,在债券配置方面,我们做得比较精细化,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模型系统,加强个券分析,配合实地调研,结合授信额度管理,动态进行投后管理。

  《21世纪》:今年委外业务怎么做?

  戴娟:我们是双向的,我们委托外部,外部也委托我们(含联合投资项目及受托业务,作为管理行)。我们比较慎重,只有少量委外,80亿元左右。一方面,为了补充,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比如权益类市场(打新、股票二级市场等),我们不能做,必须由外部机构来做,不过我们倾向于主动管理;另一方面,将委外机构和内部交易员业绩对比,不过目前来看,委外的回报率不尽理想。

  《21世纪》:2017年,银行理财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

  戴娟:对于2017年,大资管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各方监管趋严带来的压力。年初央行牵头制定统一大资管新规的呼声渐高,4月初短短的一周内银监会接连下发数份风控新规,包括6号文、46号文、53号文等,监管趋严的态势越发明朗。

  不仅如此,监管细化也是今年新规中体现的另一大特点,银监会明确提出“三套利”、“四不当”,并且详细罗列了违规业务的形式,这些均为进一步实施监管奠定了基础,因而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也不容忽视。短期内来看,监管政策出台确实会使各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受到一定影响而出现业绩下滑,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利好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大资管行业将进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即从盲目单一追求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促使大资管业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