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我该如何存在?

  本报见习记者 赵碧报道

  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水泉小学每学期都有学生流失,代课教师魏敏芝为了留住学生,独自进城寻找辍学学生,最终践行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在现实生活中,河南淇县油城学校从去年还有4个学生,到今年只剩1个,徐泽锋作为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却希望唯一的学生在新学期去外面读书,“外面条件会好一些。”

  如果唯一的学生离开,唯一的老师可能就光荣“下岗”,这所学校也就随时面临关闭。像这样“孤独”的存在,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这只是个缩影。

  农村教育在衰落

  河南油城中学这所乡村学校的衰落并非个案,也并非首例。面对一个个乡村学校因无人入学或闲置、或关闭、或做其他用途,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客观上,由于前些年“撤点并校”的政策导向,在大部分农村中,学校规模急剧缩小,学校数量迅速减少,导致农村中生源和教师的大量流失。对此,教育界人士认为,撤点并校的举措实属无奈,因为学生人数锐减,并校是为了延续农村学校的生存。

  “‘撤点并校’作为中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内的任务,不能与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完全画等号,绝不能将撤点并校单纯理解为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唯一形式。”中研普华研究员祝大荣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现已明确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这是中央政府对抑制过热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而采取的“急刹车”措施。

  目前,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学校。要求保留和恢复村小学和教学点,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对农村教育的预期,并不是要让其恢复到和城市教育同等繁荣的地步,但是要想复兴农村教育,面前仍是一条漫漫长路。一位中部地区基层教育工作者云海(化名)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短缺,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外出就读等,造成农村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其中教师流失、生源流失,是导致农村教育衰落的两个主要原因。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道,“最优质的师资和最有天赋的学生经过人口流动的变迁,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农村。”

  张端鸿提到,农村教育的衰落,要考虑到人口流动规律,即人口的城市化,一方面是知识分子、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在上一轮学业竞争中获胜的优质人才,他们的子女也随之离开了农村,在城市中的学校就读学习。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流动还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即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随着走出农村,在城市里面获得教育机会。劳动力稳固在城市扎根的,也不可能再把孩子送回农村读书。

  “我们这里农村学校的孩子,很多学生家境状况不好。要不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的政策,这些学生也会流失。”云海无奈地说道。

  这样一来,农村的生源也就面临严重不足。其实,农村教师的流失也是这个道理。

  “过去这些年,随着城市教育和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被城市学校吸纳,并且,新毕业的师范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任教。”张端鸿说道。

  云海告诉记者,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留不住,优秀的教师更是不容易留住。最近这几年,该地比较偏远的山区学校,基本每学期伊始都会招聘教师,到学期末就会走掉几个,一直就这样恶性循环。

  农村学校要存在,关键在人

  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全国有无人校点9667个,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3.39万个。

  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大批的老师留不住,大量的学生外出就读,让很多人质疑,农村中小学学校的保留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那么,这些学校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有必要。

  祝大荣表示,农村中小学学校应适当保留一定数量,一方面能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偏远地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平等。

  张鸿端则认为,教育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应该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地方。义务教育本就是一项政治和公共管理活动,应该兼顾公平和正义。在他看来,哪怕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这所学校都应该被保留,所谓资源浪费之类的理由还应该考虑到教育公共服务的配置。

  前些年的撤点并校,实质是追求了一种规模效应,但是教育行业有着自身的公益属性,学校也不是工厂,规模效应并不是最重要的。张鸿端认为,我们应该建设一种“小而美”的农村学校,而不是追求大而全的。一个很小的学校,几个全科教师,也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那么要想农村中小学学校走得更远,关键在哪里?针对这个问题,云海表示,好校长、好教师才是办好农村学校的关键。目前国家对农村学校投入不小,在改善硬件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想要农村学校真正保留下来,还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关键就是优秀的人才,来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计划》明确了若干措施,比如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

  可以说,乡村教师是那些落后或者偏远地区教育的希望,他们用自己专业的素养为全面教育的实现一直努力着。

  “目前农村教师待遇差、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低是农村教师调离或跳槽的重要原因,并且,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师留在农村。”云海告诉记者。

  张鸿端表示赞同,绩效工资总额封顶,加上绩效工资向少部分管理者倾斜,乡村教师待遇其实仍然很差。

  他建议,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需要突破,教师人事制度要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支持。乡村教师的绩效总量跟城镇教师相比,应该大幅度提高。同时,政策不能简单向管理者倾斜,而应该向一线教师倾斜。

  未来之路: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相信这个词汇大家并不陌生。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农村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不可能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同样,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2020年也不可能说全国的教育进入现代化了。

  教育界人士认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建设关乎到教育现代化这盘棋局的成败。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着优质师资力量短缺的难题,发展教育现代化有助于化解这个难题。

  对于农村教育,除了保留和恢复村小学和教学点,目前国家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在项目学校配置各类仪器器材、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场馆设施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本服务均等化。

  云海指出,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瓶颈在于师资力量。年级大的教师不会用多媒体设备,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加强培训,以便能通过配备的现代化设备来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

  目前,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并联合其他部委共同发起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十余年间,鼓励和选派大量高校毕业生深入中西部地区的2100多个县,从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还成立研究生支教团,派遣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服务。

  志愿者支教计划在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志愿者知识储量大而且更新快,教学方式方法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教,一方面志愿者教当地教师学习应用新媒体设备,掌握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设备教学知识,营造一种教育信息化的氛围。

  张鸿端补充道,我们要大力借助于教育科技的力量促进教育公平,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远程教育导入到农村学校,综合利用好各种远程教育资源来帮助孩子们提高教育效能。在这方面,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中国产经新闻,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订阅:微信号cien_offical (或查找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报官方

  投稿:cien2015@163.com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