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战争更残酷的危机在逼近(六):倒悬之危

  美国对中国的主要策略,现在主要是以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主,等到中国的外汇储备消耗的差不多了,中国就失去了抵抗能力,再全面做空,那个时候人民币不再有防守能力,汇率将一泻千里。

  

  前面我们说到,决定中美两国命运的,很大程度上是正在进行的金融战。

  而决定这场金融战结果的,不是美国的实力,而是中国在多大程度上,不犯“自杀性”的颠覆性错误。而这个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中国的央行,能不能减少自己挖坑埋自己的行为。

  我们前面也说过,现在中国面临的金融和经济的问题,至少一半是央行制造出来的。

  现在的金融风险,除了我们前面说的金融高杠杆和房产高泡沫,还有一个集中在汇率和外汇储备方面。前段时间,关于保外汇还是保汇率的争论,就是跟这个问题有关。之所以出现这个争论,是因为自从美元升值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消耗的很快。账面减少了一万亿美元,如果再把同期的外贸顺差考虑进来,那么这个数据接近两万亿美元。如果外汇消耗的速度不加以遏制,中国还有的三万亿外汇还能坚持多久?

  中国的外汇规模,是中国人辛辛苦苦,消耗了资源,赔上了环境,并曾经故意大幅压低人民币汇率,一分钱一分钱积累起来的,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这么多外汇,中国的亚投行不会有那么多国家来参与,“一带一路”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捧场。

  消耗了这么多外汇,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消除了没有?并没有。为了防止外汇急剧减少,都实际动用了外汇管制手段,说明贬值预期还在。

  消耗了这么多宝贵的弹药,人民币汇率,还是存在着做空的风险,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问题仍然出在央行。

  央行先是在美元开始升值,日元和欧元已经开始相对美元贬值的时候,人民币跟随美元挺了20个月,浪费了最宝贵的贬值窗口期,还抬高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创造了更大的贬值预期,这是人民币汇率陷入被动的最重要原因。

  既然决定贬值了,又磨磨蹭蹭,边退边打消耗战,采取的是国军战术,而不是共军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采取的诱敌深入,穿插包围等灵活机动战术,这种防守也不是积极防守,而更像是消极防守,是在拼国力。

  我们先分析一下国军抗战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国军等日军占领了东北和华北,逼近江浙时,才真正的投入家底抗战。但淞沪抗战的战略战术却是一塌糊涂,虽然付出巨大的消耗,却注定了结局是失败的。

  以70万对日军40万,国军抗战为什么消耗甚巨,而战绩惨不忍睹?问题出在实施了一条错误的战略战术路线。

  国军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搞阵地战,进行硬拼,一战就消耗了诸多精锐,而日本来一个杭州湾登陆,抄了国军的后路,就突破了国军的防线,国军全线溃败。

  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搞消极防御,结果并不理想。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没有纵深梯次配置,又没有战役机动。

  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

  淞沪一败,接着就是一路溃败。如果说这个时候,国军失败是实力不如对手,那么在组织豫湘桂战役时,日军已成强弩之末的时候,国军还是溃败,这就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国军的战术笨拙,最擅长的就是固守待援,淮海战役,以八十万精锐对解放军六十万,还处处被动,顾此失彼,最后被切割包围,各个歼灭。

  现在,央行的人民币汇率保卫战,就是采用当年国军的打法。先放弃了最佳的反击时间,先是其他货币贬值时,人民币跟随美元挺了20个月,相当于国军在东北和华北的不抵抗和消极抵抗。

  放弃了一开始的最佳贬值时间,那就应该考虑如何根本性的消除贬值预期,光靠偶尔的几次反击打退空头,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贬值预期的。既然已经浪费了最佳的贬值窗口,那就应该适当的加快贬值速度,寻找合适的汇率点位,建立纵深防御体系。人民币在6.4左右防御,显然不是好办法,才贬值5%就防御,只能是延缓贬值的速度,并不能消除贬值的预期,甚至等于挺着汇率掩护资金出逃。

  我个人认为防御战线应该设置在贬值15%——20%左右的区间。在此之前,也不是说一点都不防御,用小的消耗,给一些反击,让空头有所忌惮,也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提前大量消耗掉宝贵的弹药。

  保汇率还是保外汇?央行的做法,表明保汇率还是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只是,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国军的战术,以保一城一池为主,最终消耗到无可消耗,就可能一溃千里。

  人民币面对的对手是美元,我们跟对手在金融方面的实力差距,甚至远大于当年淞沪会战的国军和日军。不要以为三万亿外汇就能保证中国打消耗战也能笑到最后,央行的对手是美联储带领的金融集团军,而不是某几个空头。

  实际上,美国现在的整体国力严重下降,美国的实体空心化,让美元的实力大打折扣,这次加息表现的颇为力不从心,从以前主要从依靠他的实力优势,变为等待对手出错。

  战术方面,央行的做法实在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比如,中国刚刚允许美国评级机构进入中国,穆迪就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等级,我认为,这个时候,人民币就应该趁机贬值,而不是这个时候动用外汇,去拉高人民币汇率。拉高人民币汇率,非但不能消除人民币贬值预期,反而增大了贬值预期。这个时候拉高汇率,并不能消除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果惠普和标普跟进呢?又怎么办?继续消耗外汇拉高汇率?问题这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办法吗?

  就在这两天,有消息出来,央行通知,各大行在满足流行性的前提下,美元全部上存央行。央行这个工作说明什么?说明央行手中的弹药也不多了。

  事实上,目前,除了通过外汇管制,也在通过央企和银行在海外发债的方式,填补外汇流失的窟窿。

  穆迪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除了加速中国的资本外流,另一个目的就是增加中国在海外融资的成本和难度,想逐渐堵死中国海外借贷以填补外汇流失的通道。

  美国对中国的主要策略,现在主要是以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主,等到中国的外汇储备消耗的差不多了,中国就失去了抵抗能力,再全面做空,那个时候人民币不再有防守能力,汇率将一泻千里。

  而中国央行的主要策略,竟然也是变着法的消耗外汇,在一个根本不适合保,也没必要保的汇率点位死保。

  中国央行,等于在按照美联储最希望的方式出牌。

  死保现在的汇率点位,对中国没有意义,对美国大有意义。美联储并没有死守美元汇率,美元升到100多一点,美元的升值预期下降,然后美元指数就下来,等到97左右的时候,又产生了升值预期。

  美元在不断的通过这种方式,制造美元的升值预期,而中国央行,在不断的死保目前的汇率点位,维持人民币的贬值预期。

  美元的这种打法和以前不同,因为美国的实力不行了,不能跟以前那样一路涨上去,就只能用更灵活的战术。

  事实上,中国的实体经济,需要人民币贬值,更多的有利于出口,拉动整个实体经济复苏。而中国的人民币,也需要先贬值之后,再建立防线,这样也减轻贬值压力。

  只有人民币贬值到合适的点位,资本的外流冲动才能减弱,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少量的外汇对付国外的空头。如果贬值预期还存在,外国空头就可以以小博大,引导中国的国内资本往外走。

  综合央行这几年的做法,先是为了人民币走出去,不顾风险的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客观上等于给要撤退的资本制造出了资金通道。等到外汇急剧消耗,又开始惊慌失措,开始抽空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让海外市场的人民币变得稀缺,利率提高,增加空头的成本,这样也等于把人民币迈出去的那只脚收了回来。搞了半天人民币自由化,外汇消耗了那么多,结果人民币还是在原地踏步。你说这事办的漂亮不漂亮?

  根据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半年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急剧下降。2017年4月份,人民币在全球的交易使用量环比下降至1.60%,为2014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人民币全球使用量下滑至第七,是自2015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人民币在去年四季度正式纳入SDR的一篮子货币之后,并没有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

  如果当年老共用这个打法,不但没有抗战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也不会有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共军的打法是灵活机动,有实力的时候,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没实力的时候,就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现在人民币保卫战,就需要把汇率先回撤到贬值20%左右的水平,然后试试好不好防守,如果感觉不好防守,再选择后撤组建防线,这样才能最小程度的消耗,换取最大的主动。

  还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手的时候,主动贬值再防守,和外汇储备消耗殆尽之后没有反击能力的被动贬值,那结果能一样吗?

  中美这一场关系国运的金融战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央行和美联储的水平。就目前来看,央行是不及格的。中国不改变打法,结局不甚乐观。也是,本来我们的操盘手,就是美国大学按照他们的需要培训出来的,迷信老师的学生,怎么会玩得过狡猾的老师?当年,国民党的货币改革惨败,也是有一帮美国毕业的高材生操盘。

  本来,搞金融,是老共的强项。我认为历史上,搞金融最成功的,不是美利坚的金融家,而是当年的老共。战争年代,在那么险恶的环境里,根据地的金融还搞得有声有色,保持了币值稳定。老共率先发明了货币发行的物资本位制,从来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和货币贬值失控现象。与国统区一败再败的货币改革和一涨再涨的物价失控,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长征途中,还能利用短暂的十几天修整时间,发行货币,撤走的时候,又回收货币,有条不紊。解放上海之后,用金融战解决了上海的投机资本,稳定了上海的物价,这一场经典战例,解决了国民党一直解决不了的上海资本投机问题。

  现在的中国流行着一种贬低第一代的风气,不仅否定第一代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动不动,就用封闭僵化贫穷等词汇来概括那个时代,轻视前人的同时,也就丢弃了老共很多出色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做法,金融战略战术,越来越像笨拙的国军。这是很让人担忧的问题。

  【尹国明,察网专栏作家。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明人明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