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智库】董鑑华:上海电气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将达90%以上

  精彩导读

  重组完成后,上海电气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将达到90%,整体上市目标顺利实现。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董鑑华表示,上海电气集团选择整体上市的道路,将有助电气集团于未来成为领先的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团。

  作者:王铮

  

  从所辖企业众多、结构复杂、产品繁复的机电工业管理局到一家整体上市的公众公司,上海电气多年的前进之路颇多曲折,亦杂有争议,然而其目标坚定,行动执着,经历多番重组终于达成。

  5月8日,停牌8个月的上海电气复牌,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已获得上海市国资委的批复,5月12日,上海电气再次公告,中国证监会已受理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重组完成后,上海电气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将达到90%,整体上市目标顺利实现。

  “整体上市是上海电气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之路。”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董鑑华表示。他介绍,上海电气集团选择整体上市的道路,将有助电气集团于未来成为领先的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团。

  1整体上市符合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

  记者:作为一家产业门类众多的能源装备企业,为什么选择整体上市的道路?

  董鑑华: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思路是推动市场竞争类国企整体上市,走公众公司为主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上海电气集团作为竞争类企业走整体上市的道路符合国资国企的改革方向。实际上,早在2015年,集团董事长即对外宣布,将在2—3年的时间实现整体上市目标。

  作为一家下属企业众多、员工人数多、结构复杂、产品品种多样的企业,是走整体上市的道路还是走核心资产上市的道路,的确存有不少争议。但我们在2015年明确了整体上市的路径,并在当年启动了资产重组的第一步。

  实现整体上市对于我们意义重大。从集团层面来说,以130亿的存量资产获取电气股份14.8亿股A股流通股,一方面,盘活了存量资产、提升了资产使用效率、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另一方面,电气集团对电气股份的持股比例由55%提升至60%,进一步增强了国有资本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以及对核心装备制造业战略发展的引导力

  从上海电气股份公司层面来说,其通过两次重大资产重组置入上市公司的股权类资产约72亿元,这有助于上市公司完善现有产业布局,提升上市公司的高端制造实力,发挥产业发展协同效应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助力上市公司提高整体实力,真正成为行业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实际上,在此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利润规模及盈利规模均得到一定幅度增加,各项指标也明显提升,这有利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创造更多价值,也将更好地促进上市公司坚持走外延式与内涵式并进的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

  重组完成后,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超过90%,电气集团由此完成“顶层设计”的改革,完成整体上市的战略目标,真正实现相关利益各方的共赢和多赢,实现核心主业提质增效。

  记者:此次重组的置入标的包括了上海集优、泰雷兹、上海轨发等企业,请介绍未来这些企业的发展规划?

  董鑑华:此次交易置入的标的公司如上海集优、泰雷兹、上海轨发等进入上市公司后,在回归核心主业发展的大部队后,将紧紧依托电气股份高端制造、技术研发、客户资源、资本实力、成熟海外工程市场及领先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与上海电气一起向“智能制造”、“制造+服务”的战略方向创新突破、转型发展;并将与上海电气一起“走出去”,加快国际化进程,比如与上海电气积极把握“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参与海外重点工程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标的企业与上海电气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和共生成长。

  记者:您介绍,上海电气集团是分两步走实现整体上市目标,为什么考虑分为两步?

  董鑑华:我们在2015年底实施过一次资产重组,置入上海电气股份的资产包括上海电气实业、上海鼓风机厂、上海电装燃油喷射61%股权、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14.79%股权及14幅土地,此次重组2016年4月份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复,2016年8月份完成了资产交割。分两步走的原因在于立足集团实际,先易后难,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有序高效推进重组,以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的战略目标。

  记者:在前后两次重大资产重组中,都注入了土地,此次重组,也注入了26幅土地,价值约为28亿元,为什么考虑注入土地?

  董鑑华:2005年,上海电气以核心资产上市的时候,部分产业用地因考虑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没有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整体盈利能力提高了,土地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我们承诺投资者,上市公司每股收益非但不会摊薄,还会增厚。

  此外,土地资源与此次注入的其他股权资产一样,与上市公司产业紧密相连,这些土地的属性都是工业用地,如果仍存放在集团之下,那么上市公司与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无法避免。所以此次重组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监管、企业等各方面的需求。

  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以及自身业务升级的需要,上市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原有部分业务的转型。伴随着业务转型,公司将会衍生出更多的产业用地需求。此次交易置入了大量产业所需的优质、稀缺的土地资源,这将有效缓解了产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土地需求压力。从长远来看,土地资源的置入有效地增加了上市公司优质资源储备和产业发展用地储备,为上市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可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将土地类资产与上海电气未来的产业规划紧密结合,为上市公司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整体上市之后,上海电气未来是否有员工持股计划?

  董鑑华:整体上市为未来核心员工持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按照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我们不排除未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长效机制。

  2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

  记者:作为能源装备行业企业,上海电气集团如何实现产业创新转型?

  董鑑华:能源装备市场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压力很大。火电、核电、风电都受到了行业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经营仍然保持了稳步发展,我们的收入结构和内涵其实都发生了变化。

  一直以来,上海电气集团坚持走“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比如,我们通过一体化管控完成了从传统工厂体制向现代化企业体制的转变,发挥了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优势。技术发展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型的转变。同时,我们一直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制造+服务型的转变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自动化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果断退出低效落后产业,走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如今的上海电气正在努力向低碳、绿色的“制造+服务”型二元产业结构转型。我们仍将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引领高端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该说,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一直在做结构和内涵上的调整。

  记者:上海电气集团最近成立了金融集团和自动化集团,这是否预示未来在业务结构上会有较大调整?

  董鑑华:集团未来的方向主要是两个:“智能制造”和“产业国际化”。所谓“产业国际化”指的是,装备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以产业国际化的视野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过去一年中,我们承接了中国首台出口的百万等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开拓了百万机组的海外市场;我们积极贯彻中央“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开拓巴基斯坦、埃及等地市场;我们与AREVA合作,分包六台南非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制造,标志着上海电气在核岛主设备制造领域正式进军国际市场。目前,我们正依靠高端装备、依托品牌效应,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此外,上海电气还将继续积极实践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扬起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风帆。

  “智能制造”则主要是指,我们注重技术创新的机制建设,我们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关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主流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下功夫,形成了上海电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我们理顺了技术发展体制,建立了有效的科技体系,加强了对科技项目立项、考核等机制的建设。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智能制造”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甚至是开创性的成就:我们率先掌握了高温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为我国高温堆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成功研发世界最大容量的660MW级双水内冷发电机;成功研制核电半速低压转子1905毫米末级长叶片;成功实现4.0MW风电机组变压器单元的国产化。

  未来,我们也将把“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位,走在转型升级的前列,努力开创技术革新,创新发展模式,树高端智造业的旗帜。

  记者:上海电气集团的愿景是“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具体实施上,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跨国指数TNI达到15%左右,上海电气集团将怎么实现这一目标?

  董鑑华:我们认为,尽管目前经济放缓,但是能源装备行业的产业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只是结构上在不断调整。传统的能源装备需要转型升级,提升能力,所以我们需要进入新的领域以提升能级。对于海外市场,我们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机遇和空间很大。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们主要是实施三个“走出去”,走好国际化道路。

  一是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市场“走出去”。包括:利用产融结合优势,通过拓展电站、输配电、环等成套工程业务,带动设备销售。如,近几年的埃及汉纳维火电EPC项目、北美生物质焚烧发电EPC项目;延伸产业链,进入服务领域。如,巴基斯坦塔尔煤电项目;搭船出海,加强与央企等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如,在中广核的支持下,与AREVA签订南非KOEBERG项目蒸发器分包合同,这是国内核岛主设备的首个“走出去”项目。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能“走出去”。按照 “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产业布局,试水海外建厂,把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或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地方。如,我们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投资7180万美元建立了海立压缩机工厂,年产能200万台;全资收购了荷兰内德史罗夫公司(汽车紧固件欧洲市场占有率第一),进军高端紧固件市场。

  三是开展并购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走出去”。 在全球范围配置科研资源,进行国际产学研合作,加快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

  在这里,读懂国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